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根治术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产生原因是什么?怎样预防和治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7 15:49 1

摘要:术后肠梗阻(Postoperative Ileus,POI)为常见并发症,其表现为术后肠道蠕动停止,致使肠道内物质无法于肠道内转运。

术后肠梗阻(Postoperative Ileus,POI)为常见并发症,其表现为术后肠道蠕动停止,致使肠道内物质无法于肠道内转运。

其最为主要的致病因素为粘连、疝气以及恶性肿瘤,这三类病因在整体中占比大约达到90%。因此术后肠梗阻如果不能及早发现和处理,会引发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死亡。

在北美,每年有三十万人因为肠梗阻而住院,花费了13亿美金的医疗费用,造成了超过2000人的死亡。

前述资料清楚显示,肠梗阻的病症通常颇为严重,因此必须尽快进行诊断,并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近年来国内关于术后肠梗阻的文献并不多,关于绞窄性肠梗阻和非绞窄性肠梗阻在手术时机、手术方式选择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尚无清晰的指导原则。

文章旨在通过对术后早期肠梗阻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阐释,以期对其在临床工作中起到积极作用。

炎性肠梗阻的产生

炎性肠梗阻主要发生在手术后的第7至30天,此时病人的肠道蠕动可在出现短暂的好转,但之后发生术后肠梗阻,且症状会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为腹部肿胀,CT显示肠管异常扩张,肠腔内有积液和积气。

在临床上,必须排除其它病因引起的POI,同时符合该病的病因,方能做出诊断。此外,手术中肠管的广泛粘连、肠管暴露时间长、腹腔手术创伤等是造成炎性肠梗阻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手术中要尽量减少对肠管的刺激,减少暴露时间,保持引流畅通,并注意防止腹腔内积血的发生。

麻痹性肠梗阻,也被称为无动力性肠麻痹,其产生主要归因于肠道植物神经系统失调、局部神经传导紊乱以及肠道平滑肌退化萎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由于肠道植物神经系统失衡,使得食物中的某些营养物质难以被吸收,而发生肠道植物神经系统紊乱,进而影响消化功能。

而肠道局部神经传导异常则是指肠壁的神经传导受到抑制,使食物中的某些营养物质不能被有效地吸收;麻痹性肠梗阻大多数在手术后24-72小时内出现,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肠道瘫痪。

这种病症的主要症状是:全腹部显著的腹胀,通常会出现呕吐,但可不伴随有剧烈腹痛,肠道的蠕动能力差。

而导致麻痹性肠梗阻发生的原因复杂,手术麻醉、术中操作机械刺激、腹腔炎症刺激、神经反射刺激等都是导致麻痹性肠梗阻的主要原因。

离子紊乱也是可能是导致麻痹性肠梗阻发生的原因之一,为了防止手术后出现由离子紊乱引起的麻痹性肠梗阻,在手术后使用呋塞米利尿的患者应同时使用保钾利尿剂,并密切观察血钾值。

粘连性肠梗阻是肠梗阻的一种常见类型,也是结肠癌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主要体现为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而腹部疼痛、呕吐等其他症状相对不甚明显。

粘连性肠梗阻的引发,或许主要与手术创伤、腹腔炎症反应、异物刺激、术后身体活动减少和肠道肠壁相互粘连等因素息息相关。

其发病机制:手术创伤引起腹膜和肠管浆膜损伤,从而影响到间皮细胞,破坏纤维蛋白原的平衡,增加了纤维蛋白的释放,减少纤维蛋白的溶解和吸收,造成了患者腹腔大量的纤维化而导致粘连性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可在手术后的初期或之后的一个月内出现。机械性肠梗阻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是肠套叠、肠系膜扭转、腹内疝等。

此外,吻合部的狭窄也会引起机械性肠梗阻,这可能是由于吻合部出现了炎性肿胀,从而引起梗阻症状。

通常该情况下保守治疗是有效的,一旦炎症肿胀消失时,梗阻症状也会随之解除。

手术操作

有研究指出,在手术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腹腔镜下,系膜裂孔可不通过常规闭合方式,但一旦闭合,不能有空隙;在吻合术前、术后应注意观察肠内是否有扭转。

Miles手术时,应采用腹膜外隧道造口术,以预防造口旁疝,而在腹腔镜下,不封闭腹膜,将回肠末端置于盆底最低处。

选择游离系膜时,要选择合适的平面,右侧结肠手术时,要从下往上分开,以便在一开始就能找到合适的位置,以防止出现凹凸不平,从而降低肠管的影响;术毕,伤口完全止血,用大量的蒸馏水清洗,以缓解腹腔炎症反应。

