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基金别瞎折腾!2种情况高抛低吸,不动更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0 23:54 3

摘要:身边买基金的朋友,十有八个都犯过同一个错:打开基金APP,看见净值涨了就慌着卖,跌了又赶紧补,一年下来操作几十次,手续费花了不少,收益却不如那些“放着不动”的人。有人说“高抛低吸才能赚差价”,可实际操作起来,要么卖早了踏空,要么买早了被套,越折腾越亏。

身边买基金的朋友,十有八个都犯过同一个错:打开基金APP,看见净值涨了就慌着卖,跌了又赶紧补,一年下来操作几十次,手续费花了不少,收益却不如那些“放着不动”的人。有人说“高抛低吸才能赚差价”,可实际操作起来,要么卖早了踏空,要么买早了被套,越折腾越亏。

其实买基金真不是“操作越勤越赚钱”,反而大部分时候“不动”才是聪明选择。只有两种特殊情况,适合果断高抛低吸,其余时候安心拿着,收益反而更稳。今天就把这“两种情况”讲透,再教你怎么避免“瞎折腾”,让买基金少走弯路。

一、先算笔账:瞎折腾有多亏?手续费+踏空=白忙活

很多人觉得“高抛低吸赚点差价,手续费没几个钱”,可真算下来,手续费+踏空的损失,能让你白忙活大半年。

先看手续费:股票型基金申购费一般0.15%(打一折后),赎回费持有不满7天收1.5%,持有7天到30天收0.75%,持有30天到1年收0.5% 。假设你有10万元,买了只股票型基金,持有10天就赎回,光赎回费就750元,加上申购费150元,一次操作手续费900元。要是一年操作10次,手续费就花9000元,相当于你得先赚9%,才能覆盖手续费成本。

再看踏空损失:2024年A股有一波行情,某指数基金从1月到3月涨了25%。有个朋友买了这只基金,1月涨5%就卖了,想等跌了再买,结果基金一路涨,他不敢追,等到3月忍不住追进去,刚买就跌了8%,最后不仅没赚到钱,还亏了手续费。反观另一个朋友,1月买入后就没动,虽然中间也有波动,但到年底赚了22%,比瞎折腾的朋友多赚了近30%。

还有人喜欢“定投后频繁手动加仓减仓”,本来定投是靠“摊薄成本”赚钱,结果一看见跌就加仓,涨就减仓,把定投做成了“追涨杀跌”。比如某朋友定投沪深300基金,每月投1000元,跌5%就多投500元,涨5%就少投500元,一年下来,成本没摊薄,反而比“无脑定投不动”的人少赚了12%。

所以说,买基金别迷信“高抛低吸”,大部分时候“瞎折腾”不是赚钱,是给基金公司交手续费,还容易踏空好行情。

二、该高抛低吸的第一种情况:基金“严重高估”,偏离价值太多

不是所有上涨都要卖,只有当基金“严重高估”,价格偏离实际价值太多时,才该果断高抛。怎么判断“严重高估”?教你两个简单方法,不用看复杂报表。

第一个方法:看基金跟踪指数的“估值百分位”。如果是指数基金,直接查它跟踪指数的估值(比如支付宝“指数估值”板块),估值百分位超过80%,就说明高估了——意思是这只指数现在的价格,比过去10年里80%的时间都贵,未来下跌的概率很大。比如2024年7月,创业板指估值百分位达到85%,不少跟踪创业板的指数基金,净值比合理价值高了30%,这时候就该分批卖出,等估值跌回50%以下再买回来。

第二个方法:看主动基金的“持仓市盈率”。主动基金虽然不跟踪固定指数,但可以看基金季报里的“前十大持仓股”,算一下这些股票的平均市盈率。如果平均市盈率超过行业平均水平50%以上,比如某消费主题基金,前十大持仓股平均市盈率60倍,而消费行业平均市盈率才30倍,说明基金持仓股太贵了,也该考虑高抛。

这里要注意:“高估”不是“涨得多就卖”,比如某基金一年涨了50%,但跟踪的指数估值百分位才40%,说明是“价值增长带来的上涨”,不是高估,不用卖;反之,某基金涨了20%,但估值百分位90%,就是“泡沫上涨”,必须卖。

举个例子:2023年白酒指数估值百分位达到88%,某白酒主题基金净值涨到1.8元,这时候果断卖出,到2024年白酒指数估值跌回45%,基金净值跌到1.2元,再买回来,一卖一买,差价就赚了50%。但要是没卖,等估值跌下来,之前赚的钱又吐回去了。

三、该高抛低吸的第二种情况:基金“风格漂移”,跟你当初买的不一样了

很多人买基金时,看的是“消费主题”“科技主题”,结果买了之后,基金经理偷偷换了持仓,把消费股换成了地产股,把科技股换成了金融股,这就是“风格漂移”。一旦遇到这种情况,不管赚没赚钱,都该高抛,再换一只“风格纯正”的基金。

怎么发现“风格漂移”?不用天天盯持仓,看两个地方就行。一是看基金季报、年报里的“投资组合”,对比前后几期的前十大持仓股,要是之前全是消费股,现在突然变成8只地产股,就是明显漂移;二是看基金名称和持仓是否一致,比如“XX消费精选基金”,前十大持仓里消费股占比不到30%,反而地产股占比50%,也是风格漂移。

