🌺《论语》为政第二 第四章【A】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1 05:08 1

摘要:孔子是圣人,圣人在我们这个凡间,为我们示现学习的过程、修道的次第,让我们常人也能够学得到。假如他完全示现大圣,不用学就知道,生而知之,那我们就没办法学了。所以孔子隐圣同凡,把圣人这一面先掩盖起来,示现一个凡夫的样子,劝导我们要像他那样,勤学不辍。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五志学 一生不辍

根据皇侃和邢昺两位学者的注疏,这一章是说孔子隐圣同凡,劝人勤学。

孔子是圣人,圣人在我们这个凡间,为我们示现学习的过程、修道的次第,让我们常人也能够学得到。假如他完全示现大圣,不用学就知道,生而知之,那我们就没办法学了。所以孔子隐圣同凡,把圣人这一面先掩盖起来,示现一个凡夫的样子,劝导我们要像他那样,勤学不辍。

这章是孔子自述学习、成就的过程。“吾十有五”,十有五,“有”念又,就是十五岁。十五岁的时候,孔子就有志于学了。朱子的《集注》里讲,“古者十五而入大学,心之所之谓之志,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这是解释十五有志于学。在古代,八岁上小学,十五岁入大学,没有中学,只有小学和大学。小学以学进退应对、礼仪规范,学规矩为主。 大学就要穷理,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十五岁是入大学的阶段。孔子十五岁有志于学,这个志叫“心之所之”,所之就是趣向,心趣向哪?志向。心趣向圣贤之道,就是志于学,这个学是《大学》的学,大学之道。《大学》里讲,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大学之道。孔子十五岁就有这样的志向,希望明明德于天下,也就是真正成为圣人,帮助社会、帮助大众一同明明德,止至善,使天下大同,世界和谐。既然发了这样的志向,念念都在此,绝没有退心、绝没有厌足,不厌就是不满足。

李炳南老先生的《讲要》里说,志于学就是一心趣向圣贤之学,专心求学的意思。孔子从小就好学,《史记·孔子世家》里讲,“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俎”是祭祀时放肉的几案,小桌子;“豆”是祭祀时盛干肉类食物的器皿;“陈”是摆设,摆设这些祭祀的礼器;“设礼容”是学习祭祀的礼仪,学祭礼。孔子在童年的时候,就很好学,他不会像其他的孩子那样疯玩,他是在玩,也是在学习礼仪。

到了十五岁,这是成童的年龄,童年结束了,孔子的心志已经很坚定、很明朗了,他立定志向要求学,而且念念在兹,没有退惰。所以学圣学贤,第一个是要立志。我们问问自己,志立了没有?如果志没立,学也不可能有成就。孔子之所以一生能成就圣人,就是因为他早年就立志了,这个志向是真的,不是敷衍耳目的,也不是装出来给人看的,内心里真正生起这个志向,所以学习就很认真、很努力、很刻苦。学了多久?学了十五年,“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 学业有根

到三十岁,就立了,立是什么意思?李炳南老先生引皇侃注疏讲,“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所学经业”,经是经典,业是圣贤人的事业,也就是道德学问,到了三十岁已经成立了。立就是学有根底了,有力了。有了根有了力,就不会为外力所动摇,就好像一棵大树,在十五岁有志于学的时候,还是小树苗,等他长到三十岁了,根深了,枝干也粗了、壮了,禁得起外面风雨的考验,这是三十而立。简单地讲,他学成了,可以毕业、出山了。

四十不惑 行权方便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就入不惑之年。

“不惑”,西汉大儒孔安国注解说,就是不疑惑。孔安国是孔子的后裔,应该是第十一世。不惑就是不迷惑,没有什么可疑惑,就是样样都明了了。

李老先生在《讲要》里引用程树德的《论语集释》里的一段话,程树德先生是近代的大儒,他的《论语集释》非常广博,他讲,“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他问得好。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的前提条件是不惑。自己不疑惑了,才能真正立,如果自己的心里还有疑惑,肯定会受外力动摇,怎么能说立?为什么孔子讲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在不惑之先,而不在之后,这是什么原因?“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这个回答非常好,出自于《论语》。孔子说,可以立,什么叫立?“立,守经也”。立,是已经找到了标准,标准是什么?是经。经是圣人的教诲,是我们立身处世的行为标准,我们要守住这个标准,这叫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违背这个标准,才能守得住,才能立得起来。

“不惑,达权也”,达权是遇事能够行权,善巧方便,在这样的境界中就比立要高,立是什么?李老先生解释说,“可则可,不可则不可”。这是很讲原则的,可以做的就做,不可以做的就不能做,有个硬性的标准。但是达权是“无可,无不可”,他没有执著、没有成见,能做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是行权方便,比立的境界要高,所以孔子讲“可与立,未可与权”。我们跟一个人相处,这个人他能够讲究原则很好,但是未必我们跟他相处的时候,他能够做到行权方便,不知权变之道,这就不能称为不惑。

孔子讲自己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立在不惑之前。行权方便的前提是他要能立,如果没有立就在行权方便,根基不稳就学随缘,就不是随缘不变了,就会随缘随着变,没有根基,就是古德讲的,“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他的行权方便变成了下流,变成了祸害,为什么?因为他没立。所以立是前提、是基础。

五十知天 承载使命

到了五十岁,“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刘宝楠先生的《论语正义》里,引汉朝董仲舒的话,“天令之谓命”,天令就是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

