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内娱最抓马的综艺,何以逆袭治愈顶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20:44 1

摘要:*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再也不看《花少了》”。去年《花儿与少年6》以系列史上最低分——豆瓣评分3.9分收官,不少被嘉宾“气”到的观众更是决心与该系列彻底说再见。可谁知,反转来得这样快。当初被气到的观众不仅继续追更,还为《花儿与少年·同心季》(《花少7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再也不看《花少了》”。去年《花儿与少年6》以系列史上最低分——豆瓣评分3.9分收官,不少被嘉宾“气”到的观众更是决心与该系列彻底说再见。可谁知,反转来得这样快。当初被气到的观众不仅继续追更,还为《花儿与少年·同心季》(《花少7》)打出了8.2分的高分,仅次于已然封神的《花儿与少年·丝路季》(《花少5》)。有意思的是,顶着“天崩”开局压力的《花少7》不止迎来了口碑上的反转,这一季的七位嘉宾更有望成为继“北斗七行”之后的又一组内娱神级群像。仅仅一年时间,《花少7》的口碑逆袭与“人”有着直接关系,但“人”能否形成构成可复制的方法论,或许是留给节目组的长期命题。文|明远有一种友谊,叫做七老童心

说《花少7》是“天崩”开局,并不算夸大其词。上一季节目节目播至后半程时,外界舆论已然失控,不仅孕育了内娱新学科“彤学”,参演嘉宾也在不同程度受到了负面评价的影响。因此,这一季是在谨慎到近乎小心翼翼的情况下进行嘉宾遴选与录制。

先导片里,导演组提前50天对参演嘉宾面试,并且将过去几季中引发广泛讨论的突发情况整理成问答题向嘉宾提问,测试他们的应对能力。因被过去的舆情所困,节目组谨慎、嘉宾也跟着神经绷紧,这样的先例在综艺行业不是没有过,而结果却不都尽如人意——嘉宾之间虽然没有了冲突与碰撞,可节目也失去了鲜活感与趣味性,就像所有人只是为了聚在一起完成一项通告而已。

《花少7》剧照

可《花少7》却非如此,让人动容的名场面几乎每一期都会上演。

比如“分果子”事件。

花少团一行人从狐猴岛参观完毕,在返回餐厅的路上,偶遇到了一位在路边卖果子的当地老人。地陪小徐介绍,这是当地的野番石榴,老人应该是去了很远的地方采回来的。龚俊感慨“爷爷也不容易”,那英建议大家直接把果子都买下来。

《花少7》剧照

两筐野番石榴数量并不少,花少团7个人分不完,就干脆把果子洗好分给跟拍的摄影团队一起吃,那英一边发水果一边招呼大家“别客气、赶紧吃,一人拿俩”。

还有与地陪小徐的告别。

小徐算是花少团在马达加斯加认识的第一个当地人,也是帮助他们最多的一个人。因行程冲突,小徐没有办法陪着花少团直到马达加斯加站录制完毕。在分别前,每个人都掏出了自己提前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小徐。

《花少7》剧照

这些礼物不是临时起意随便凑出来的,而是经过考量与选择的,像苏绣的香囊、黄梅戏冰箱贴等等,都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小物件。而在圣玛丽岛最后一晚的派对上,也出现了小徐的身影,他和客人也住在这家酒店,被花少团请来参加告别派对——虽然只是短暂相处几天,但他们心里把小徐当做了真朋友。

从这些名场面中,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七位嘉宾各自的性格,有人外放有人内敛,也能感知到这群不同个性的人是如何彼此靠近并融合成一个整体的。他们愿意为了一件事去努力,甚至放弃一些所谓的自我个性。

《花少7》剧照

在圣玛丽岛酒店,当龚俊举起张晚意胳膊宣告他选择弟弟成为埃及站导游的那一瞬间,“花少团”第一站马达加斯加之旅圆满结束,而“七老童心”的群像也彻底在观众的心中立住。

在代际碰撞中,看理想家庭样本

“七老童心”的群像成功立住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问题与思考——与节目组人员分享食物、和地陪建立友谊等,在其他几季中也有所体现,但为什么这一季的群像会如此迅速建立并得到观众认可?

