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缠身的宗馥莉,凭什么让我对娃哈哈改观?这4个细节藏着答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8 17:36 1

摘要:“18亿遗产被冻结”“砍经销商收缩渠道”“力推宏胜系搞‘去娃哈哈化’”——最近半个月,关于宗馥莉和娃哈哈的负面传闻,几乎承包了商业版的半壁热搜。起初我和多数网友一样,抱着“看豪门商战大瓜”的心态点开相关新闻,可当完整看完她接受采访的回应内容后,却彻底改变了对这

“18亿遗产被冻结”“砍经销商收缩渠道”“力推宏胜系搞‘去娃哈哈化’”——最近半个月,关于宗馥莉和娃哈哈的负面传闻,几乎承包了商业版的半壁热搜。起初我和多数网友一样,抱着“看豪门商战大瓜”的心态点开相关新闻,可当完整看完她接受采访的回应内容后,却彻底改变了对这位“企业二代”的印象:比起那些捕风捉影的争议,她面对风波时的冷静、对企业的通透认知,才是这场闹剧里最该被看见的东西。

最让我意外的,是她应对家族资产纠纷的态度。网传被同父异母的弟妹起诉、要求冻结18亿美元账户时,外界都在猜她会不会急着撇清关系,或是用情绪化的发言稳住舆论。可宗馥莉只是平静地说“不会因为风波改变方向”,甚至没花太多篇幅辩解纠纷细节,反而把重点放在“企业要靠脚踏实地,不能被情绪带偏”上。这让我想起之前看《中国企业家》对董明珠的专访,当年格力遭遇渠道变革危机时,董明珠也是先压下外界质疑,专注推进线下门店转型。真正的企业掌舵人,从不会把精力浪费在“吵架”上——宗馥莉这种“抓重点、不内耗”的定力,完全打破了我对“二代管理者”只会依赖父辈光环的刻板印象。

后来又翻到“娃哈哈砍经销商”的讨论,不少人说这是“企业不行了”的信号,还有老经销商在网上吐槽“被抛弃”。但宗馥莉的解释却很实在:陪企业走了30多年的老经销商是功臣,可现在年轻人买饮料,要么刷直播间下单,要么在便利店挑网红款,以前靠“大流通、铺乡镇”的老模式,早就跟不上市场了。她还透了个关键数据:今年新增的经销商比解约的多20%,只是大家总盯着“离开的人”放大焦虑。这话让我想起家楼下的小卖部,老板以前只进娃哈哈AD钙奶、营养快线,去年开始也摆上了元气森林、东方树叶,他说“不跟着年轻人的口味变,货就压在手里了”。企业调整渠道就像店铺换货源,不是“抛弃过去”,而是“活下去”的必须,宗馥莉能顶住舆论压力做这件事,反而比盲目维稳更有魄力。

更有意思的是关于“宏胜系和娃哈哈对立”的猜测。有人说她一边让自己的宏胜集团扩产能,一边让娃哈哈关了7家工厂,是在“把资源往自己公司挪”。但宗馥莉听完直接笑了,说“把两家看成对手,是完全不懂我们的产业逻辑”。后来我查了下资料才知道,宏胜主要做饮料代工和包装生产,娃哈哈则专注品牌和渠道,去年夏天爆火的“刺梨VC泡腾片”,就是宏胜负责研发生产、娃哈哈负责销售,两者配合着卖了1.2亿。这就像奶茶店,有人专门做原料供应,有人专门开店卖货,要是非要把两者绑成“竞争关系”,反而会拖慢效率。宗馥莉能看清这种“协同逻辑”,比纠结“谁归谁”要清醒得多。

最戳我的还是她聊“企业归属”的那段话。当被问“娃哈哈是不是‘宗家的企业’”时,她没绕圈子,直接说“企业不属于某个人,是所有在这里努力的人”。这话不是空口号,我有个表哥在娃哈哈杭州工厂做质检员,去年疫情时工厂停工了2个月,工资却一分没少发,复工后还给一线员工发了“坚守奖金”。表哥说:“车间里不少老工人干了20多年,要是企业只想着‘老板的利益’,早没人跟着干了。”确实,一家能活30多年的企业,靠的从来不是某个人的“光环”,而是流水线上拧瓶盖的工人、跑遍乡镇的销售员、熬夜改配方的研发员一起撑起来的。宗馥莉能看到这一点,比喊多少句“振兴企业”的口号都管用。

至于大家最关心的“今年业绩不如去年”,宗馥莉也没藏着掖着,坦言这是“主动调整产品结构的过渡期”。其实想想也明白,现在年轻人喝饮料,既要“0糖0卡”,又要“养生功效”,还要“颜值高”,娃哈哈要是还只靠AD钙奶、营养快线打天下,早被市场甩在后面了。就像当年诺基亚,明明能做智能机,却抱着功能机不放,最后被时代淘汰;而华为、小米及时跟着用户需求变,才能一直站在前面。短期业绩下滑不可怕,怕的是不敢改变——宗馥莉敢把“过渡期”摆上台说,反而让我觉得这家老企业还有救。

回头再看这场风波,最开始吸引我的是“18亿遗产”“家族纠纷”这些抓眼球的标签,可看完宗馥莉的回应才发现,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争议本身,而是她面对争议时的态度:不逃避问题,不被情绪绑架,更不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摆架子。现在很多人提到“企业二代”,总觉得他们是“含着金汤匙出生”,可宗馥莉却用行动证明,真正的“继承者”,不是守着过去的成绩,而是带着企业跟着时代变。未来娃哈哈能不能再出“爆款产品”不好说,但有这样一位清醒的掌舵人,至少不会走歪路——这大概就是这场热闹里,最该被记住的东西。

来源:思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