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市场的模式、路径及相关建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7 16:47 1

摘要: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形势下,“双碳” 目标已成为世界经济绿色转型的核心指引。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企业的价值观与社会责任内涵不断拓展,碳金融应运而生并肩负起关键使命。从企业价值观层面看,积极投身碳金融实践体现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度认同与践行,意味着企业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形势下,“双碳” 目标已成为世界经济绿色转型的核心指引。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企业的价值观与社会责任内涵不断拓展,碳金融应运而生并肩负起关键使命。从企业价值观层面看,积极投身碳金融实践体现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度认同与践行,意味着企业超越单纯经济利益追求,将生态环境保护内化为核心价值要素,塑造绿色、创新与负责任的企业形象,引领行业价值取向革新。

于企业社会责任范畴而言,碳金融为企业履行环保责任开辟有效路径。企业借助参与碳金融市场,精准核算、管控碳排放,积极推动节能减排项目,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在自身减碳的同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转型,助力全社会温室气体减排,缓解气候变化压力,为构建低碳社会贡献关键力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碳金融通过为碳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交易、融资和资产管理工具,能够提升碳市场的活跃度与流动性,促进形成合理的碳价,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为 “双碳” 目标提供金融支持。

1

碳金融的内涵

碳金融通过为碳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交易、融资和资产管理工具,能够提升碳市场的活跃度与流动性,促进形成合理的碳价,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为“双碳”目标提供金融支持。碳金融产品在价格发现、提供流动性、风险管理、资金融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广义的碳金融指碳市场与碳金融产品的总和,狭义的碳市场指碳金融市场金融化的碳市场,其建设基础是碳市场,其基础资产是碳配额、CCER等交易标的。

2

金融机构发展碳金融的必要性

碳市场与传统金融市场都具有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与衍生品市场,天然具备金融属性。生态环境部门负责配额确定、发放和履约管理,重点控排企业负责配额清缴、通过碳交易实现保值增值,金融机构、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碳市场衍生品建设等。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建设,能够活跃碳市场、提高碳定价效率,对碳市场金融化的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金融机构发展碳金融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参与碳市场,提升碳市场流动性;二是向碳市场参与者提供金融中介服务,推进碳金融产品的设计和碳金融服务的发展,例如证券公司可以开展碳市场做市,持续参与国内碳市场双边报价,即使在非履约月份的淡季也能为市场注入流动性。

3

碳金融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建设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碳交易纲领性文件,将积极保障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平稳运行。其中第七条明确,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以及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其他主体,可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该条款为金融机构、碳资产管理公司远期参与碳交易提供了法律依据。2021年11月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建设碳期货市场,规范发展碳金融服务。202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也提出:逐步丰富交易品种、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研究完善碳市场相关准入、交易、服务等技术规范,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

碳金融相关制度规范不断完善。2023年12 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中国碳衍生产品交易定义文件(2023年版)》,这是继财政部2019年发布《碳排放权交易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之后,非碳市场主管部门发布的又一项碳市场相关配套支持规范文件,为商业银行开展相关碳金融业务奠定了一定基础。2022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金融行业标准《碳金融产品》 (JR/T 0244―2022),将碳金融产品明确分为碳市场交易工具、碳市场融资工具、碳市场支持工具,并对三类工具进一步细分金融衍生产品。

4

碳金融的基础资产发展现状

碳金融的基础资产主要包括碳配额、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地方碳配额及碳普惠等。

全国碳市场进展显著。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2021、2022年度)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度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5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是目前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市场。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4.42亿吨,累计成交额249.19亿元。目前碳市场扩围工作已经启动,钢铁、电解铝、水泥三个行业的工作方案已经正式征求意见。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作为全国碳市场的重要补充机制,全国CCER市场的启动将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全国碳市场功能。2024年CCER市场正式启动,为CCER作为碳抵消额进入全国碳市场开启了新的阶段。2024 年6月,国家认监委发布了首批CCER项目审定与减排量核查机构。截至2024年10月,共有43个CCER项目公示,其中37个项目已完成公示,涉及年减排量超千万吨,这将为全国碳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地方碳市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各地方试点碳市场承担着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探索机制创新、先行先试的任务,也是服务地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目前我国共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福建及四川9个碳交易试点。地方碳市场覆盖范围更广,覆盖钢铁、水泥、化工、造纸等20多个行业超3000家企业,有效促进企业温室气体减排,强化低碳发展意识,为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探索和服务地方低碳转型贡献了宝贵经验。

5

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主要模式

碳资产作为一种新兴资产,吸引着金融机构围绕融资类金融工具、交易类金融工具、支持类金融工具等具体产品类型,不断推陈出新,碳市场金融属性不断得到激发。国内部分金融机构已经探索碳金融工作,例如中金公司、华泰证券、申万宏源证券、东方证券、中信建投、华宝证券、中信证券、国泰君安证券等8家券商自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获得证监会无异议函。