五十岁就知道天的命令,什么是天的命令?刘宝楠在《正义》里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知道天命的人,知道自己是天所委派下来,不是无缘无故在这凡间出生的,“虚生”是不知道自己干什么。孔子到五十岁,他知道自己来这世间,到底是要做什么事业。我们现在都明了,孔子来这世间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真正做到了。所以后人称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仲尼就是孔子,孔子就好像我们人类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漫漫长夜,让我们懂得是非邪正的标准,懂得学圣学贤。

刘宝楠先生讲,“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孔子出生在周朝末年,周朝衰落,圣贤已经很久没有出世。周朝初年的文王、武王、周公都是圣贤,到了末年没有圣贤出世,孔子在这时候出世,所以他是有使命的。孔子五十岁的时候,他得到《易经》,学《易经》,知道天命。他自己非常谦虚,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没有大的过失,这是谦虚。实际上,他完全懂得自己来这世间的使命。

天为什么要生孔子?为什么要赋予孔子这样的使命?孔子知道,孔子也能真正不辜负天之所生,天之所命。所以他讲五十知天命,他讲的不为过。天命,立之于己,受之于天,这讲得很好。首先我们自己要懂得立命,才能受天命,这不是宿命论。我们看到这里,觉得孔子有天命,我们没有天命,那是错的。为什么孔子能受天命?因为他自己能立命,他真正有志于圣贤,有志于将圣贤的教育传播到天下,他以此为使命,就是自己立命。然后天命就降临到他身上,所以天哪有意思?天不会有一个意思说我选择一个人,赋予他天命,没有。上天真是无私的,没有念头,没有思想。我们真正要立志感格上天,圣人不敢推辞天命,也就是说,他勇于担当。

我们问问自己,知天命否?我们要想一想,“我来这个世间是干什么来的?”有这样的一个想法,就是在思索人生。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我们这一生短短几十年要做什么?古人讲,替天行道。我们要将圣贤之道发扬光大,这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如果真正发起这样的心,有这种志向,那恭喜,也跟孔子一样,立志了,也必定有一天,能知天命。这是孔子跟我们讲,他自己的境界在不断提升,实际上是在鼓励我们,要我们自己直下承当。不能说这是孔子的事情,与自己无关,那就枉费了孔子的苦心。

李老先生讲,“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孔子学《易经》,所以他知道天命,那我们呢?今天听到这个天命,天命就是宋朝张载说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天命。

我们现在听到了,闻天命了,但是还没有知天命。为什么说没知?因为没真干。真知了就真干,一定是知行合一,没有行就还是没有知。那怎么办?要老老实实地向圣贤学习。首先信赖圣贤,信赖圣贤的教诲,然后慢慢的我们也觉悟,总有一天我们也达到知天命。

真正知天命的人,那才真的叫做替天行道。

六十耳顺 返闻自性

孔子到六十岁,“六十耳顺”。郑康成的注解说,“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什么叫耳顺?耳朵是听言语的,听人讲话,能从他的言语中,了知他说话的意思,乃至他内心深处的想法,都能明了。

皇侃的注疏也是同样的说法,“但闻其言,即解微旨,是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但闻其言”,一听到别人的话语,马上就能了解里面细微的意思,这叫知言,知言就能知人。“所闻不逆于耳”,耳朵真正是聪明了,一接触到言语就能明了。耳这个器官叫耳根,是能闻,能闻跟所闻,不相逆反,这叫耳顺,耳根顺了。顺的意思很深,不是顺着所闻的声音,顺什么?顺自己的自性。如果是追寻着所闻的声音,就跑到外面去了,这不叫顺,叫逆,为什么?逆着自己的自性,自性不在外面。顺自性,才叫耳顺,所谓返闻闻自性。后面我们会引佛经,《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的经文来诠释,什么叫耳顺,耳顺就是耳根圆通。

朱子解释说,“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人有六根,六种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器官都能感知。这里举耳根为例子,其他五根,也就可以推论而知了。耳根,耳对声,耳是听声的,声入耳,心就通了,这是耳的功能通达了,能通顺自己跟他人的心里,一听到就通,“无所违逆”,功能没有障碍了,全通了。听到别人讲话,立即知道他的心理,这是“知之之至”,我们感知的能力到了极点。到了这样的境界,不思而得,思是念头,不用起心动念,一接触就明了,这叫不思而得,耳根能闻的功能没有障碍了。耳根如是,六根都如是,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一接触就能明了,孔子到六十岁就有这样的境界了。

七十从心 不勉而中

到了七十岁,“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当随字讲,随心所欲;“矩”当法度讲,也是随心所欲,不管做什么事,都不逾越法度,不违反规矩。

朱子讲,“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随心所欲,不管做什么都没有逾越法度,这叫安。安就是《大学》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孔子七十岁达到“安”这个境界了,后面还有境界,“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孔子证明,他上面还有境界,可惜孔子七十三岁就逝世了,假如能活到八十、九十岁,他后面的境界全能通达。但是,孔子能做到“安而行之,不勉而中”,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这是什么?自然合法度,不起心不动念,都不离乎道,这叫任运自然。不勉而中,是没有丝毫的勉强、没有丝毫的造作,不起心不动念,自然中道,中庸他真正得到了。中,是喜怒哀乐之未发叫中,也就是没有起心动念了。

来源:邱学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