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图书馆事件处理结果来了:肖同学处分撤销,五大网传谣言澄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0 21:21 1

摘要:2025年9月20日,武汉大学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关于肖某瑫纪律处分、杨某媛硕士学位论文及相关情况的通报》,为持续数月的“图书馆事件”画上阶段性句号。

2025年9月20日,武汉大学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关于肖某瑫纪律处分、杨某媛硕士学位论文及相关情况的通报》,为持续数月的“图书馆事件”画上阶段性句号。

通报中最受瞩目的信息有三点:一是决定撤销2023年10月给予肖某瑫的记过处分;二是维持对杨某媛的硕士学位授予决定;三是系统澄清了过去一年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五大谣言,并对十余名相关责任人、5个二级单位启动问责。

至此,这场“拉锯战”终于等到了校方的“最终答卷”。

一、事件复盘:从“馆内争执”到“全网风暴”

2023年10月,一篇题为《在武汉大学图书馆被性骚扰》的匿名长文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迅速发酵。作者自称杨某媛,指称同年7月在图书馆自习时遭同级研究生肖某瑫“猥亵”,并指责学校“息事宁人”。学校随后以“行为不当”对肖某瑫作出记过处分,并调取其校园卡权限。

然而,肖某瑫坚称“当天只是坐错位子,没有身体接触”,并向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提起“名誉侵权”诉讼。

2024年7月25日,一审法院认定杨某媛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性骚扰事实,驳回其全部诉讼请求;9月17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

判决书生效后,舆论焦点迅速从“是否性骚扰”转向“学校处分是否适当”“学位论文是否造假”“网络爆料孰真孰假”。

面对持续发酵的舆情,武汉大学于2025年8月成立由3位校外专家、2位校内专家组成的独立复核组,调阅91套(份)材料、访谈21名相关人员,并对杨某媛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两轮、共22名专家参与的学术核查,最终形成这份长达数千字的“情况通报”。

二、处分撤销:司法终审结论成为“分水岭”

“法院二审既已否定侵权事实,学校如继续维持原处分,将与生效判决形成冲突,也不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关于‘处分决定应当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原则。”武汉大学法学院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通报称,复核组通过对图书馆监控、座位预约系统、当班馆员证言等关键证据的再次比对,认为“无法得出肖某瑫存在猥亵或性骚扰行为的结论”。

基于此,学校决定撤销其记过处分,同步恢复其因处分受限的推免资格、评奖评优资格,并出具书面说明归入档案。

“听到消息的那一刻,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地。”肖某瑫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过去一年他因处分无缘法考报名,也错过了多家单位的秋招面试,“但相比学业,更大的压力来自社会舆论。希望接下来的日子能回归平静,把研究生阶段读完,再好好规划未来。”

三、学位维持:百处“不规范”为何仍不构成“撤销”?

与“处分撤销”形成对照的,是校方对杨某媛硕士学位“维持原结论”的决定。

通报披露,杨某媛论文《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的经济学分析》文字复制比1.9%,低于学院10%的“红线”;3位校外“双盲”评审专家均给出“同意答辩”意见;2024年5月,答辩委员会与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先后全票通过其学位申请。

舆情爆发后,学校再次组织17位同行教师分5组对“网络质疑点”逐条核对,并抽取19万余条原始数据进行复现。结论显示:

1. 未发现抄袭、篡改数据、主观造假;

2. 论文选题、计量方法、主要结论具备科学性;

3. 虽有百余处格式、引用、表述、翻译不规范,但“不影响核心结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我校实施细则,撤销学位需存在‘学术不端’或‘严重质量缺陷’情形。现有证据尚不足以达到这一标准。”通报写道。

在外界看来,“百处不规范”仍维持学位,似乎与公众期待存在落差。

武汉大学研究生院负责人表示,学校已要求杨某媛就“可修改部分”提交勘误表,并将其论文纳入“重点抽查”名单,如后续再发现实质性造假,将启动二次调查。“学位授予不是‘一锤子买卖’,质量监控贯穿学术生涯全程。”该负责人说。

