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到中年,身边的朋友渐渐变了模样。有人愈发油腻,天天谈钱、谈权,眼神里只剩下算计;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人到中年,身边的朋友渐渐变了模样。有人愈发油腻,天天谈钱、谈权,眼神里只剩下算计;
有人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麻木到连愤怒都懒得表达。
可是,也有那么一小撮人,不管到了什么年纪,依然带着少年人的锋芒与热烈。
他们敢折腾,敢失败,也敢在看透之后依然选择善意与柔软。
罗永浩,就是这样一个矛盾而独特的存在。
曾经,他怼天怼地,语不惊人死不休,砸西门子冰箱、造锤子手机、放狠话得罪无数人;
如今,他五十岁了,背过八个亿的债,经历过抑郁和低谷,却依旧站在聚光灯下,敢自嘲、敢转型、敢开口说真话。
他活出了一个中年人最难得的气质——“少年感”。
想想你自己,当初二十岁时是不是也有过满腔的热血?
你愤世嫉俗,觉得全世界都应该听真话。可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人变得圆滑世故,不再锋利,只剩下隐忍与妥协。
但老罗不是。
从新东方英语老师到牛博网,他就没停下过怼人的嘴。
砸冰箱、骂同行,做手机时跟苹果、华为叫板,他身上那种“不服输”的劲儿让人又爱又恨。
心理学里有个词叫“反叛人格”。这种人不轻易屈服于权威,他们愿意去挑战规则。
很多时候,这种人格会显得鲁莽,但它背后其实是对真相和公正的执着。
老罗年轻时的“愤青”姿态,也许让人觉得冒失,但你不得不承认——在那个充满虚伪话术的时代,他的直白和真诚,显得难得可贵。
所以你会发现,他从未被世俗驯化。他可以摔倒无数次,但总是以少年人的热情站起来。这种“不死心”,就是他独特的少年感。
人到中年,很多人以为“成熟”就是沉默、就是忍耐、就是不惹事。可那其实是心理学上说的“习得性无助”——一种被生活驯化后的麻木。
老罗的成熟,恰恰相反。
你看这次“西贝事件”。按他过去的性格,肯定会死咬不放,非要在舆论场上扳个清清楚楚。
但这一次,他却停下了。他说:“五十岁后,我亲眼看到无数中年人,为了所谓的面子做出多么愚蠢的事。”
于是,他没有继续穷追猛打,而是想到了西贝背后两万员工的饭碗。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移情成熟”。
当一个人能跳出个人情绪,转而站在更大的格局考虑问题时,说明他完成了从“自我中心”到“关系中心”的跨越。
换句话说,老罗学会了收手。
这种收手,不是怂,而是悲悯。因为他知道,自己如果继续怼下去,也许能赢口舌之快,但代价是另一家企业的动荡与无数家庭的生计。
你有没有发现,这种收手,才是真正的成熟。
很多中年人,一旦遭遇重大打击,就一蹶不振了。要么自暴自弃,要么彻底麻木。
老罗却不一样。
2019年,他背上了八个亿的债。很多人以为他完了,要么跑路,要么消失在公众视野。
可他没有。他选择站出来,用直播带货一点点去还。
心理学里有个名词叫“逆商”(AQ,逆境商数)。
它指的是一个人在面对逆境时的反弹力和再生力。一个人能走多远,不取决于他顺境时有多成功,而是看他跌倒时能不能再爬起来。
老罗在直播间扇自己耳光的那一幕,你也许觉得荒唐,但那其实是一种极端的自我惩戒方式。他用最残忍的手段提醒自己:不能再倒下。
最后,他真的做到了。靠直播带货,他还清了几乎所有债务。你不得不承认,**这种韧性,本身就是一种少年感。**因为少年人最宝贵的品质,就是不怕输。
你要明白,少年感不是天真,而是永远保持热情与好奇。
2022年,他宣布“退网”,说要去做AR创业。对一个五十岁的人来说,很多人会选择安稳,可他偏偏又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赛道。
心理学称之为“成长型思维”。这类人不会被年龄和失败困住,而是不断扩展边界。就像爱因斯坦说的:“一旦停止探索,人就开始衰老。”
你看,老罗没有成为那个天天在饭桌上吹牛、回忆往事的油腻中年,而是不断学习、不断折腾。他去做脱口秀,去直播,去创业AR。哪怕再一次失败,他也敢“重启”。
这才是真正的少年感:永远在路上,永远敢开始。
说到底,老罗的人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大多数人到了中年时的困境:害怕变化、害怕失败、害怕丢脸。
但你要记住——
保持锋芒,不要被世俗磨平。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一旦过度压抑真实情绪,就会形成“内耗人格”,长期处在抑郁和愤怒之间。你敢说真话,敢拒绝,敢表达,就是在保护自己。
学会收手,把格局放大。 成熟不是凡事忍气吞声,而是懂得什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该停下。心理学叫“边界感”。有边界的人,才不会在博弈中两败俱伤。
保持好奇,不断探索。 生活不是一条直线。哪怕你四十岁、五十岁了,也依然可以尝试新的东西。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固定型思维让你停滞,成长型思维让你焕发新生。”
换句话说,你愿意折腾,你就永远不会老。
老罗身上,你看到了这种丰收。他依旧犀利,但懂得收手;他依旧折腾,但比年轻时更有格局;他依旧真诚,但多了悲悯与温柔。
所以啊,中年人最好的模样,不是世故,而是依旧能保留少年人的热烈。
愿你在人到中年的某一天,也能像老罗一样,哪怕遍体鳞伤,依旧眼里有光,心里有火。
来源:江左梅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