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蓝”护航“生态绿” 这份绿色答卷成色十足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7 17:05 1

摘要:春意浓浓,万物盎然。连日来,在阿拉善盟巴彦浩特镇扎海乌苏嘎查检察生态公益林基地,阿拉善盟检察分院和阿拉善左旗检察院全体检察人员抢抓植绿有利时机,全力投入义务治沙工作。

春意浓浓,万物盎然。连日来,在阿拉善盟巴彦浩特镇扎海乌苏嘎查检察生态公益林基地,阿拉善盟检察分院和阿拉善左旗检察院全体检察人员抢抓植绿有利时机,全力投入义务治沙工作。

记者在现场看到,检察人员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挥锹铲土、扶苗培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棵棵沙枣、梭梭、花棒扎根黄沙,为茫茫沙海增添了绿色生机。

做好防沙治沙文章,是阿拉善盟始终牢记的“国之大者”和重大政治责任。2024年开始,阿拉善盟检察分院充分发挥检察公益诉讼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能作用,实施了检察公益林生态基地建设项目,积极构建“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社会化治理+多元化协作+警示教育+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立体化生态公益林建设实践模式。

“荒漠种树并非易事。”阿拉善盟检察分院政治部副主任石政刚说:“在项目选址中,我们秉持‘司法为民’理念,综合立地条件、交通安全和后期养护等多方考量,将建设地点选择在阿拉善飞播造林退化严重的巴彦浩特镇扎海乌苏嘎查。2024年我们共完成梭梭、花棒种植500亩,成活率达90%以上,今年已完成建设任务700亩。经过近两年的努力,1200多亩的检察生态公益林已初具规模。”

建设检察公益林是检察机关将法治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把执法办案与生态修复相统一,践行生态法治理念和恢复性司法理念的生动实践。阿拉善盟检察分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克伟告诉记者:“按照‘部门联动、多元协作、社会参与’和‘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我们设置义务种植区和涉案补植区。义务种植区主要用于检察机关义务种植、检校共建种植、社区矫正帮扶种植和社会公益志愿种植;涉案补植区主要用于破坏生态环境的刑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中被追究法律责任的相关单位和个人履行补植复绿义务。”

近年来,阿拉善盟检察分院以公益诉讼为纽带,以检察公益林建设为抓手,联合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力量,串联起生态保护的“责任链”,探索出了一条“以法治思维破题、以系统观念解题”的生态保护新路径,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司法实践新样板。

位于阿拉善左旗乌力吉口岸辖区内的野生胡杨林,因缺水出现枯死现象。2023年以来,阿拉善左旗检察院与阿拉善海关、乌力吉口岸管理委员会、边检站等紧密联动,启动“口岸胡杨林守护计划”,对野生胡杨生长较为集中、有条件拉设围栏的地点及时拉设围栏,对生长状况不佳、需要人工浇灌的野生胡杨及时采取人工浇灌措施,确保野生胡杨得到有效保护。

额济纳旗胡杨古树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为保护好弥足珍贵的“绿色文物”,额济纳旗检察院对辖区内胡杨古树名木和古树群进行了摸排,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及社会人士参与听证,与林草部门推动实施了2023年古树名木保护工程,对境内胡杨古树名木和古树群进行了挂牌围封保护。

秉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阿拉善盟检察人积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善作善成的工作作风,用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热情,积极投身“三北”工程攻坚战,纷纷化身义务治沙的“绿色先锋”,以实际行动为家乡生态治理注入检察力量。

多年来,阿拉善右旗退休检察官孟柯与风沙为伴、与树苗为伍,自筹资金在离家110多公里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义务种树二十余载,创造了1500亩“绿色奇迹”。回顾义务治沙路,孟柯感慨万千:“退休后,我就想着为家乡做些什么,不能眼睁睁看着黄沙将仅有的绿色一点点吞噬掉。我计划4月底前,再完成700亩的造林任务。”

“检察蓝”护航“生态绿”。随着“林草长+检察长”“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的建立,检察公益林这张亮丽名片已经成为阿拉善盟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厚植生态文明底色,不断逐绿前行的生动写照。

来源:阿拉善融媒

来源:呼和浩特市人民检察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