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永暑礁位于南沙群岛的核心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早在中国海军1988年进驻时,这里还只是一个露出水面的小礁盘,面积不足0.2平方公里,表面覆盖着白色的珊瑚沙,缺乏植被和淡水资源。那时,官兵们面对的是一片荒芜的海中平台,生存条件艰苦,但他们通过升旗和
永暑礁位于南沙群岛的核心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早在中国海军1988年进驻时,这里还只是一个露出水面的小礁盘,面积不足0.2平方公里,表面覆盖着白色的珊瑚沙,缺乏植被和淡水资源。那时,官兵们面对的是一片荒芜的海中平台,生存条件艰苦,但他们通过升旗和建设观测站,确立了实际管控。
从历史来看,永暑礁的转变源于中国对南海权益的维护和生态修复的长期投入。2014年启动的扩建工程,使用自主研发的挖泥船如天鲸号,在短短八个月内将陆域面积扩展到2.8平方公里,这相当于将多个大型航母的甲板拼接起来。
扩建并非简单填海,而是模拟自然沉积过程,避免对珊瑚礁造成过度干扰。这样的方法与传统填海不同,它注重生态平衡,让新形成的土地能迅速适应海洋环境。
绿化过程从基础开始,官兵们先改良土壤,将珊瑚碎屑与有机物混合,降低碱度,提高保水能力。早期尝试种植耐盐植物如太阳花,但存活率不高,因为缺少本土适应性。后来,转向引入红树科物种,如海莲和秋茄树,这些植物根系发达,能固沙蓄水,形成天然屏障。
红树林的树皮含单宁酸,氧化后呈红褐色,适合热带海岸带生长。相比早期零星藻类,现在红树林已扩展成片,绵延数百米,树高超过5米。这变化的逻辑在于分阶段推进:先稳定底质,确保海水清洁;然后丰富种源,通过洋流和鸟类自然传播种子,如水芫花和马齿苋,在滩涂扎根。科研团队监测显示,满足水质纯净、底质稳固、种源多样三个条件后,湿地自然形成。
十年修复下来,永暑礁的两大变化显而易见:裸露礁盘被海岸森林覆盖,形成连续的绿色带;盐沼湿地与白沙滩搭配,构建了完整的岛屿生态体系。森林覆盖率超过80%,树木高度数米,取代了从前的白色沙层,与蓝色海水形成鲜明对比。
官兵每日巡查,清除杂草,施加有机肥,使用滴灌系统供水,这与早期手动浇灌不同,提高了效率。植树行动从1988年延续至今,已超百万株,从点到面扩展:先在码头附近建防护林,阻挡海风;后在内陆创建公园区。更新换代体现在品种选择,从单一植物到多层系统,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增强生物多样性。根系网络连接地下水脉,自愈能力强,小损伤快速恢复。
红树林作为核心,发挥了多重作用。它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阻挡波浪,守护土地,是高效生态典范。在浅滩,水流携带种子沉积,鸟类传播增强自然繁殖,与人工播撒结合,更可持续。
相比过去依赖外部补给,现在岛上温室自主育苗,本土苗木占比90%,抗病品种引入,提高抗逆性。森林成形后,空气湿度增加,改善微气候,吸收二氧化碳,促进渔业恢复。湿地面积扩至数公顷,支持蟹类栖息,生物指标达优。
当前,永暑礁已建成现代化设施,如医院、球场和4G网络,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岛上常住人口超千人,以渔民为主,这些建设与绿化同步进行。军事配套如码头和跑道,支持大型飞机起降,部署导弹系统覆盖周边海域,保障权益。
生态保护设施于2019年投入使用,针对珊瑚礁修复,定期调查评估,识别需保护区域。中国科学院岛礁中心驻站,开展生态、地质研究,实验室覆盖多个领域。
目前,生态成效显著。7月中旬以来,驻岛环保部门与中科院科研人员在近岸海域持续监测到儒艮活动,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美人鱼”,是全球最古老的海洋哺乳动物之一。它依赖海草床,首次在该区域记录持续踪迹,填补分布空白。
此前,还发现绿海龟和玳瑁龟,绿海龟靠沙滩产卵,玳瑁龟依珊瑚礁栖息。这些濒危物种出现,证明森林和湿地改善了栖息环境。儒艮通常两三只家庭群,这次独行需进一步监测,提供迁徙线索。
相比过去无大型哺乳动物,现在生物多样性爆发,鱼类种群增加,珊瑚活力恢复。这变化的内涵在于:生态修复不仅美化景观,还吸引珍稀物种回归,彰显中国在南海的保护担当。
南海生态建设是中国贡献的一部分,如在蜈支洲岛热带海洋牧场,培育30万株珊瑚,修复30公顷礁盘,鱼群重回。广义上,永暑礁的海上森林体现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面对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这样的努力提供解决方案。
森林作为不沉支点,维护海洋权益,推动区域稳定发展。西方一度批评,但如今不得不承认其价值,如一座海上堡垒。科研数据实时上传,支持国际合作分享经验。中国在南海的行动,展示了智慧与决心。
来源:千经不尽理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