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8年1月1日,虎林县政府为了军需民用,成立了虎林县地方国营民生皮革厂,厂长仲吉安,职工11人。主要是为虎林三八支队独立团生产车马辕和靰鞡鞋。产品以军需保障为主,一些产品也销往城乡各地。1946年8月,虎林独立团与合江警卫团合并后上升为主力,离开虎林调往哈
虎林卷烟厂,依托皮革社而衍生。所以说起虎林卷烟厂,就不能不说虎林的皮革社。
1948年1月1日,虎林县政府为了军需民用,成立了虎林县地方国营民生皮革厂,厂长仲吉安,职工11人。主要是为虎林三八支队独立团生产车马辕和靰鞡鞋。产品以军需保障为主,一些产品也销往城乡各地。1946年8月,虎林独立团与合江警卫团合并后上升为主力,离开虎林调往哈尔滨,成为东北野战军之一。虎林独立团离开虎林后,皮革社产品外销骤然下滑,加之几年农业遭灾,企业经营难以为继,1950年1月县政府决定关闭皮革社。
1952年7月,仲吉安等6人,在县环保局处合伙成立了一皮革厂,仍生产车马辕具和靰鞡鞋。1954年1月,皮革厂归入县供销联社领导的皮革生产合作社。仲吉安任生产合作社主任。1956年4月,省手工业联社投资5000元,县皮革社自筹100元,在原县二轻公司供销处,动工兴建厂房11间,300平方米,占地面积981平方米,购置了刮皮机、压力机、缝纫机各一台。人员增到21人,增加了皮革和麻绳生产。
皮革加工
1959年10月11日,皮革社转为地方国营归虎饶县商业局(处)领导。同年12月25日,皮革厂改为年产60万双皮鞋的制鞋厂,移交县业局(处)领导。也就是从这个时间开始,皮革厂开始了和制鞋厂(鞋帽厂)打不断,理还乱的分分合合历史。
1962年8月,县皮革社和农垦局制鞋厂合并三年后又一次分出,归虎饶县手工(管理局)联社领导,恢复集体所有制。分离后的皮革社,紧抓主业,效益还算不错。1962年一1965年,国民经济三年调整期间,工业总产值20.57万元,利税3万元。
1969年4月,县皮革社制鞋车间被平调,5名制鞋技工和2.5万元的设备一同调入县地方国营鞋帽厂,皮革社仅生产车马辕具,这算是皮革厂的又一次拆分。
1974年4月8日,皮革社改为虎林县皮革厂。1976年4月,皮革厂自筹资金5.5万元,在虎林镇西择址新建896.4平方米厂房,同年10月工厂搬迁新址——虎林镇爱民西街西大沟桥西南侧。
1977年10月,针对县皮革厂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车辕具无销路的困难局面,县第二工业科决定依托虎林县烟叶播种面积4957亩,总产达522吨的资源优势,决定在县皮革厂新建一个卷烟车间,以卷烟产品拉动企业经济快速发展。
在政府的支持下,企业自筹资金3万元,购置两卷烟机和切丝机、压梗机各一台,新增工人19人,开始生产“虎王和“青松牌”两个品种的雪茄烟。
虎林卷烟厂首任厂长仲吉安,出生于1918年,日伪时期在虎林县官可明、官可盛两兄弟创办的官家皮货铺学徒。学徒期满,仲吉安自己创办了仲家皮货铺,生产车马挽具、靰鞡鞋。主要是匠人手工用牛皮、马皮、骡子皮鞣制车(胶轮三套大车)套牲畜用的笼头、嚼子、缰绳、搭腰、坐鞧、滚肚、夹棒、套缨、领鞍、拉绳、马鞍,皮鞭、笼头等挽具。
1948年,虎林县人民政府为解决军需与民用,成立地方国营民生皮革厂,有职工21人,由东北民主联军独立团管理,1949年交给县里经营。仲吉安的私人皮铺,在此时并入该厂,仲吉安为厂长。1950年,因产品销路不畅,企业关闭,人员解散。
1952年,仲吉安牵头六人合伙创办了一个私营皮革厂,继续生产车马辕具。1954年,该皮革厂并入虎林县供销社,成为集体所有制的皮革生产合作社,仲吉安被任命为主任。1956年公私合营时,该皮革社将门市、作坊作价入股,成为虎林县皮革合作社的股东,归虎林县手工业社管理。1959年10月11日,皮革社转为地方国营皮革厂,当年12月并入农垦局制鞋厂。1962年8月,农垦局与虎饶县分开,皮革社又恢复集体所有制,仲吉安一直在企业担任主要领导。仲吉安退休后,皮革社继任者夏厂长,隋永发任销售副厂长。技术人员仍是原厂人员,职工除原皮革社职工和卷烟厂的,又新增加了一批二轻系统职工子女。
虎林卷烟厂从诞生就与生不逢时相伴,从建厂到停产、再复产,虽有六个年头,但真正生产时间只有两年。不知是没有经过批准先上马,或是什么原因,1978年7月,根据黑龙江省革委发[1978]143号文件指示,刚生产不足一年的企业遭到停产噩运。