或许对于这类有代际设计的慢综艺来说,与其说观众是在看理想的旅伴关系,倒不如说观众是在从中寻找理想家庭样本。

一个理想的家庭是什么样?也许从最近网络热议的“丝瓜汤梗”中,能够逆推出答案。

《花少7》剧照

“丝瓜汤”指向的是一种典型的家庭沟通模式:长辈说着“为你好”,执意端上一碗“丝瓜汤”,而全然不顾子女是否真的需要。它的本质,是代际关系中的不平等与权力压抑,“丝瓜汤”不仅存在于家庭关系中,在前后辈关系中亦常发生。

理想的家庭关系,则是“你有选择做不做丝瓜汤的权利,而我也有选择喝不喝这碗丝瓜汤的权利”。

这一点在“七老童心”的相处中有直观体现。

如前所述,第一站马达加斯加有诸多名场面,但最让人难忘的,反而是在圣玛丽岛的简单一幕:身体不适的那英和晕船的张晚意没有跟着大部队去浮潜,而是去菜市场为大家采购煮饭的食材;体弱的陈数把弟弟妹妹们送上了出海的小船后,独自返回酒店;出海四人组结束浮潜回到酒店,发现姐姐已经准备好热热的姜茶等着他们。

《花少7》剧照

就像小妹张雅琪说的“感觉像回家了一样。”

每个人都有嘴,都能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状态;每个人有自己边界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的边界,这就是一种理想中的家庭关系。

“七老童心”每个成员身上的特质,也很符合观众对于理想家庭成员的构想——有亲和力又有担当的长辈、能够肆无忌惮开玩笑的同辈、懂事乖巧的小辈。

《花少7》剧照

如果不局限于《花少7》这一档综艺就会发现,此前市场上许多成功的代际类综艺,其实都符合“理想家庭样本”的标准。比如《花少》系列的韩国版——《花样姐姐》和《花样爷爷》以及韩国的《尹食堂》系列。

这些节目普遍采取了老中青三代的嘉宾配置,年纪最长的那位嘉宾或许已经过了事业的巅峰期,但在圈内具备一定地位,往往充当团队中的“隐形决策者”,比如《尹食堂》中的尹汝贞,她是餐厅的绝对大脑,也是掌控厨房的主厨,虽然中生代演员李瑞镇在食堂中担任常务(经理)一职,但重大决策还是要由尹汝贞做决定。

《尹食堂》剧照

他们还往往有着同一个目标,比如一起在异国他乡旅行、一起在异国他乡经营餐厅等等,不同代际的人对于如何完成目标的想法是不同的。这类节目的看点,就是不同代际的他们,是如何在彼此不解中逐渐走向互相理解,是如何从不同走向相通的。

而国版《中餐厅》经历了9季甚至把餐厅开到了非洲,口碑始终不如韩版,也与其在代际设置方面的调整有关。它去掉了原版的老中青三代配置,改为中青两代,代际关系缺了一环,自然没有韩版那种总让人联想到自己长辈的温情感与治愈感。

下一个“七老童心”,在哪里

再说回《花少7》。结束了马达加斯加的旅行,“七老童心”正在埃及站导游张晚意的带领下,近距离感受这个有着7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目前的反馈及评论来看,这一季很有可能成为继《花少5》后的又一高评分季。

可是,就像观众调侃的“《花少》看奇不看偶”一样,差不多的内容设置、差不多的幕后团队、为什么会出现一季评分高一季评分低这样的差异化观感?难道只是运气问题?