腹腔镜手术相较于开腹手术,术后早期引发肠梗阻的可能性更低。因其腹壁切口小,腹膜损伤少。试验资料显示,腹膜缝合会增加腹腔粘连风险,且手术切口越长,术后愈合越久。

由于滑石粉、纱布绒毛等异物的侵入,会加重腹腔内的炎症,而腹腔镜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腹腔镜能够抵达开放手术难以充分暴露之处,扩展局部视野,进而更好地辨识与保护血管神经,特别是盆腔植物神经丛,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禁食水、胃肠减压

对于肠梗阻患者而言,需禁食禁水并施行胃肠减压措施,如此可减轻肠道压力,防止继续进食致使肠道负担加重。

同时,若能通过插入导管将其达到梗阻的位置,则可进行肠内减压,有效缓解因肠管扩张、腹部疼痛等原因引起的呕吐症状,有助于减少肠道积液和保护肠道黏膜,从而减轻病情和促进康复。

然而,在实施肠内减压时需注意操作技巧和感染预防等问题,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还需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进行营养支持和协同治疗等综合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在放置肠梗阻导管时,应用利多卡因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

药物的应用

某些药物的使用:生长抑素等对肠道分泌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止痛药,如杜冷丁;止吐剂(例如,胃福安,氯丙嗪)。阿片类药物主要是通过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等非口服方式来治疗。

部分病人可通过服用止吐药物减轻呕吐;合理使用激素类药物可以缓解肠内的炎症;奥曲肽是一种合成的肠激素生长抑素,可以降低胃肠分泌,降低肠蠕动,从而显著缓解症状。

国外也有一些文献建议,可以采用氧化镁、嗜酸乳杆菌、二甲硅油等药物来治疗一些非手术性肠梗阻的病人,能够减少病人的住院时间。

中医中药治疗

传统中医疗法能有效地减轻或消除粘连性肠梗阻的症状,减少术后复发的机会,且不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众多,中药可单独使用,亦能与西医、针灸联合运用。

不同的中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机制存在差异。比如,单独应用于肠梗阻时,大承气汤可通过增加胃动素的浓度而保护和加强胃肠蠕动,这是《伤寒论》中所记载的大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等成分构成 。

近年来,通过艾灸、中药、穴位三位一体的作用,实现了对粘连性肠梗阻的辅助治疗。目前有关中医防治粘连性肠梗阻的研究已有不少,或许今后中医还会有更多的研究与运用。

手术治疗

如果病人有缺血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穿孔、腹膜炎或不能接受保守疗法,则需要外科手术。随着腹腔镜在急诊外科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在粘连性肠梗阻方面的临床应用也日渐增多。

有研究发现,开腹手术创面感染率高,可能增加日后的粘连,腹腔镜手术的病人出现合并症更少,且肠道功能恢复较快。

一项研究表明,腹腔镜手术引起感染、术中输血量等都低于开放手术,有气腹禁忌的病人不能选择腹腔镜手术,其他禁忌症都要由外科医师结合经验来考虑手术方式。

如果病人发生了肠梗阻,由于肠道胀气等原因可能导致医源性损伤,这使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的技术难度较大,需外科医生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

包括:要避免用暴力钳夹住膨胀的肠道,避免只处理肠系膜或狭窄的肠道。

对肠管应该进行彻底的检查,从远端到近端,直至发现粘连的位置。清除粘连带后,确保肠管通畅,并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肠梗阻。

国外一项分析表明,腹腔镜转开腹手术为肠梗阻的主要诱因,然而其背后机理尚不明确。由腹腔镜手术转为开放手术,通常暗示着手术难度的提升以及复杂性的增加。

此外,腹腔镜转开腹手术亦会加重切口创伤,进而致使粘连发生。肠梗阻的病人是否存在慢性肾脏病变也与手术后的并发症密切相关。

术后早期肠梗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对应的治疗方式也不同。

临床上应加强肠道准备,减少肠道损伤、肠内容物外溢、腹腔污染、肠管暴露时间,适当应用防粘连药物,减少术后炎症反应等方式避免术后早期肠梗阻。

一旦出现术后早期肠梗阻,应立即采取综合措施,以减轻症状,减轻病情,提高疗效。

来源:张医生健康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