―融资类金融工具方面,自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上线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已发放超170 笔碳资产质押融资,其中涉及碳排放权配额质押的贷款超135笔(约占80%)。其余的主要融资方式包括CCER质押贷款、碳汇质押贷款以及碳减排预期收益权贷款等。此外,上海市、广东省、湖北省等地方碳市场省份相继发布碳排放质押贷款相关制度规则,碳质押业务逐渐成熟,例如截至2024年6月,上海碳市场已完成39笔碳质押业务,质押数量累计370万吨,融资金额超1亿元。碳回购业务方面,中信证券、中信建投、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华宝证券、柏能新能源(深圳)有限公司、上海迪赛诺化学制药有限公司、东方证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中金公司等共计10家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会员机构及企业首批次达成7笔碳回购业务。

―交易类金融工具方面,早在2016年,深圳招银国金投资有限公司、北京环境交易所即签署了国内首笔碳配额场外期权合约,交易量为2万吨。2017年,上海市试点推出了国内首个标准化的碳衍生产品―上海碳配额远期,该产品由上海清算所担任中央对手清算职能,是国内唯一采取符合中央对手清算的、标准化的、符合金融监管要求的碳金融产品,截至2024年10月已经累计成交额超1.8亿元。2022年,潍坊市政金控股集团、云支付公司和大数据公司与潍坊市晶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业务合作协议,四方共同开发诸城100MW光伏碳资产项目,通过期权的方式锁定了该项目新增减排量及其动态交易价格。该笔业务以项目新增减排量提高潍坊企业碳排放额度,预计为晨鸣纸业、盛世热电等重点工业企业增加200万吨碳排放量指标。

―支持类碳金融工具方面,典型的金融衍生产品包括碳指数、碳保险、碳基金等。2022 年发布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SEEE碳中和,931755),2024年10月一度报1838.61点,成交额2727.53亿元。截至2024年6月,追踪该指数的基金产品达22只,总规模53.05亿元。再如碳保险,可以起到预防、赔偿、激励、增信等各项作用。国内财险公司开发了碳资产回购履约保证保险、温室气体控排企业碳配额质押贷款保证保险、草原碳汇遥感指数保险等创新产品。

基金方面,国家电投所属国电投清洁能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清能基金以最高等级(Ge-1)标准获得中诚信绿金的认证,成为国内首家获得绿色主体认证的基金管理公司。与此同时,清能基金发起设立的规模为95亿元的电投清能一期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以最高等级(G-1)标准获得中诚信绿金的认证,成为国内首只经绿色认证的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

6

金融机构发展碳金融的瓶颈

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建设尚存在系列的平均,碳市场方面,当前我国碳市场参与者较为单一、风险管理工具匮乏,主要为实体企业,市场交易还不活跃,价格发现功能还不完善,存在履约月份交易量集中、价格涨幅巨大,而其余月份交易量寡淡的潮汐现象。试点碳市场方面,各区域碳市场相对割裂、体量有限且规则不统一,碳金融产品创新不足,仅有碳质押贷款、碳远期等部分工具实现了常规应用。碳资产定价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碳价发现机制,也未形成统一、标准化的碳资产估值方法学,碳资产质押物价值难以精确估算。此外,有部分金融机构担心碳金融可能引发碳价剧烈波动等方面的风险。

7

发展碳金融相关建议

积极构建行业生态。建议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碳金融发展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的碳金融发展环境。参照欧盟等成熟碳市场建设经验,适当放宽准入标准,鼓励商业银行、碳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

引进和培育碳资产管理、碳信用评级、碳咨询研究、碳核算核查、碳审计、碳交易法律服务等碳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碳金融产业链服务格局。

瞄准重点领域试点。充分激发碳市场金融属性,发挥好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先期可以选取全国碳配储、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等碳资产标的,选取部分省市或者金融机构进行试点,积累业务开发、风险管理等相关经验。积极引导相关金融机构提前做好碳金融布局,为碳交易提供资金存管、清算、结算、碳资产管理、代理开户等服务。

不断创新金融产品。融资类碳金融工具方面,充分利用碳资产标的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探索碳资产抵质押融资、碳资产回购、碳资产托管、碳债券等业务。交易类碳金融工具方面,在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碳期货、碳期权、碳远期、碳掉期、碳借贷等碳金融衍生品。支持类碳金融工具方面,探索开发服务于碳市场的量化服务、风险管理等金融产品,重点推出碳指数、碳保险、碳基金等。

持续加强科技赋能。碳市场参与各类主体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碳排放监管、碳配额管理、碳排放核算、碳信用产品开发、碳普惠推广、碳金融服务等提供信息化决策支持。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平台,整合政策共享、风险管理、碳资产管理、培训交易等功能,不断提高碳金融的效率和透明度。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碳金融人才培养,积极开展碳金融领域专业教育、人才培训,不断提升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及专业能力。各机构依托自身优势,聚焦碳核算、碳交易、碳定价、碳会计等不同领域,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碳金融品牌,培养更多专业碳金融人才。

来源:中外企业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