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该镇大力发展生态化水产养殖,推进渔民专业化捕捞生产,积极培育集海鲜品尝、渔事体验、滨海观光于一体的渔旅融合产业,走出一条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与渔民共富共赢的新路子。
橙黄橘绿,虾肥蟹美。9月19日早上,临海市桃渚镇中城村养殖户方甫金酣战正欢。
“你看,个头多大!”谈笑间,他利落地收紧渔网,拉出水面,一尾尾活力十足的南美白对虾映入眼帘,晶莹的外壳泛着光泽,蹦跳间满是丰收的景象。
桃渚镇是临海市渔业重镇,海洋面积约600平方公里,海岸线24.6公里,滩涂9000多亩,具有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和扎实的渔业产业基础。
近年来,该镇大力发展生态化水产养殖,推进渔民专业化捕捞生产,积极培育集海鲜品尝、渔事体验、滨海观光于一体的渔旅融合产业,走出一条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与渔民共富共赢的新路子。
打响虾的“厕所革命”
一只虾,也能用上“厕所”?没错,还是“智能马桶”。
当天,在浙江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实验楼内,研发人员围在一组新型气压排污装置前,反复调试参数。
“虾住得舒服,长得才快。”办公室主任秦选剑打趣道。原来,日本对虾对水质极为敏感,传统养殖需每日人工清污两小时,耗时耗力。如今,这套“自动马桶”系统一旦投入使用,便可通过底部气压差,自动抽离虾粪,实现“零接触”清洁管理。
其实,这场“厕所革命”的背后,不光是以智能化养殖技术和生态循环模式,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更是一场深远的“种业突围”。
2007年,公司创始人黄元明返乡创业,一头扎进南美白对虾养殖。他一改传统的围塘粗放养殖模式,首创“宏野模式”——包含海水高位池建设技术、多茬轮养管理系统、尾水生态净化联养技术,打造起华东最大对虾养殖基地,带动桃渚年销对虾超2000吨。
然而,市场风云变幻,白对虾价格一度跌至16元一斤,接近成本价,企业决定“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今年,宏野与省级龙头企业浙江香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签订超千万元采购协议,为桃渚乃至临海对虾开辟广阔市场空间。另一边,宏野重新出发,将目光投向高端市场——日本对虾。
“难点,在于日本对虾虾苗长期依赖进口,成本高、成活率低。”2022年开始,宏野团队不断进行技术攻关,终于实现本土化育苗。如今,日本对虾售价高达150至200元一斤,亩产目标直指2000斤,效益翻了数倍。
作为当地养殖龙头企业,近年来,宏野已无偿向周边养殖户赠送优质对虾虾苗超5000万尾,价值近100万元。平日里,还举办“养虾学堂”,传授养殖户科学养殖经验。“等技术成熟,也将会共享日本对虾虾苗。”
今年7月,以宏野为轴心,“临海对虾全产业链共富工坊”应运而生。从苗种供给、技术培训到三检服务、订单收购,一条“实验室到餐桌、养殖池到共富”的转化通道被彻底打通。科技活水流淌在每一片塘口,滋养着桃渚渔业的未来。
下好海洋牧场建设“先手棋”
9月19日,朱门山渔港(一期)建设现场,机械轰鸣。外港池引桥主体完工,5座内港池靠泊平台全部建成,围堤填筑正加速推进。站在新筑的堤岸上,王师傅满眼期待:“等建成投用,船就有家了!”
老王是红脚岩渔港的老渔民,桃渚480多艘在册渔船中,他那艘已出海30年。
“过去,因为渔港条件不足,小船进出不便,大船更是无处停靠。”多数渔船只能远赴舟山嵊泗卸货,海产品难以实现本地集散。
转机始于2023年。红脚岩渔港整体搬迁至桃渚朱门山海域,朱门山渔港项目正式启动。作为临海市重点民生工程,码头一期总投资达5.96亿元。
“未来,这里不仅是码头,更是海产集散的‘心脏’。”桃渚镇主要负责人介绍,“渔港建成后,将实现‘渔船进港、鱼货上岸、交易在地’的闭环。同时,镇里还将依托渔港,建设区域性海产品交易中心,发展海鲜展销、直播带货、品牌孵化,让‘桃渚海鲜’从码头走向全国餐桌。”
与此同时,朱门山渔港的开建,还被视为桃渚建设“现代海洋牧场”的关键支点,为渔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效果图
“渔民安全,是向海图强航程中的关键。”桃渚镇渔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为配合海洋牧场建设,近年来,桃渚镇积极推动,渔船配备北斗定位、AIS避碰系统,职务船员全员持证上岗,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作业范围也从近海延伸至深远海,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可能。
此外,镇里还进行人工鱼礁投放、增殖放流等生态养护措施,海洋生物资源得以恢复,形成“放流—生长—捕捞”的可持续循环。
擘画渔旅融合新蓝图
傍晚6点,“桃渚小海鲜示范店”华宴饭店门口,车流如织。包厢早已订满,食客举杯畅饮,桌上摆满了刚出锅的清蒸望潮、葱油梭子蟹、白灼基围虾,香气四溢。
负责人罗献华正忙着招呼客人。17年前,他是当地最早一批海鲜排档的经营者,如今,他的饭店已成了“桃渚小海鲜”金奖名店。
“2008年我开第一家排档,那时就一个念头:把最新鲜的海味端上来。”罗献华说,“‘桃渚小海鲜’,拼的是‘鲜’字——海里捞上来,1个小时就能到舌尖。”正是这份“鲜”,让桃渚的海鲜声名远播。“有温岭的食客驱车50分钟专程而来,石浦的游客下高速直奔餐桌。”
2020年,“桃渚小海鲜”成为台州首个服务类集体商标,标志着渔业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正式启航。镇政府顺势而为,打造“海鲜饭店矩阵”,扶持包括华宴餐饮在内的十余家特色排档升级转型,形成集“食、宿、游、购、娱”于一体的滨海美食圈。
更深的融合,还在渔文化的唤醒中。7月5日,“潮涌东海·虾跃未来”对虾开捕节在桃渚举行。虾钓池边,近百名孩童手持小网,欢笑着追逐跳跃的南美白对虾;共富市集上,渔民摆出刚捕捞的海货,游客边买边尝;研学课堂里,孩子们亲手制作虾酱,聆听老渔民讲述“织网捕鱼”的旧时光。
“我们不只是卖海鲜,更是卖一种生活方式。”活动策划人小林说,“渔旅融合,才能真正让渔业资源‘活’起来,让渔民收入‘富’起来,让游客体验‘深’起来。”
如今,桃渚的渔业版图已悄然重构:塘里有科技,港中有枢纽,岸上是烟火。一条“游”出来的致富路,正越走越宽。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