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对话钱乘旦:寻找他山的历史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7 13:37 1

摘要:治学四十余载,基于英国史,放眼全球史,钱乘旦矢志不渝推动全球史的中国原创。他担任学术指导的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曾引起轰动,主持编撰的《世界现代化历程》、“大国通史”等一大批精品力作影响深远。

去年底,钱乘旦担任总主编的“大国通史丛书”再出新篇——汇聚了几代学人、历时17年精心编撰的六卷本《法国通史》终于告成。

新近出版的通俗史学著作《风起云飞扬》,为世界大国下定义,讲述500年来9个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寻找普遍性和差异性,甫一推出,即引发广泛关注。

治学四十余载,基于英国史,放眼全球史,钱乘旦矢志不渝推动全球史的中国原创。他担任学术指导的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曾引起轰动,主持编撰的《世界现代化历程》、“大国通史”等一大批精品力作影响深远。

本期凤凰作者面对面,凤凰传媒总编辑徐海对话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钱乘旦。

开创中国的现代化研究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世界史博士、当下最有知名度的外国史学者之一,钱乘旦走上治史之路极其偶然。

他生于1949年,青年时期到苏北农村插队,做过五六年农民,1973年作为工农兵大学生,进入南京师范大学专修外语。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制度,南京大学历史系开始招收研究生,钱乘旦报考并被录取,成为当年招收的三名世界史专业研究生之一。按照当时“计划经济”的办法,他被分配给中国英国史研究创始人蒋孟引教授,学习英国史。

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钱乘旦

平心而论,刚开始学习英国史,钱乘旦心里有点别扭:一个小小岛国,有什么历史好学?但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他越发觉得了解英国至关重要。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和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世界现代化进程发端于此。因此,英国的现代化道路,对其他国家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农村艰苦生活的亲历,对知识的强烈渴求,加上史家关怀现实的传统,左右和主宰着他这一代知识人的追求——“不能为做学问而做学问,知识分子要有参与意识,要有责任感。”

1987年和1988年,钱乘旦出版了学术生涯早期的两本书——《走向现代国家之路》和《第一个工业化社会》,作为当时影响很大的“走向未来”丛书中的两种出版,希望为中国刚刚开启的现代化道路提供思路和启示。后来,他又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分地区深入分析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模式;他还合作撰写了《现代化的迷途》,探索现代化的陷阱……

2007年,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大国通史丛书”在钱乘旦的统筹之下启动。9年后,丛书推出首部著作——6卷本的《英国通史》,在学界引发巨大反响。

《英国通史》

钱乘旦 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钱乘旦认为,虽然我们关注英国这个国家较早,可是由于学术的、资源的、历史条件的、学科传统的等等原因,国内真正系统地研究英国历史却较晚,进展很慢。《英国通史》编写历时八年,却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2024年,时值中法建交60周年,“大国通史丛书”再出新篇,6卷本《法国通史》面世,不仅总结了近200年来中国的法国史研究成果,更是展现了世界史领域的中国学派风采。

2024年,“大国通史丛书”再推新篇,六卷本《法国通史》出版

如今,走过了18年的“大国通史”工程,已出版《英国通史》《德国通史》《日本通史》《法国通史》四种通史,《俄国通史》《美国通史》还在路上。

虽研究历史,但其立意却在求其用于当世。在钱乘旦看来,中国的文化传统非常重视历史,将其看作观照现实的镜子。在2000多年的史学传统中,我们主要借鉴的是本国的历史。今天的世界已然是个“地球村”,彼此学习和借鉴不可避免,因此学习和思考的对象,就必须是全世界的历史。

而在今天中国追求现代化的现实背景下,了解其他国家现代化过程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始终很重要。“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国的经验和教训如镜似鉴,是无价之宝,它让我们少走弯路,随时警惕。”

从纪录片到公选课

钱乘旦早年深耕于英国史,尤其是探索英国的现代化道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不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研究现代化理论,总结世界现代化的基本轨迹,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研究的领军人物。

2003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集体学习,听取齐世荣与钱乘旦两位学者讲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发展历程,这正是后来火遍全网的央视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的缘起,钱乘旦同时担任了此片的学术指导。

12集的《大国崛起》用影像回答一个又一个问题:荷兰为什么能在17世纪成为世界的中心并以自己的名字标志整个世纪?英国是无意间打开神秘的崛起之门吗?它在18世纪、19世纪称雄世界近两百年的基础到底是什么?法国凭借什么始终能够引领世界风潮?独特的法兰西精神究竟源自哪里……

纪录片热播引起的强烈反响,是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钱乘旦说:“这也让我更加意识到,学术研究不能只坐在象牙塔里,研究成果要拿到大众那里去检验,要能够被大众理解和接受,否则就太狭窄。”

凤凰传媒总编辑徐海访谈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钱乘旦

2005年,钱乘旦由南京大学调入北京大学,曾任北大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首任院长。2012年,钱乘旦开始在北大为本科生开设“大国崛起”课程,前后开了近10次,每次12讲,还有两场讨论课,场场爆满,成为学校最火爆的公选课之一。

通过这门课程,钱乘旦希望大家能够“了解近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变化,了解‘世界强国’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考察‘大国兴衰’的时代机制和规律性特点,更深刻理解国家兴盛的条件与过程,总结经验,反思教训,为中国现代化提供有益的思考。”

