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0日,格力电器再次获得三项发明专利授权,包括“一种补气增焓压缩机和空调器”和“离心压缩机、空调器”等核心技术。就在同一天,格力还公布了“热泵机组、空调器及控制方法”专利,旨在提升热泵机组的制热效率。
9月20日,格力电器再次获得三项发明专利授权,包括“一种补气增焓压缩机和空调器”和“离心压缩机、空调器”等核心技术。就在同一天,格力还公布了“热泵机组、空调器及控制方法”专利,旨在提升热泵机组的制热效率。
这些技术突破源自格力长达34年的压缩机技术攻坚。从完全依赖进口到主导制定国际标准,格力压缩机技术已经实现了从“受制于外”到“自主领航”的跨越。
格力在压缩机技术上的突破是中国制造业的典范。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空调企业完全依赖进口压缩机,利润微薄,产业命脉悬于他人之手。
1991年格力电器成立时,每台空调的压缩机采购价超过800元,而当时一台空调零售价仅2000-2500元。格力创始人董明珠多次提及那段“受制于人的憋屈岁月”。
1992年,格力战略投资凌达,组建专业团队远赴欧洲,成功引进当时全球最先进的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技术。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技术攻关,1994年春天,首台国产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在凌达车间成功下线。
此后格力在压缩机技术上不断突破:2012年研发出无稀土压缩机,采用新型电机结构设计,在不使用稀土的情况下,电机效率反而提升了5%。
2013年,聚焦北方市场“冬季制热难”痛点,研发出定频增焓压缩机,彻底解决了传统空调在低温环境下制热效率低的问题。
如今,格力的压缩机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已达约30%,拥有超1000种型号,应用场景覆盖家用、商用、车载、冷冻冷藏等多个领域。
格力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从不手软。2025年上半年,格力在研发方面投入了39.18亿元,同比增长10.92%。
这些投入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今年以来格力电器新获得专利授权5411个,较去年同期增加了4.1%。通过天眼查大数据分析,格力电器参与招投标项目30689次,拥有专利信息116647条。
9月19日,格力一天就获得三项专利授权:“一种补气增焓压缩机和空调器”、“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和“离心压缩机、空调器”。
这些专利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切实解决行业痛点。如“离心压缩机、空调器”专利有效避免压缩机出现喘振现象,拓宽了压缩机的运行范围。
尽管技术实力雄厚,格力在市场上却面临小米的强劲挑战。今年第二季度,小米大家电收入同比增长66.2%,空调出货量超过540万台,同比增长超60%,创历史新高。
2025年7月,小米空调在中国市场全渠道市占率排名第三,线上市占率排名第二。相对应的,格力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高盛已将格力的股票评级从“买入”下调至“中性”。
下调评级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需求疲软,这导致格力的增长前景不佳;二是小米重新发力空调市场,加剧了行业竞争。
高盛分析师Nicolas Yi在报告中指出:“由于格力的价格溢价,在中高端市场的竞争加剧时,格力受到的影响最大。”
格力与小米之争,本质上是两种商业逻辑的博弈。格力85%以上的销售额仍来自线下,而小米则凭借线上渠道实现了快速扩张。
2020年,董明珠首次公开提出渠道改革,取消各级代理商,由经销商直接向总部打款提货。格力电器一边缩短销售层级,降低渠道加价率,一边开拓线上渠道。
董明珠亲自下场直播带货,在线上推出“董明珠的店”(后更名为“格力董明珠店”)。5月份,董明珠和孟羽童合体直播,开播30分钟后,吸引数万网友在线观看,带货成绩登上“大家电榜”第一名。
在线下,格力推出“董明珠健康家”战略品牌,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专卖店更名工作。但这些努力似乎仍难以抵挡小米互联网模式的冲击。
小米空调的成功不仅在于渠道,更在于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年轻消费者更在意智能互联体验,而传统技术优势如何转化为市场认同成为格力的挑战。
技术路线的争议具有象征意义。格力强调压缩机等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代表着传统制造对技术参数的极致追求。
小米则通过整合供应链实现快速迭代,其接口选择实为支持OTA升级的智能化考量。用户体验正在取代技术参数,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
格力市场总监朱磊口中的“CAN系统比485接口容错率高10倍”,代表着传统制造对技术参数的极致追求。
而小米则通过整合供应链实现快速迭代,其RS485接口选择实为支持OTA升级的智能化考量。这种差异折射出行业转型的深层矛盾。
今年以来,小米与格力已发生四次公开交锋。8月16日,小米总裁卢伟冰转发用户帖子,截图显示7月小米空调线上销量已超越格力。
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随即发文反击:“7月线上市场份格力依然保持领先”。他直言格力去奥维云网查询显示,公开的数据和小米的数据截图并不一样。
8月19日的小米二季度业绩电话会上,卢伟冰表示:“小米不参与家电行业内卷,不在意短期排名。”
但不到一周的时间,这场空调“老二”之争再燃战火。朱磊再次发博表示“数据可以转发,口碑没法P图”。他甚至反问:“既然不在意短期排名,又何必转那张来路不明的图?”
8月27日,小米公关总经理王化用一首打油诗回应,朱磊火速回击:“不要阴阳怪气。”这场持续近十天的“口水战”,将小米和格力都推到了舆论风口上。
除了营销渠道和用户体验的挑战,格力还面临着业务单一化的困境。2024年,格力近八成的营收都来自空调,而美的空调业务营收占比不到五成,海尔则不足三成。
格力早在2012年就开启多元化布局,但效果并不理想。2013年格力进军智能装备领域;2015年正式推出格力手机;2016年董明珠联合王健林、刘强东等豪掷30亿入股银隆新能源。
这些多元化尝试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格力手机。2015年,董明珠放言“格力做手机,分分钟灭掉小米”。但格力手机始终未上主流牌桌,仅限内部采购,用于员工的年终奖或对经销商的奖励。
国际化是另一个短板。2024年,格力外销主营业务的收入为282亿元,占总营收比重约15%。当越来越多的品牌将出海作为新增长点时,格力的国际化之路算不上快[citation:4。
小米宣布推出米家空调十年免费包修服务时,格力嘲讽道“十年不用修才是实力”。但消费者似乎更愿意用脚投票——小米空调今年第二季度出货量超过540万台,同比增长超60%。
格力并非没有意识到危机。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研发方面投入了39.18亿元,同比增10.92%。今年9月,格力连续公布多项压缩机与热泵技术专利,试图巩固技术领先地位。
然而,在终端市场上,技术参数的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市场份额。当小米在武汉建设年产能300万台的工厂,当年轻消费者更关注智能互联而非压缩机类型,格力34年的技术积累似乎未能挡住互联网品牌的猛烈进攻。
来源:积极生活的老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