为什么风格漂移要卖?因为你买消费基金,是看好消费行业的长期发展,结果基金经理买了地产股,相当于你“买错了东西”。比如某朋友2023年买了一只“新能源主题基金”,当时看中新能源行业的增长潜力,结果2024年基金经理把持仓换成了银行股,新能源股占比不到10%。2024年新能源行业涨了30%,银行股只涨了5%,这只基金全年只涨了8%,比纯正的新能源基金少赚了22%,要是早点发现风格漂移卖掉,换一只纯正的新能源基金,收益能多不少。

还有更坑的:有些基金经理为了“冲业绩”,风格漂移到热门板块,比如2024年AI板块火,就把医药基金换成AI股,结果AI板块跌了,基金净值大跌,投资者两头亏。所以一旦发现风格漂移,别犹豫,赶紧卖,别等基金经理“纠错”,耽误你的行情。

四、其余时候“不动”更赚:这3种情况,安心拿着别折腾

除了“严重高估”和“风格漂移”,剩下的3种情况,不管基金涨涨跌跌,都该“不动”,反而赚更多。

第一种情况:基金“估值合理”,涨跌幅不大。比如指数基金估值百分位在40%-60%,主动基金持仓市盈率和行业平均水平差不多,这时候基金价格围绕合理价值波动,涨了不用卖,跌了不用慌,安心拿着就行。比如某沪深300指数基金,估值百分位50%,一年涨涨跌跌,最大跌幅10%,最大涨幅15%,要是不动,一年下来能赚8%;要是频繁操作,可能赚不到钱,还亏手续费。

第二种情况:基金“轻微低估”,处于价值洼地。比如指数估值百分位低于30%,基金价格比合理价值低20%以上,这时候不仅不能卖,还要坚持定投或加仓。比如2022年10月,沪深300指数估值百分位25%,不少指数基金净值跌到1元以下,这时候买入后不动,到2024年10月,净值涨到1.4元,两年赚了40%;要是当时一跌就卖,就错过了这波行情。

第三种情况:主动基金“业绩稳定”,基金经理没换。如果是主动基金,基金经理没离职,近3年收益率排在同类前30%,回撤控制在20%以内,不管短期涨跌,都该拿着。比如某主动基金,基金经理管理了5年,每年收益率都在15%左右,最大回撤18%,虽然中间有波动,但长期拿着,5年下来收益翻了1.5倍,比频繁操作的人多赚了60%。

记住:基金是“长期投资工具”,不是“短线投机品种”。国外数据显示,持有基金超过5年,赚钱的概率超过90%,而持有不到1年,赚钱概率只有50% 。所以别盯着短期涨跌,把时间拉长,“不动”反而能享受到复利的收益。

五、避免瞎折腾的3个小技巧:简单实用,新手也能学会

知道了“该动”和“不该动”,还要学会怎么避免“忍不住瞎折腾”,教你3个小技巧,简单实用。

第一个技巧:“设定目标,到点就卖,不到不动”。买基金前,先定好“止盈点”和“止损点”——比如指数基金估值百分位到80%止盈,主动基金收益率到50%止盈;止损点不用设太低,除非基金经理离职或风格漂移,否则跌幅不到30%不用卖。定好目标后,把APP通知关掉,别天天看净值,到点了再打开操作,平时该干啥干啥。

第二个技巧:“用‘闲钱’买基金,不影响生活”。只拿3-5年不用的闲钱买基金,比如每月工资除了生活费、房贷,剩下的钱定投,这样就算基金短期下跌,也不会因为“要用钱”被迫割肉。比如某朋友用年终奖10万元买基金,本来计划拿3年,结果半年后要买房,被迫赎回,正好赶上基金跌了15%,亏了1.5万元;要是用闲钱买,就不会亏这笔钱。

第三个技巧:“别跟风买‘热门基金’,买前先看估值”。很多人买基金跟着排行榜买,哪个涨得多买哪个,结果一买就跌。其实热门基金大多是“涨起来才热门”,估值已经很高了,比如2024年AI主题基金涨了60%,成了热门,不少人跟风买,结果之后跌了30%。买基金前,先查估值,估值低的冷门基金,反而更容易赚钱。

买基金就像种地,不是“天天浇水施肥就能丰收”,而是选好种子(选对基金),在合适的时间播种(低估买入),等到果实成熟(高估卖出),中间该晒太阳晒太阳,该下雨下雨(不动),急着收割(瞎折腾)只会颗粒无收。

大部分人买基金赚不到钱,不是基金不好,是太贪心,总想着“赚快钱”,结果越折腾越亏。记住:基金赚钱的核心是“长期持有+选对时机”,只有两种情况该动,其余时候“不动”,反而能跑赢90%的瞎折腾者。

最后想问大家:你买基金时,有没有过“瞎折腾”亏了钱的经历?是怎么调整过来的?你觉得还有哪些情况该高抛低吸?欢迎在评论区聊聊,让更多人学会“聪明买基金”!

来源:馨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