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养老金哪来“矫情”说?新政策遇老习惯,暖心服务才是硬道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4 23:24 1

摘要:“小伙子,我这存折上咋没见这个月养老金?是不是没发啊?”7月10日一早,青岛市市南区中山路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社保窗口,67岁的王大爷捏着用了快十年的绿色存折,声音里带着几分慌张。窗口工作人员小林赶紧接过存折,笑着解释:“王大爷您放心,养老金8号就到账了!现在咱们

“小伙子,我这存折上咋没见这个月养老金?是不是没发啊?”7月10日一早,青岛市市南区中山路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社保窗口,67岁的王大爷捏着用了快十年的绿色存折,声音里带着几分慌张。窗口工作人员小林赶紧接过存折,笑着解释:“王大爷您放心,养老金8号就到账了!现在咱们统一用社保卡的金融账户发钱,比存折方便多了,拿着社保卡能领钱、能看病,坐地铁刷它还能打折呢。”

这样的场景,近一个月在全国多地的社区服务点屡见不鲜。自2024年1月人社部推进“社保经办服务标准化升级工程”以来,全国养老金发放逐步从过去“存折、银行卡、社保卡任选”的模式,调整为“社保卡金融账户优先发放”。政策这么定,核心是为了让老人们“少带一张卡,少跑一趟腿”,一张社保卡搞定养老、医疗、出行等多个事儿,避免忘带证件来回折腾。

可政策推进中,习惯了“老办法”的老人却犯了难。人社部门7月初发布的最新抽样调查显示,60岁以上退休人群中,40%的人就认存折——看着上面打印的一笔笔明细,心里才踏实;70岁以上老人,这一比例更是达到68%。“手机查账?字太小看不清,点错了都没法改。存折上的数字清清楚楚,打个勾就知道钱到了,睡觉都踏实。”在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街道的政策宣讲会现场,74岁的李阿姨指着自己的存折,说出了不少老人的心声。

面对这种情况,各地没搞“一刀切”,而是拿出了“接地气”的解决办法。在无锡市梁溪区,社区组建“银发助老小分队”,队员们带着轻便的社保卡查询机上门,手把手教老人用手机查余额,还把操作步骤画成“漫画小卡片”,贴在老人常用的药盒上;在惠州市惠城区,银行网点专门开了“养老金服务绿色通道”,不光保留存折打印业务,对行动不便的老人,还能预约工作人员上门帮忙激活社保卡;在西安市碑林区,社保热线开通了“方言服务专线”,老人用陕西话就能问清政策,社区还联合周边菜场搞起“查账+惠民买菜”活动,老人了解新政策的同时,还能买到新鲜又便宜的蔬菜。

这些暖心举动,很快让老人们感受到了新政策的好。青岛的王大爷在小林的帮助下,学会了用手机银行“语音查账”,现在对着手机说一句“查一下我的养老金”,就能听到清晰的播报,“现在不用每月跑银行打存折了,社保卡坐地铁真能打折,一张卡顶过去三张卡,太方便了!”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中旬,全国已有96%的退休老人激活了社保卡金融账户,其中72%是靠社区帮扶适应新方式的,政策满意度比年初提高了36个百分点。

养老金政策调整,说到底是为了让服务更高效、更省心,但“新规矩”怎么让“老习惯”顺顺利利接过来,考验的是执行中的细心和温度。现在,越来越多地方用“慢慢教、耐心讲、留退路”的方式,让老人感受到政策的善意,而不是“被推着改”。不过,往后随着便民政策越来越多,怎么让每一项政策都能兼顾“方便快捷”和“老人适应”,让不同习惯的人都能用得舒心?当“智能服务”遇上“传统习惯”,除了帮老人学新方法,能不能有更多“两头都顾得上”的好点子?

来源:ꕥ᭄半颗💞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