《花少7》剧照

答案显然没这么简单,这背后藏着综艺行业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节目模式的固化,正在让经典IP失去创造力。

所谓节目模式,远不只是“一群人去旅行”的简单框架,它更像是一套精密的内容生产系统——从如何设计任务环节引导嘉宾互动,到如何通过流程设置挖掘人物性格,再到如何用规则推动故事线发展,每一个细节都决定着节目最终的呈现效果。

就像《花少》系列,从2014年首播至今,虽然也尝试过 “年轻化转型”:比如某一季加入00后嘉宾,试图贴近年轻观众的语境;某一季改变旅行路线,选择更具挑战性的目的地。但这些改变终究停留在表面调整,核心模式始终没有跳出“集体旅行+任务打卡”的框架,甚至连嘉宾之间的互动场景,都能看到前几季的影子。

《花少6》剧照

这种“模式依赖”,在对比国内外综艺发展时显得更加明显。在韩国综艺市场,除了《无限挑战》《Running Man》等少数长寿 IP 能维持十几年的生命力,大多数经典综艺都懂得见好就收:《花样爷爷》系列定格在第四季,用四季内容完整呈现了“老顽童们的旅行故事”,没有强行续播消耗口碑;《尹食堂》系列也在第三季结束后暂别观众,因为制作团队认为“餐厅经营的故事已经讲透,再做下去只会重复自己”。这些综艺的退场,不是因为人气下滑,而是因为制作方清楚:综艺的核心是创意,当模式无法再催生新的内容时,及时停步才是对IP的保护。

《花少7》剧照

反观国内市场,“经典IP续播”几乎成了行业常态。《花少》播到第七季,《奔跑吧》正季+特别季共十三季,《极限挑战》播到第十季…… 这些IP就像“老字号招牌”,哪怕内容已经出现疲态,制作方也不愿轻易放弃。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招商压力的束缚:对于平台来说,“经典IP”比新创意更能吸引广告商——广告商愿意为《花少》这样的知名IP买单,因为它有稳定的观众基础和话题度;而一个未经市场验证的新模式,不仅招商难度大,还可能面临投入打水漂的风险。另一方面,则是路径依赖的惯性:长期制作同一类节目,幕后团队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工作流程,从嘉宾选择到环节设计,都能按照同一套流程完成;而要开发新模式,意味着要推翻过去的经验,重新探索创意、测试流程,这对团队来说既是挑战,也需要承担更多风险。

《花少5》剧照

更关键的是,招商压力与路径依赖还形成了恶性循环:因为招商需要稳定的 IP,所以制作方不敢轻易尝试新模式;因为长期依赖旧模式,所以无法产出有新意的内容,只能靠“赌嘉宾”来维持节目热度。

就像《花少》系列,这些年的口碑起伏,几乎完全取决于“嘉宾气场是否相合”:遇到这一季这样七位性格随和、愿意彼此包容的嘉宾,就能呈现出温暖的群像故事;可一旦遇到性格鲜明强烈、难以融入集体的嘉宾,节目就会变成大型尴尬现场。这种“靠嘉宾拯救节目”的做法,本质上是对“综艺创意”的放弃——真正成熟的节目模式,应该能通过流程设计,引导嘉宾自然产生互动,甚至挖掘出嘉宾未被发现的一面,而不是被动等待“嘉宾们自己搞好关系”。

《花少7》剧照

那么,下一个“七老童心”到底在哪里?或许不在某一个特定的嘉宾组合里,而在综艺行业打破 “模式依赖” 的勇气里。

如果制作方始终抱着经典IP不能丢的心态,始终用招商成绩来衡量创意价值,那么即使再遇到性格合拍的嘉宾,也只是昙花一现的惊喜,无法形成可持续的内容生命力。只有当行业愿意给新模式更多试错空间,愿意为新创意承担招商风险,才能让综艺IP摆脱 “靠赌嘉宾续命” 的困境,才能让更多像“七老童心”这样的温暖群像,不是偶然出现,而是成为综艺内容的常态。

《花少7》剧照

毕竟,观众记住 “七老童心”,不仅仅是因为嘉宾们性格好,更是因为他们让大家看到了一群人在陌生的地方,彼此陪伴、彼此温暖,共同留下难忘的回忆。要留住这种群像,靠的从来不是好模式,而是能催生这种温暖关系的好模式。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招聘|撰稿人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