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星光·发展共研】约旦博士毕业生Raed Ali Mohamad Abdalqader:中国情缘与变革之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0 21:01 1

摘要:“南行”,是一条承载着希望与使命的奋进之路。它指向广袤的全球南方——这片充满活力与挑战的土地,汇聚着人类发展的最迫切需求和最宏大愿景。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致力于分享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治国理政经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培养政府管理高端人才。一批批南南学院毕业生带

【编者按】“南行”,是一条承载着希望与使命的奋进之路。它指向广袤的全球南方——这片充满活力与挑战的土地,汇聚着人类发展的最迫切需求和最宏大愿景。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致力于分享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治国理政经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培养政府管理高端人才。一批批南南学院毕业生带着在北大沉淀的知识、开拓的视野与深厚的情谊,在各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关键岗位,投身发展的第一线,成为照亮前路的点点“星光”。

在南南学院即将成立十周年之际,国家发展研究院组织青年学子对话南南学院毕业生群体,带着共同的发展之问,开启这段跨越理论与实践边界、连接本土经验与全球视角、融汇国内外青年智慧的深度“共研”之旅。

Raed Ali Mohamad Abdalqader是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2021届博士毕业生,来自约旦。他本科毕业于约旦杰拉什大学,并于约旦大学获得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他自2007年起任职于约旦国家农业研究中心(NARC),担任社会经济研究员,拥有超过17年政府工作经验。2018年秋季,怀着对中国发展经验进行深入研究的兴趣,他来到南南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归国后,Raed重返工作岗位,将在中国习得的政策研究方法与前沿发展理念融入工作实践,在国家和国际层面推动农业政策优化与价值链升级,其学术研究在绿色经济、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Raed在燕园课堂上

燕园求学:橄榄园里走出的农业经济学者

Raed的学术与职业道路深深植根于他的祖国约旦。1999年,他获得约旦杰拉什大学农学学士学位,16年后又在约旦大学取得农业经济与综合企业管理硕士学位,其研究聚焦于家乡引以为傲的橄榄油价值链。约旦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却拥有深厚的农业传统,生产着世界顶级的橄榄油。正是对家乡橄榄产业链的深入观察和实践参与,点燃了他研究农业经济的热情。在约旦国家农业研究中心担任社会经济研究员的岁月里,他亲历了政策理想与田间现实的差距,这种切身体验成为他远赴中国求学的关键动力。他深刻认识到,中国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和成功的减贫经验,对于面临类似挑战的约旦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而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具有专注南南合作与实用政策方案的特质,正是他所寻求的知识殿堂。当他最终踏上北大校园时,现实远超期待——向杰出教授学习和与各国优秀同窗交流的机会,其价值远非赴华前所能想象。

Raed(左二)在学院与同学们的合影

在南南学院,Raed在导师席天扬的悉心指导下,将博士研究锁定在经济外交对发展的影响这一前沿领域。席老师的一个关键建议——将研究中的比较对象由中国调整为情况更为接近的埃及——极大提升了研究的可行性和针对性。通过对约旦和埃及两国经济外交实践的系统性比较分析,Raed揭示了发展成效差异的核心根源。这项扎根现实、极具政策导向性的研究,不仅解答了重要的学术问题,更清晰地指出了政策优化的方向。他深刻领悟到,有效的经济治理必须超越传统外交框架,真正通过贸易协定、投资促进和务实国际合作来创造可持续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热爱可抵万难:跨越文化鸿沟的真挚情谊

初抵中国时,挑战随之而来。适应全新的学术体系、克服语言障碍是首要难题。作为一名穆斯林,日常饮食也曾是他心头的忧虑。然而,燕园的温暖很快驱散了这些不安。Raed分享了他的融入之道:积极结交中国朋友,主动向教授们请教,并热情参与学校为国际学生组织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更让他倍感温暖的是中国人的友善与真诚——他们总是谦逊有礼,真心实意地把外国朋友当作自己人。饮食问题也迎刃而解,在中国的生活最终变得简单、充实而便利。

真正融入后,中国的发展实践带给他的震撼远超预期。他亲眼目睹了中国如何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与精准到位的政策措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农村面貌的根本性改变。这彻底颠覆了他“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此快速的发展是不可能的”这一固有认知。“中国是一个非常先进的国家,”他由衷赞叹,“其通信技术之发达、信息基础设施规模之庞大,真的让我惊叹不已。”

