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就拆解这套实战框架:先抓准客户逻辑,再用四象限定打法,最后匹配资源踩对节奏,三个步骤层层递进,帮你告别无效忙碌,让每分力气都花在盈利点上。
有很多搞市场的同行们,天天都在抱怨,明明自己每天忙前忙后,累的半死不活,但是实际效果却是一团糟。
认为只要闷头干活就行了?什么都没有搞清楚,内容做了也白搭。
今天就拆解这套实战框架:先抓准客户逻辑,再用四象限定打法,最后匹配资源踩对节奏,三个步骤层层递进,帮你告别无效忙碌,让每分力气都花在盈利点上。
不管是做B2B推广还是搞GTM策略,动手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一步绝对不能省。
首先,谁是最终掏腰包的?是老板、CIO,还是部门负责人、实际用的人?不同角色关心的事儿天差地别。
他们最在意啥?是能赚回多少(ROI)、效率高不高,还是合规不合规、够不够专业,甚至是能不能契合公司未来愿景?
决策要多久?试用几周就定,还是得跨部门扯几个月皮?
这三个问题想清楚,市场该说啥、做啥内容、钱和人往哪儿投,方向立马就明了。
比如客户盯着ROI,那就死磕短期案例;要是看重长期价值,就得慢慢铺信任体系,别瞎跟风瞎使劲。
把“决策链路长短”和“客户关注点(ROI/愿景)”做成坐标,产品往里面一放,该咋干就门儿清了,这招十分管用。
这类产品上手快、见效也快,像SaaS协作工具、营销自动化软件、轻量ERP、客服机器人都算。
打法核心就是“试用+ROI案例”,别整虚的,直接甩数据:能省多少时间、少雇几个人、降低多少错单率,数据一摆,客户采购的顾虑立马少一大半。
行业门槛高、一点错都不能出的就是这类,比如 ERP 深度模块、行业专用合规系统、AI 专利写作工具。
这儿的关键不是吹效率,而是建信任,先搞小范围试点,拿出实打实的结果,再找第三方或老客户背书,合规性、准确性比啥都重要,急不来。
这可是要动整个组织的“大工程”,像数据平台、AI中台、云算力平台都属此类,价值得长期看。
必须跟公司高层对话,给他们看参考架构、落地路线图,内容要讲趋势、讲方法论、讲标杆案例,还得帮客户拉通内部各部门,达成共识才行。
趋势带火的小产品,比如AI小插件、新兴SaaS工具,特点是好试用。
打法就得快,蹭热点场景传播,把试用门槛降到最低,靠用户体验和案例快速攒口碑,得让客户一眼就觉得“这东西新潮又好用”,慢了就被别人抢了风头。
说白了,找准自己的象限,就别抄别人的作业了,把资源砸在能影响客户决策的关键地方,才不浪费力气。
这是我最近感触特深的一点:光懂客户、找对打法还不够,团队有啥本事、行业在啥阶段,这俩得凑对,节奏对了才能成。
团队资源得用在刀刃上:要是线下关系硬,就多搞BD、做联合方案,内容写得好,就猛做白皮书、案例,品牌没名气,就抱生态伙伴的大腿,借他们的名气背书。
行业节奏更得看准:拿AI基础设施来说,现在大家都抢算力,但以后肯定是算力、数据、算法的生态战。
这时候投再多广告也没用,最实在的是做白皮书、技术测评这些内容资产,去行业会议露脸、搞联合发布,一边试水海外市场,一边建本地运营能力,还得让市场、BD、产品部门拧成一股绳。
窗口期来了就得敢冲,抢下认知,要长期建设的就沉住气,打磨信任资产,节奏错了,再好的方法也白搭。
大多数市场上的无效忙碌,大多是没找准“客户逻辑、团队资源、行业节奏”的交集。
先靠“决策三问”摸透客户真需求,再用四象限锁定精准打法,最后结合团队长板踩准行业节奏这三步环环相扣,才是告别“瞎使劲”的关键。
别再羡慕别人的成果,也别纠结自己不够努力,把力气花在看清客户买单逻辑、匹配对的打法上,踩准节奏稳步推进,市场成果自然会水到渠成,每分努力都能落到实处。
来源:快看张同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