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旧社会”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遥远,像是个历史课本里的名词。可要是问50后、60后、70后,他们准会说,这个词太熟悉了!小时候听爷爷奶奶讲过“旧社会”的苦日子,虽然没亲身经历,但那些故事就像刻在脑子里。真实的中国“旧社会”到底啥样?上世纪40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旧社会”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遥远,像是个历史课本里的名词。可要是问50后、60后、70后,他们准会说,这个词太熟悉了!小时候听爷爷奶奶讲过“旧社会”的苦日子,虽然没亲身经历,但那些故事就像刻在脑子里。真实的中国“旧社会”到底啥样?上世纪40年代,美国《生活》(LIFE)杂志的摄影记者杰克·威尔克斯(Jack Wilkes)带着相机,跑遍了中国的北京、桂林、昆明、重庆等地,拍下了一堆珍贵的照片。这些照片就像时间机器,带我们看看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是怎么活的。
杰克·威尔克斯是个美国中部出身的记者,大学学的是新闻,毕业后进了《生活》杂志,那可是当时美国最有名的摄影杂志之一。1945年,抗日战争刚结束,中国还处在内战前夕,社会乱糟糟的,经济也垮了。《生活》杂志看准了这时候的中国是个大新闻点,就派威尔克斯去拍点真实的东西。他不是来旅游的,任务就是用镜头把中国的社会面貌记录下来。他背着专业相机,跑了好几个城市,拍了1679张照片,内容从街头巷尾的普通人到战后重建的场面,啥都有。这些照片后来登在《生活》杂志上,让美国人开了眼,也给后来的历史学家留下了宝贝资料。
那个年代的中国,日子过得真不容易。威尔克斯的照片里,最常见的是一群为了生计奔波的底层人。比如,他在桂林拍到一个拉黄包车的年轻人,脚上连双鞋都没有,光着脚丫子在街上跑。黄包车是那时候城里常见的交通工具,拉车的人得靠体力挣点微薄的钱,累死累活一天,可能就换来几块钱,够买点粗粮填肚子。照片里这小伙子穿着破背心,脸上满是汗,但还是带着点笑,可能是刚挣了点钱,觉得有点盼头。这种生活状态在当时太普遍了,普通人连温饱都成问题,更别提啥生活质量了。
在昆明,威尔克斯拍到一个挑夫,肩上扛着扁担,两头挂着装满菜和杂物的竹筐。挑夫的衣服补丁摞补丁,草鞋磨得快烂了,腰带也是破布条。挑夫这行当在“旧社会”很常见,很多人从农村到城里,靠挑货赚点钱,运的东西从粮食到柴火啥都有。干这活儿得有力气,还得耐得住苦,一天下来,肩膀都被扁担磨得红肿。这种照片让人看了心里不是滋味,普通人为了活下去,真的是拼了命。
威尔克斯还拍了点稍微轻松的画面,比如北京北海公园里一个老大爷在冰面上滑冰。这老爷子六十多岁,穿着粗布长衫,手里拿根棍子保持平衡,滑得还挺有范儿,周围一堆人围着看热闹。照片里能看出他动作麻利,估计年轻时练过武术,可能是太极拳之类。北海公园那时候是北京人少有的娱乐地儿,冬天湖面结冰,大家就去滑冰、看表演。这类民间活动在“旧社会”挺常见,没电影没电视,舞龙舞狮、杂技耍猴、武术表演就是老百姓的乐子。威尔克斯拍的这张照片,多少让人觉得那时候的人虽然苦,但也试着找点快乐。
重庆的照片里,威尔克斯拍了一家钱庄,柜台上堆着一捆捆钞票,店员在忙着清点。钱庄是那时候的“银行”,老百姓存钱换钱都去那儿。奇怪的是,柜台完全敞开,也不怕有人抢。这可能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战乱刚过,地方上有民兵或者帮会维持秩序,小商铺多少有点安全感。威尔克斯还拍到几个背着步枪的年轻人,穿着普通布衣,估计是民兵。他们在街上巡逻,维持着战后城市的秩序。这些人不是正规军,但在那样的年代,地方武装是城市运转的重要力量。
战乱的痕迹在威尔克斯的照片里随处可见。桂林的一张照片里,街道两边是轰炸留下的废墟,断墙残瓦散了一地。几个妇女在用竹篮搬石头,清理废墟,准备重建家园。战后重建是当时中国城市的主旋律,日本人撤了,但留下的破坏得靠老百姓自己收拾。另一张照片里,一个小贩推着木车卖卷烟,旁边几个路人围着看。这点挺让人意外,40年代的卷烟已经开始流行,很多人以为那时候都抽长烟杆的旱烟,其实城市里早就有了“洋烟”。这说明即使在战乱年代,商品经济也在慢慢发展。
威尔克斯还拍了普通人家的生活。比如一个裁缝在客户家量尺寸,地上摆着剪刀、针线,墙上挂着面破镜子。普通人家买不起成品衣服,买块布,请裁缝上门做衣服是常态。反过来,他在重庆还拍了一家服装店,橱窗里挂着西式衬衫和旗袍,店员在跟顾客介绍。这说明社会阶层分化挺严重,穷人还在为吃饱饭发愁,有钱的地主、资本家已经开始追时髦,买现成的洋装了。
街头的民俗表演也是威尔克斯镜头里的一大亮点。在昆明的一个集市,他拍到一场舞狮表演,两个艺人披着花花绿绿的狮子布偶,在锣鼓声里跳来跳去,围观的群众挤了一圈,孩子们拍手叫好。集市上还有卖陶罐、布匹的小摊,空气里飘着烤红薯的香味。这种表演在“旧社会”很常见,成本低,又能聚人气,是老百姓难得的娱乐方式。威尔克斯的照片里,这些画面透着点生活的烟火气,让人觉得那个年代虽然苦,但也有活下去的盼头。
威尔克斯的照片不光记录了普通人的生活,还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比如,底层劳动者赤脚拉车、挑担,生活艰苦得让人揪心,而城里少数有钱人却已经开始追求洋派的生活方式。照片里的民兵和钱庄,说明战后社会秩序虽然脆弱,但也在慢慢恢复。轰炸后的废墟和清理废墟的妇女,又让人看到战乱对普通人的摧残。这些照片拼在一起,就像一幅“旧社会”的全景图,既有苦难,也有韧性,还有点微小的希望。
威尔克斯在中国待了大概一年,拍的1679张照片在1945到1946年间登在《生活》杂志上。美国读者看了这些照片,才知道战后的中国是个啥样。他的作品不光是新闻报道,还成了历史研究的宝贝。后来,这些照片被整理成册,收录在Google Arts的LIFE Photo Collection里,研究者可以免费看,但只能用于非商业用途。威尔克斯回美国后,继续在《生活》杂志干了几年,后来慢慢退出摄影圈,改行去教摄影课,把自己的经验传给年轻人。他一直对中国的经历念念不忘,晚年写回忆录时提到,中国的普通人用他们的坚持和笑脸,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1970年代,他因病去世,活了大概60岁。
威尔克斯的照片现在看来,还是那么震撼。它们不光是几张老照片,更是那个年代中国的真实写照。底层人的辛苦、战后的废墟、民间的娱乐、城市的恢复,这些画面拼凑出一个复杂的“旧社会”。它不是课本里干巴巴的几句话,而是活生生的人和故事。你是不是也听长辈讲过“旧社会”的那些事儿?这些照片有没有让你对那段历史有点新想法?快来评论区说说吧,分享你的故事,或者推荐点别的历史资料,咱们一起聊聊!
来源:混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