第一次开课时,只设了150个名额,结果教室被挤爆了。后来每次开课都增加名额,选课人数一路涨到500人,可还是不够——地板上、窗台上都坐满了人,甚至还有学生站着听。钱乘旦说,学生们这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精神,让他特别感动,“这是北大的传统,也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情怀。”

有一次学期结束之后,网上出现这样一本“书”,足足102页,每一页都是密密麻麻的五号小字,“封面”上写着“2012—2013年秋季学期课堂笔记《大国崛起》,钱乘旦教授口授,燕园33楼632宿舍出品”。

这位学生在“前言”里写道:“这门课让我开始思考,大国的兴衰到底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我们平时接受的很多概念,真的经得起推敲吗?”钱乘旦看到后特别欣慰,因为他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

现在,他根据课程内容撰写成《风起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一书出版,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大国兴衰的规律。

他的核心观点很简单:能引领时代的国家,才能成为世界大国;一旦失去领先优势,衰落也就不可避免。就像刘邦在《大风歌》里唱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历史的风云变幻从未停歇,而读懂过去,才能更好地理解今天。

《风起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

钱乘旦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大国兴衰,是时代浪潮此起彼落的体现

读品:您的父母都是教育家,很早就参加革命,您的母亲吴大年还根据她在抗日战争中的逃亡经历撰写了《小难民自述》一书,顾颉刚题写书名,冰心作序,于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在香港出版。2015年,这本书在江苏人民出版社重版面世,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样的家庭背景对您走上学术道路,以历史研究为志业有什么样的影响?

钱乘旦:直接影响其实不算大,我走上历史学研究道路带有一定偶然性。母亲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从这点看,算是子承母业。但她后来投身革命工作,便没有继续在学术领域深耕。不过,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我从小就受到前辈们的关怀与熏陶,内心萌生出强烈的报效国家的愿望。在中国历史学传统中,司马迁 “通古今之变” 的观点影响深远,通过研究历史,我们能够了解社会的发展变迁,从这个角度而言,家庭对我的影响极为深刻。

品:您研究英国史,是出于偶然,还是有其必然性?

钱乘旦:我本科就读于外语与外语教学专业。年轻时,社会环境相对封闭,我渴望了解外部世界,便选择了外语专业。但后来我逐渐意识到,仅有语言能力是不够的,于是在攻读研究生时,转而选择历史专业。当年,我们有三位同学考上历史系研究生,我被分配到蒋孟引先生名下。蒋孟引先生是中国英国史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就这样,我开始学习英国史。深入研究后,我越发觉得了解英国至关重要。一个小小的岛国,何以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若能解答这个问题,将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即便如今英国已经走向衰落。

读品:您的学术研究始于英国史,这对您后续开展世界史研究,尤其是现代化研究,产生了哪些影响?

钱乘旦:中国人向来将历史视为一面镜子,在长达 2000多年的史学传统中,我们主要借鉴本国历史。然而,在世界紧密相连的今天,仅仅关注自身远远不够,还需放眼世界,这同样是“以史为鉴”的应有之义。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逐渐认识到这一道理,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学习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从他国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已成为国人的共识。英国开辟了通往现代社会与国家的道路,探究其发展历程,对我们极具启发意义。

读品:您组织编写出版了10卷本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您担任总主编的“大国通史丛书”也不断推出新作。您所做的这些工作,让我想起了100多年前“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都曾长期生活在江苏。您觉得研究世界对认识中国有何意义?

钱乘旦:这几套书规模宏大,每一套都达几百万字,编写工作难度极大。我们这一代历史学家,都怀揣着一个共同的愿望,即通过历史学研究更清晰地认识世界。但在改革开放前,受诸多条件限制,加之经费和资料匮乏,这一愿望难以实现。改革开放后,条件逐步改善,使命感驱使我们投身于这项工作。

读品:您一直积极投身公众史学。您担任学术指导的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曾引起轰动,新近出版的《风起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一书,引发很多媒体关注。大国兴衰来去往复,很多人都好奇其规律何在?

钱乘旦:对大国问题的关注,是我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将大国兴衰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宏大进程中加以分析,而非孤立地看待某个国家。某个时代之所以会出现引领潮流的大国,是因为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从而引领了世界历史的发展。然而,一旦时代发生变化,而曾经的大国未能跟上时代步伐,就会走向衰落。新的大国的崛起,则意味着新潮流的出现。大国兴衰,是时代浪潮此起彼落的体现。

读品:从事学术研究四十余载,您认为如今的学术研究氛围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钱乘旦:如今,时代为学人们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条件,出国留学和查阅资料都很方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起,西方史学界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转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史学的碎片化”,否认“体系”的存在,认为历史仅仅是一些偶然现象,研究者可随意选取感兴趣的现象进行研究,有意识地否认体系的存在。如此一来,就把历史的逻辑链条打破了,历史学变得缺乏逻辑,知识之间缺乏联系,一切都被归结为偶然性,这已成为国际学术界值得注意的现象。从学术角度看,这个现象使具体事物的研究变得更深入,但当我们掌握了更多知识、发掘出更多史料后,难道所有这些知识都是杂乱无章的吗?这显然不对。因果关系在历史进程中肯定是存在的。

本期人物

钱乘旦 1949年生,江苏金坛人。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先后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国家社科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委员,是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

主编《英国通史》(6卷)、《英帝国史》(8卷)、《世界现代化历程》(10卷)等,担任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学术指导。

© copyright 读品周刊

来源:江苏人民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