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4月12日,民建巴中二中支部围绕“农业合作社产业化发展”和“乡村教育校点布局”两大主题,赴巴州区曾口镇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区政协副主席李松全程参与,与支部会员深入田间地头、村校旧址,问需于民、寻策于实。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4月12日,民建巴中二中支部围绕“农业合作社产业化发展”和“乡村教育校点布局”两大主题,赴巴州区曾口镇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区政协副主席李松全程参与,与支部会员深入田间地头、村校旧址,问需于民、寻策于实。
在龙城寨种养殖合作社,调研组发现这一联农带农的“桥梁”虽有效拓宽了农户增收渠道,却面临社员年龄偏大、新技术推广难度大等现实挑战。面对老社员“想学新技术,但手机操作总慢半拍”的无奈,会员现场支招:建议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破解管理瓶颈,联合电商平台开发“云端认养”农业模式,让传统合作社“触网上云”。李松副主席叮嘱:“乡村振兴既要留住‘老把式’的经验,更要培育‘新农人’的智慧。”
调研组随后来到已撤并的村校旧址。斑驳的黑板上仍留着最后一堂课的字迹,而村里多名低龄学生每日需往返数公里至镇中心校就读的现实,让会员们揪心。“教育布局不能只顾效率丢了温度!”支部主委谯全春提出,可保留偏远村社低年级教学点,构建“中心校+卫星课堂”体系,通过返聘银龄教师、城区教师送课下乡、城乡5G同步课堂等方式,让山坳重响读书声。
座谈会上,谯全春以“窑洞对”“五老火锅宴”等统战经典故事为引,带领会员重温多党合作初心。23条“冒着热气”的建议接连抛出:从“农业技术共享直播间”到“我在曾口有亩田”小程序,从“候鸟教师”计划到“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既有破题之策,更显履职担当。会员们一致认为,乡村振兴需“双向奔赴”——既要正视“银发社员”“求学远行”等发展阵痛,更要把握数字农业、智慧教育的新机遇。
此次调研既是一次躬身实践,更是一场凝心聚力的履职动员。支部明确将梳理形成专项提案。李松副主席总结强调:“民主党派当以‘脚沾泥土’的调研和‘心中有光’的建言,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会议同步传达了中央及省市区有关会议精神,号召全体会员立足本职、发挥优势,在巴州热土上续写多党合作服务大局的新篇章。 (供稿:巴中民建)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