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米价”随着“稻价”走,这本来是自然而然的规律,但从2012年开始,我国南方市场上出现了大米和稻谷价格倒挂的现象,此后这种现象几乎年年再现,并且从籼稻扩大到粳稻。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加工企业布局不合理导致产能过剩;二是种粮成本逐年上涨,带动稻谷成本大幅攀升
长期以来,“稻强米弱”一直是困扰我国稻米市场的现象,那么今年该现象还会延续吗?想要破解这一现象有什么方法?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业内人士。
“米价”随着“稻价”走,这本来是自然而然的规律,但从2012年开始,我国南方市场上出现了大米和稻谷价格倒挂的现象,此后这种现象几乎年年再现,并且从籼稻扩大到粳稻。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加工企业布局不合理导致产能过剩;二是种粮成本逐年上涨,带动稻谷成本大幅攀升,农户对稻谷售价预期较高;三是进口大米的冲击。
对于今年的形势,卓创资讯分析师薛双表示,目前水稻产区基层稻谷余粮有限,货源已经多转移至中间环节。持货贸易商存在惜售心态,低价卖粮意愿暂时不高。终端大米需求平淡,春节过后至今国内批发市场部分贸易商表示大米库存消化缓慢,因此产区采购积极性不高,普遍是逢低按需采购,且购买时多挑选高性价比大米。因此,产区米厂大米新增订单有限且高价米难销,中间环节持货低价惜售,米厂稻谷到厂成本偏高,短期来看市场“稻强米弱”现象仍会持续。
“南粳系列水稻”之父、江苏省“水韵苏米”产业研究院院长王才林培育出了目前市场上畅销的南粳46、南粳5055、南粳9108等品种,但是“叫好难叫座”的现象的确存在。“我们江苏的大米品质很高,但经常被掺杂到普通大米里面,或者作为东北大米的替代品。”谈到这一现象,他痛心地说,“缺乏标准体系,或有标准难落地;缺乏生产基地;混合收购、储藏、加工;加工品质差,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相互割裂是‘难叫座’的原因。”
那么“稻强米弱”现象还有办法破解吗?王才林表示,这一现象有可能破解,但要从整个产业链上着手。据了解,我省各地都在打造苏米品牌,比如南京的“金陵味稻”、苏州的“江南味稻”、淮安的“淮味千年”、宿迁的“宿有迁香”……这些区域公共品牌必须有充实的内在,打通从种到收再到加工的各个环节非常重要。“‘水韵苏米’产业研究院实际上就在做这项工作,我们实行三品一标,选用好品种,通过标准化,种出好品质,打造好品牌,卖出好价格,推动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王才林说。
好品种就能卖出好价格吗?数据显示,南粳系列稻谷在去年的拍卖中屡创新高:2024年8月15日,江苏省方强种子公司竞价销售2070吨2023年产南粳9108稻谷全部成交,底价3240元/吨,均价3407.27元/吨,最高价3415元/吨,溢价167元/吨。2024年9月12日,江苏省方强种子公司竞价销售1010吨2023年产南粳9108稻谷再创新高,底价3400元/吨,均价3667.03元/吨,最高价3675元/吨,溢价267元/吨。2024年8月30日,溧阳岁丰农业公司竞价销售2607.55吨2023年产南粳46稻谷全部成交,底价3400元/吨,均价3618.51元/吨,最高价3620元/吨,溢价218.5元/吨。2024年9月14日,苏州市吴江储备粮公司竞价销售3904吨2023年产南粳46稻谷全部成交,底价3010元/吨,均价3690元/吨,最高价3745元/吨,溢价680元/吨。2024年9月19日,昆山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竞价销售250吨2023年产南粳46稻谷全部成交,底价3400元/吨,成交价3810元/吨,溢价410元/吨。“如果把这些好稻谷加工成好大米,形成一个完整且闭环的产业链,就能打造出好的品牌大米,让农民收益好、消费者吃得好!”王才林说。 (本报记者 赵雪)
注: “关注春播·市场篇”至本期结束。
来源:江苏农业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