卷烟停产后,企业积极开展自救,主动开发新产品,适应市场变化。1980年皮革厂生产出口产品皮褥子和皮手套,被省外贸订货。虽然有了外贸合同,但企业效益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要恢复卷烟生产,一直是企业最大的心愿。
虎林上马卷烟厂,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依托烤烟这一资源优势,并在产品创新和销售创新上下足功夫,将这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也让企业获得良好的收益。
虎林县自清末民初以来,民间种烟、吸烟之风始终盛行。“酒壮英雄胆,烟提好汉神儿”的俗谚更把吸烟提升到较高的精神生活层面,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东北烟文化”。鉴于吸烟有防蚊驱虫的效用,烟灰又在民间长期被当作止血药,特别是烟具中的副产品“烟袋油子”防蛇效果明显,因而劳作于寒冷地带山岭林间的东北人,不仅男人吸食,甚至连妇女也因为普遍吸烟而留下了“大姑娘叼烟袋”的奇特民风。
虎林地区日暖夜凉,昼夜温差大,有利于黄烟的生长及黄烟的放露,形成了适于黄烟植物生长的气候条件。加之黄烟是商品率最高的经济作物,成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所以黄烟种植就慢慢形成了规模,逐渐成为农民重要的创收手段。
虎林县种植黄烟历史较长,但种植烤烟历史较短。1974年开始在新乐公社团结大队试种烤烟,这一阶段由县土产公司管理烤烟生产。1975年开始在红卫、太和、新乐、伟光、宝东、杨岗、东风、忠诚八个公社20个生产队种植烤烟。至1978年,虎林县各公社种植烤烟共4630亩。其中新乐公社最多为1200亩,杨岗公社第二830亩,伟光公社第三710亩,最少的为忠诚公社150亩。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各公社生产队均有烤烟房,专门生产烤烟销售。当时任何副业都是资本主义的尾巴,整个社会都在狠批资本主义,把家庭副业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必须割掉。而烤烟生产则是集体性质的副业,所以并不受限。当时耕农村的烤烟房就建在现教堂南,生资大市场东头。几栋烟楼各自独立伫立着,全是泥草墙砌成。条件好的生产队,也有用红砖砌烟楼的,但因成本过高,一般生产队承受不起。
虎林县忠诚乡忠诚村烤烟房
农民对黄烟具有较高商品率的认识,是朴实而真实的。为了扶持农民种植烤烟,银行根据公社生产队种烟面积多少,按比例发放烤烟预购定金,缓解了生产队购买生产资料资金紧缺的困难。县煤建公司在凭证定量供应燃煤的情况下,特事特办,解决了烤烟用煤问题。这些举措,增加了农民种烟的信心。1982年公社种植烤烟种植面积上升到5000亩,产值85.2万元,亩均产值172元,最高亩均产值300元,国家、供销企业和生产队三者总收入133万元。
1983年公社制度彻底取消后,农民种植黄烟的积极性并未受影响。1983年,有种烟户154户,种烟面积61774亩,总产13399担,烟农收入87.2万元。1985年种烟户486户,为历年最高,种烟面积9100亩,总产18182担,烟农收入160万元。
县领导焉锦洲在烟农地中视察
就是在这个有利形势下,1982年10月虎林县决定重建虎林县卷烟厂,企业名称改为虎林雪茄烟厂,厂址仍在原皮革社(卷烟厂)院内。为了提高此次二次再创业,县二轻局决定成立烟厂会战指挥部,投17万元为启动资金。会战总指挥为县第二工业科副科长蔡庆吉,李川文任卷烟厂厂长。此次会战采取改建同步,生产和建设两不耽误的措施。购置综合卷烟机六台,新建厂房400平方米,同年10日竣工。原有制革车间和成品车间,均改造为生产卷烟车间。新厂投产后,停止皮革制品生产,企业转产雪茄烟。企业生产双猫、雪兔、五加参、红梅、北方、虎林七个雪茄烟品种,当年生产1000大箱雪茄烟,工业总产值增加了365万元。
