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奶奶,73岁,家住江苏南京的一个老旧小区,退休前是小学语文老师。她身材瘦小,精神矍铄,平时爱种花、看书,偶尔和老姐妹们跳跳广场舞。2022年10月,赵奶奶感染新冠病毒后,咳嗽不止,还伴有低烧。家人带她去医院检查,CT结果像晴天霹雳:右肺下叶发现一个38mm×
赵奶奶,73岁,家住江苏南京的一个老旧小区,退休前是小学语文老师。她身材瘦小,精神矍铄,平时爱种花、看书,偶尔和老姐妹们跳跳广场舞。2022年10月,赵奶奶感染新冠病毒后,咳嗽不止,还伴有低烧。家人带她去医院检查,CT结果像晴天霹雳:右肺下叶发现一个38mm×14mm的软组织团块,疑似肺癌。两家医院的医生初步诊断为肺癌,建议立即住院检查,尽早手术。没想到,赵奶奶却斩钉截铁地拒绝了治疗,连放化疗和手术都不愿考虑。
赵奶奶的决定,让孙女赵女士和家人陷入深深的无奈。他们苦口婆心劝说,甚至请来老人的老朋友帮忙,可赵奶奶态度坚决:“我都这把年纪了,治了也是受罪,不如好好活几天。”她觉得自己身体还行,除了咳嗽和痰多,没啥大问题。确诊一年多后,肿瘤已增大到74mm×55mm,咳嗽更频繁,可她依然不愿接受任何西医治疗,只肯喝点中药缓解症状。
赵奶奶的故事,折射出许多老年患者面对癌症时的复杂心态。根据《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的研究,65岁以上老年癌症患者中,约20%-30%会因恐惧治疗副作用、担忧生活质量下降或经济压力,选择拒绝标准治疗。赵奶奶的选择,到底是对是错?不治疗,她还能活多久?家人又该如何帮助她?
《美国医学会内科学杂志》(JAMA Internal Medicine)研究表明,老年癌症患者拒绝治疗,往往受以下心理因素驱动:
恐惧治疗痛苦:放化疗的副作用,如恶心、脱发、疲劳,让许多老人望而却步。赵奶奶听过邻居化疗后“瘦得皮包骨”的故事,觉得“治病比病本身还可怕”。对寿命的“现实”认知:73岁的赵奶奶认为,自己已经“活够了”,不想用痛苦的治疗换取不确定的生存时间。《欧洲癌症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指出,60岁以上患者更倾向于优先考虑生活质量而非单纯延长寿命。文化与观念影响:在中国,部分老人认为“人老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愿“折腾”。赵奶奶常说:“我不想给儿女添麻烦,活一天开心一天就够了。”赵奶奶确诊后,除了咳嗽和痰多,没有明显疼痛或体重下降,这让她觉得自己“没大事”。《胸科杂志》(Thorax)研究指出,早期肺癌可能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导致患者低估病情严重性。赵奶奶的CT显示肿瘤已增大一倍,但她仍觉得“能吃能睡”,不愿相信自己病得严重。
医生建议的手术、放化疗或靶向治疗,对赵奶奶来说充满未知。她担心手术风险大,化疗受罪,靶向药又可能“白花钱”。《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显示,老年患者对治疗的副作用和经济负担更敏感,尤其在缺乏充分沟通时,容易选择“逃避”。
赵女士试着解释治疗的好处,可赵奶奶总觉得“医生是为了赚钱”,宁愿相信“喝中药调理”的老观念。她的固执,让家人既心疼又无奈。
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的85%)若不治疗,生存时间因分期和患者体质而异:
早期(I-II期):中位生存期约2-3年,部分患者可活5年以上。局部进展期(III期):中位生存期约12-18个月。晚期(IV期):中位生存期仅6-12个月。赵奶奶的CT显示肿瘤增大迅速,但无明确淋巴结转移,可能为II-III期。若不治疗,预计生存期在1-3年,具体取决于肿瘤生长速度和她的整体健康状态。目前,她确诊16个月,身体状况尚可,但咳嗽加重提示病情在进展。
《胸科年鉴》(Annals of Thoracic Medicine)研究表明,未治疗的肺癌患者可能面临以下风险:
肿瘤局部侵袭:肿瘤压迫气道或血管,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咯血。远处转移:肺癌易转移至脑、骨、肝,引发头痛、骨痛、黄疸等症状。全身衰竭:肿瘤消耗身体能量,导致恶病质(极度消瘦、乏力)。赵奶奶的肿瘤已增大一倍,提示生长较快。若继续不治疗,可能在1-2年内出现更严重症状,影响生活质量。
有趣的是,《英国癌症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报道,少数未治疗的肺癌患者会出现“自发缓解”或肿瘤生长缓慢,尤其在免疫功能较强的老人中。赵奶奶目前状态尚可,可能得益于她的乐观心态和规律生活。但这种“奇迹”概率极低,不应作为拒绝治疗的依据。
面对赵奶奶的固执,家人该如何应对?以下是基于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4个策略,既尊重老人意愿,又尽可能延长她的寿命和生活质量。