在燕园收获的真挚友谊成为他最为珍视的瑰宝。时至今日,他仍与当年的老师、中国同学保持着紧密联系。“这份情谊值得我用一生去维系,因为我由衷地热爱中国人民,热爱中国这片土地。”游览中国壮丽山河与悠久历史古迹的经历也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中:“中国有着令人着迷的悠久历史、热情好客的人民和无与伦比的壮丽疆土。这个伟大国家的形象已深深融入我的思想和生命之中。”

Raed(右二)与他的中国朋友一家

学术发展与南南合作:用中国经验浇灌约旦土壤

完成学业返回约旦国家农业研究中心后,Raed将其从南南学院学到的证据导向政策理念和前沿的国际发展实践经验积极融入约旦农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工作中。作为社会经济研究领域的资深研究员,他强调这段经历带来的能力提升是多维度的:“它显著增强了我的政策分析能力,深化了我对经济发展复杂路径的理解,更让我深刻认识到跨文化合作在应对共同挑战中的不可或缺性。”这种能力的精进在其日常工作中清晰可见。他努力将所学落地,积极参与绿色经济、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相关国家战略的制定,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开展面向农民和农村妇女的培训以提高生产力和管理水平。他深入研究本国农业发展瓶颈,基于数据分析和对成功案例的学习,为优化农业信贷体系的设计出谋划策,推动政策资源向中小农户倾斜,帮助其获取新技术并改善经营模式。

在农业价值链研究领域,他充分发挥专业专长,通过对橄榄市场结构与分销渠道的分析,为约旦特色农产品的升级转型提供理论支撑,显著提升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户收益。当同事们注意到他提出的创新思路并询问来源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指出——这些灵感源于中国的发展经验、南南学院的系统性培养和博大精深的中国智慧。他将这段求学经历视为一次深刻的“变革”:它不仅重塑了他的职业发展轨迹,极大地拓展了他的全球视野,更重要的是,赋予了他运用系统性方法和实用工具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的能力。

Raed参加学术会议

展望未来,他展现出持续学习的坚定决心:“博士学位并非终点。我计划再次前往中国参加专业培训。中国学者始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持续追随和学习。”这种持续学习的意愿与他丰富的实践经验相辅相成。在超过十七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曾与世界银行集团合作撰写农业营商报告的约旦案例、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食品安全项目执行成员并承担团队成员培训工作、参与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和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ICARDA)等国际机构的合作项目,聚焦于农村发展、农业价值链提升和农业部门政策分析。同时,他作为阿拉伯国际合作经济与社会创新可持续发展研究委员会的成员,以及他在多个重要国际会议上展示研究成果的经历,都印证了他不懈追求将广阔的国际视野与解决约旦本土农业发展实际挑战相结合的务实作风。

寄语未来:拥抱开放,汲取变革的力量

对于未来考虑来华深造的学生,Raed强烈推荐南南学院项目,尤其推荐给那些思想开放、渴望向中国学习多元经验的人——不仅是经济发展方面,还包括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敬业态度。他建议未来的学生在来之前学些基础中文,这会让日常生活方便很多;在心态上,则要保持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并勇于挑战自己原有的观念,因为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过程,远比想象中更为亲切和顺畅。

Raed与中国孩子在天坛

从约旦国家农业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到燕园的发展政策学者,再回归祖国成为发展理念的践行者。Raed所收获的不仅是先进的理论工具和严谨的研究方法,更是对“精准施策”、“知行合一”等中国发展理念精髓的深刻领悟与切身体验。

“我非常想念中国和中国人民,无时无刻不期盼着重返中国的那一天。”Raed将这份深情早已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他持续向约旦同事解析中国减贫的成功案例,生动地向孩子们讲述长城内外的见闻,将燕园岁月的宝贵种子不断播撒。在工作中,他始终秉持南南学院锻造的全球视野与本土关怀相结合的理念。这段被他视为超越学位本身的“变革性”成长,已成为他应对时代挑战的行动指南。如今,他正立足阿拉伯土地,用在中国习得的智慧持续灌溉约旦的发展实践,以实际行动诠释南南合作精神的真谛,让这份永不褪色的中国情缘,持续滋养人类共同发展的宏伟事业。

协调:国家发展研究院团委、南南学院办公室

采访编辑:常胡杨 国家发展研究院2025级博士研究生

图片来自受访者本人

来源:北大国发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