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肿瘤治疗日益追求精准与患者生存质量并重的今天,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邓艳红教授团队发表于《柳叶刀》子刊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的五年随访研究,不仅填补了dMMR/MSI-H结直肠癌新辅助免疫治疗长期疗效数据的空白,更从临床实
图片来自:《柳叶刀》官网
在肿瘤治疗日益追求精准与患者生存质量并重的今天,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邓艳红教授团队发表于《柳叶刀》子刊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的五年随访研究,不仅填补了dMMR/MSI-H结直肠癌新辅助免疫治疗长期疗效数据的空白,更从临床实践角度重新定义了“高质量生存”的内涵。该研究揭示,新辅助治疗方案不仅实现惊人的100%五年总生存与癌症特异性生存,更在无事件生存、无病生存及术后生活质量维度展现出持续优势。
该研究突破传统临床试验仅聚焦“生存率”的局限,将“生活质量”纳入长期评价体系,真正体现从“治癌”到“治人”的范式转变。其成果被中外多部权威指南引用,不仅验证了免疫治疗在dMMR/MSI-H肠癌中的基石地位,更彰显由中国学者引领的临床研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提升。当然不是所有的肠癌都能治愈,(也是有特定约15%的患者属于“错配修复蛋白缺陷(dMMR)”或“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亚型。由于具有高突变负荷和丰富的免疫细胞浸润,该类患者对PD-1单抗高度敏感 -取自原文描述,注意甄别)。
这项研究启示我们,未来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应更加注重治疗策略的“可持续性”,即在延长生存的同时,保障患者社会功能、心理状态与生活品质的整体恢复。而PICC研究的长期数据,正为这一目标提供了坚实证据和可行路径。
来源:Alen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