1982年,蒋吉贵调到烟厂负责设备技术工作。他到厂后,经一番钻研分析,只用了几个昼夜,把一台不能使用的切丝机进行改装,不但运转良好,而且比原来提高了工效。不久,用了十六个昼夜,创造了蒸烟罐,使烟叶湿润均匀,效果良好,提高工效几倍。后来他又发明了烘丝筒、振动筛等设备,使卷烟厂生产逐步由半机械化转为机械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当年企业实现产值600万元,为历史最高,比之前效益最好的1978年增长4.4倍。
1983年10月,企业自筹资金9万元,新建厂房703.6平方米,自制回潮机和压梗机各一台,至此,企业卷烟生产已初具规模,厂房2000平方米,机械设备15台,人员147人,比上年增长71%。企业内设供料、卷烟、包装三个生产车间,以及电工、锅炒和机修三个班组,一个办公室。固定资产39万元,流动资金69万元,企业已经初具县级龙头企业雏形。1982年末,工厂职工为86人,其中退休职工6人。
1983年卷烟厂经济效益较好,完成工业总产值416万元,实现利润2万元,上交税金总额272万元。生产雪茄烟七个品种,共计6763大箱,比原烟厂时的产量提高6.8倍。产品销售供不应求,其中体现了关东烟风味的长支“双猫牌”雪茄烟,除销往本省市县外,还远销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山东、甘肃、内蒙、贵州等省市。中苏边防在虎头会晤,苏联军方指名要吸“双猫牌”雪茄烟。
但好事多磨,1983年5月,国务院发出84号文件,批转了轻工部关于计划外烟厂调整意见的报告,强调全国卷烟工业必须由国家综合平衡,全面安排,不能盲目发展,要求未经批准的计划外卷烟厂和雪茄烟厂,要在限期内坚决予以关停。7月26日,省人民政府召开常务办公会议,会议确定立即关停全省计划外烟厂。
对于撤销虎林雪茄厂,虎林县从县政府到企业职工抵触情绪都很大,而且也很不理解。在国家提倡搞活经济,企业要走向市场自我生存的大气候下,虎林雪茄厂不用上级输血,在产品创新和市场开拓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所生产的烟不但质量好,而且销路没有问题,又可利用口岸优势向原苏联出口。同时,企业还解决了近二百名职工的就业。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是非常好的。因此县里多次给省里打报告要求保留烟厂,并承诺不向外地销售只在当地销售,但省里没有同意。
1983年10月,从建厂就很红火,到停业也并没有出现过效益下滑的虎林雪茄烟厂,在形势一派大好形势下下马停产了。对于烟厂的下马,虎林县政府是十分不情愿的。为了让这个效益很好的企业起死回生,政府积极和国内大型烟企联系,希望通过联营挂靠的方式,让烟厂重新生产。1986年8月25日,县委书记王汉章带领二轻局有关干部到省政府相关部门,汇报了拟和沈阳卷烟厂联营恢复烟厂的问题。但很遗憾,省政府仍没有批准这个建议。
虎林卷烟厂旧厂房(2011年虎林蔡先生拍摄)
1983年10月,卷烟生产彻底停产,142名职工只好又恢复生产车马辕具,但市场滞销,企业效益低迷。为了振兴企业,工厂在县第二工业科( 1985年改二轻公司)领导下,多次到外省、市参观考察找出路,最后决定改产塑料美术制品。
1984年7月20日,企业自筹资金15.7万元,动工新建一幢1000平方米二层楼厂房,企业正式改名为“虎林县塑料美术厂”。企业改产塑料后,产品有塑材管、红泥管材、料薄模、地板块、红宫灯和稻田护板等。工厂有塑料、红泥两个车间和电工、锅炉,机修三个班组,全厂职工156人。
企业工人技术员蒋吉贵设计了塑料管材模具七套和红泥管材模具、红泥稻田护板模,大红宫灯模具各一套;制作了饮料瓶挤出机和挤出牵引机各五台,经他设计制造的大红宫灯,1985年春节前投放市场,市场反响还很不错。但企业总体经济效益增速缓慢,发展后劲乏力,企业没有摆脱举步维艰的地步。进入九十年代,企业基本停产,职工长期回家待业。2005年,塑料厂和白酒厂、啤酒厂、振业化工、建材厂、印刷厂、彩印厂、锅炉厂、白灰厂、服务公司、金属机电、百货大楼、一百货、石油机械厂等22户企业进入了破产程序。
卷烟厂,这块浸润着皮革社和烟厂职工创业汗水的土地,被开发商开发为绿都名苑住宅区。一栋栋鳞次栉比的高档住宅楼,取代了曾经的厂区。假山凉亭、亭台楼榭、花花草草,装点着小区,别有一番天地。
2016年正在施工的原烟厂旧址南侧
来源:西岗老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