四、五大谣言澄清:从“优秀论文”到“院士舅舅”

针对事件发酵过程中“漫天飞”的各类爆料,通报专门用一章篇幅集中澄清:

1. “杨某媛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优秀学位论文”——经查,武汉大学2024年未开展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

2. “武汉大学已同意杨某媛修改论文”——学校仅要求提供原始数据与代码以备复核,并未启动“修改再授”程序;

3. “肖某瑫因网暴导致学业中断”——肖同学一直在校参加教学活动,学籍、培养进度正常;

4. “肖某瑫爷爷去世、外公成植物人”——经属地街道、社区及家人确认,两位老人均健在;

5. “杨某媛舅舅为武大中科院院士”“面试考官为其父亲学生”“与某邓姓学者合作论文”等——校方与人事、科研系统比对后,认定“查无实据”。

“网络爆料具有匿名、碎片化特征,学校此前为避免‘越描越黑’,选择先核查,再发声。但事实证明,谣言多跑一天,对当事人伤害就多加一分。今后我们将建立‘24小时谣言清单’机制,发现一条、核实一条、回应一条。”武汉大学党委宣传部负责人说。

五、问责图谱:从导师到学院,十余名干部被追责

“学生培养质量出问题,根子往往在管理链条断档。”基于这一判断,学校启动了对培养单位、职能部门的“一案双查”:

1. 导师郭某飞: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未能对论文规范性进行严格把关,被约谈并暂停研究生招生资格两年;

2. 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某青:分管研究生培养工作,予以诫勉;

3. 经济与管理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被责令书面检查,限期整改;

4. 党委学生工作部、研究生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等5个单位:因“学生教育引导不到位”“学位审核管理不严”等问题,集体书面检查,并在年度考核中扣减绩效;

5. 党委学生工作部时任部长李某、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某、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谢某维:分别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处分不是终点,而是倒逼改革的起点。”武汉大学党委书记在随后的内部会议上提出,要在一年内完成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问责细则的修订,全面推行“导师—学科组—学院—学校”四级交叉评审,同时试点“学位论文原始数据云存储+区块链存证”制度,确保“数据可回溯、过程可追踪、责任可倒查”。

六、制度反思:一场风波能否成为改革切口?

“图书馆事件”之所以在舆论场形成“长尾效应”,背后反映的是公众对高校治理、学术诚信、性别议题、网络暴力多重焦虑的“共振”。

武汉大学此次“司法先行、学术复核、行政跟进”的处理路径,被不少教育界专家视为“相对克制但程序合规”的样本,但也暴露出三大短板:

1. 学生申诉与学校复核的衔接周期过长,导致“网络审判”先于“学术定论”;

2. 学术不端与写作不规范的边界模糊,缺乏更细化的分层惩戒标准;

3. 对网络谣言、恶意人肉、地域攻击等次生伤害,校方缺乏快速联动机制。

“高校内部制度再完善,也无法单打独斗。”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谭亚莉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牵头建立“高校学术纠纷仲裁平台”,引入法律、伦理、传播、心理等多学科团队,形成“校—行—社”多元共治格局,“让专业的人做专业判断,而不是让舆论场成为终审法院”。

结语:让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抵达

“图书馆事件”历时一年有余,从图书馆座位到法院法庭,从微博热搜到学术期刊,从当事人到制度链条,它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高校治理、媒体伦理、网络暴力乃至司法公信力的多重光谱。

武汉大学最终选择用一份“长通报”回应一切:既承认问题,也捍卫程序;既追责失职,也澄清谣言;既保障学生权益,也维护学术底线。

或许,这份通报并不能让所有人满意,但它至少提供了一种可能:让事实先于情绪,让程序优于结果,让制度成为最终的“定海神针”。而这,正是现代大学走向成熟、走向一流的必修课。

来源:玉铉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