《美国医学会伦理学杂志》(AMA Journal of Ethics)指出,老年患者拒绝治疗,往往因对医生或治疗缺乏信任。有效的沟通能缓解恐惧,增加接受治疗的可能性。
赵女士的劝说常以“必须治,不然会死”为开头,这让赵奶奶更抗拒。医生建议,家人应从情感共鸣入手,了解老人的真实顾虑。
倾听与尊重:先听赵奶奶的想法,比如她为什么怕治疗。赵女士可以试着说:“奶奶,我知道你怕受罪,我们一起想想怎么既舒服又能多活几年好吗?”提供信息:用通俗语言解释治疗选项,比如“靶向药可能副作用小,吃了或许咳嗽会好很多”。避免专业术语,讲故事或举例子更有效。引入第三方:请赵奶奶信任的亲友或社区医生帮忙劝说。研究显示,患者更易接受“熟人”的建议。赵女士换了个方式,每天陪奶奶聊家常,慢慢提到邻居老王吃靶向药后“精神好了很多”的故事。赵奶奶虽然没松口,但开始问:“那药真不难受吗?”这让赵女士看到了一丝希望。
赵奶奶目前只接受中药,这其实是个突破口。《中医杂志》(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研究表明,中药在肺癌支持治疗中有一定效果,能缓解咳嗽、乏力,改善生活质量,少数病例还能延缓肿瘤进展。
清肺化痰:中药如黄芩、鱼腥草、川贝母,可缓解咳嗽痰多。赵奶奶吃中药后咳嗽减轻,说明方向正确。扶正固本:人参、黄芪、灵芝等,能增强免疫力,改善食欲和体力。但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补过头”。个体化调理:根据赵奶奶的体质(如气虚、阴虚),调整药方。《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建议,中药需每月复查调整。找正规中医:赵女士应带奶奶到三甲医院的中医科开方,避免街边小诊所。监测病情:中药虽温和,但不能替代抗肿瘤治疗。定期CT复查,观察肿瘤变化。营养支持:搭配高蛋白饮食(如鸡蛋、鱼汤),弥补中药的局限。赵女士找了家医院的中医专家,给奶奶开了清肺化痰的药方,还加了点黄芪增强体力。奶奶喝了2个月,精神头更好,咳嗽频率明显减少。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指出,老年肺癌患者更适合微创治疗或靶向治疗,因其副作用小,恢复快。赵奶奶拒绝手术和放化疗,但可能对低创伤选项更开放。
从小剂量开始:医生可先试低剂量靶向药,观察效果,减轻赵奶奶的心理负担。强调舒适性:告诉她“靶向药像吃维生素,咳嗽可能会好很多”。《欧洲癌症杂志》建议,用“改善症状”而非“治癌”来描述,更易被老人接受。经济支持:查询医保政策或慈善援助项目,减轻费用压力。靶向药部分已纳入医保,可报销50%-70%。赵女士和医生商量,计划下次复查时带奶奶做穿刺活检,看看有没有靶向药的机会。她打算先从“试一个月药”说起,慢慢引导奶奶。
《英国医学杂志》(BMJ)研究显示,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存期正相关。乐观心态、规律作息、营养均衡,能增强免疫力,延缓病情进展。赵奶奶目前状态尚可,正是优化生活的黄金期。
赵女士每天给奶奶炖鱼汤,陪她看老电影,还报了个社区的太极班。奶奶虽然咳嗽未完全消失,但精神好了很多,常说:“有你们陪着,我觉得日子挺美。”
16个月过去,赵奶奶依然坚持不做放化疗和手术,但在中药和家人陪伴下,她的生活质量尚可。肿瘤虽在增大,尚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医生估计,若保持现状,她可能还有1-2年的生存期。若能接受靶向治疗或消融治疗,生存期可能延长至3-5年。
赵女士虽然心疼奶奶的固执,但也学会了尊重她的选择。她现在专注于让奶奶开心,同时寻找温和的治疗突破口。以下是给赵女士和其他类似家庭的行动指南:
尊重意愿,温和引导:别强迫老人治疗,用情感沟通,慢慢引导。比如说:“奶奶,试试这个药,咳嗽会舒服点。”优化中医:找正规中医调理,缓解症状,增强体力。每月复查药方,确保安全有效。探索低创伤治疗:说服老人做穿刺活检,确认是否适合靶向药或消融治疗。从小剂量开始,降低心理负担。提升生活质量:多陪伴,鼓励轻度运动,保障营养,定期随访。让老人感到被爱和支持。了解医保与援助:查询靶向药的医保报销政策,或联系癌症慈善机构,减轻经济压力。赵女士所在的小区,最近组织了“癌症患者家属互助会”,邀请肿瘤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讲座。赵女士参加后,学会了如何与奶奶沟通,还认识了几个有类似经历的家庭,互相鼓励,觉得“没那么孤单了”。
73岁的她诊断是肺癌后不治疗,拒绝放化疗和手术,怎么劝说都没用,赵奶奶的故事,折射出老年癌症患者的复杂心路。她的固执,源于对痛苦的恐惧和对生活的珍惜。家人的无奈,源于爱与责任的纠结。科学告诉我们,不治疗的肺癌可能缩短生存期,但温和的干预,如中药、靶向治疗或生活优化,能让赵奶奶活得更久、更舒服。
生命无常,但爱与陪伴能让每一天更有意义。
来源:虞医生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