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即使是中学,川中周围也还有俊波中学、市民中和川二中。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我在校内住了6年,其实对一墙之隔的更广大川兴地区还是比较缺乏了解。
川兴当然不止有川兴中学。
即使是中学,川中周围也还有俊波中学、市民中和川二中。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我在校内住了6年,其实对一墙之隔的更广大川兴地区还是比较缺乏了解。
铃声就像是老师手中的教鞭,让我们整日忙得像陀螺。
我记得川中的起床铃声是六点半。宿舍灯光刺眼亮起后,广播也随之响起。
校园从宿舍开始沸腾,同学们争先恐后洗漱,纷乱的脚步声逐渐汇聚成河流,涌向操场做操,或奔向教学楼响起晨读阵阵。
而环绕学校周围居住的百姓,是否早已习惯不同时间段的铃声、广播或学生的喧闹声?在长久与学校铃声共存的时空下,他们的日常生活也许不必查看钟表,只靠敏锐听觉就能判断时间了吧!
我真正开始对川兴感兴趣,是和从和本地同学接触开始。
西昌各地方言各有特色,川兴话又以小渔村话最为典型。最经典的莫过于“来小渔(yi)村吃烤鱼(yi)!”,
现烤邛海鱼是小渔村农家乐一大特色。小渔村商贩的经典吆喝声,也随着川兴本地同学被带进了校园。初中班上几个川兴同学的口音,常常引发集体模仿,而当时只是觉得好玩。
每逢返校乘坐107路公交时,也常会有很多爷爷奶奶和我们一起挤公交。
他们背着背篓或挑着箩筐,清早便进城卖菜。等卖完菜也差不多下午了,就会和我们一起挤车回家。虽然售票员很想多装一些学生,但一般也会尽量照顾这些老人,把他们带回家。
在从川兴进城的公路上,还时常能看见年轻一些的菜农骑着三轮车,满载着新鲜蔬菜进城送货,有莴笋、莲藕、番茄等。莴笋码得整整齐齐,绿叶随风而舞;而一车的莲藕似乎刚从泥土里挖出不久,莲藕周身都还残留着未彻底洗净的淤泥,从截断的地方看,新鲜脆嫩。
放假为了挤上公交,有时候我们会结伴从老校门出发去坐倒车。
途经香满园饭店、川兴粮站,一直往始发车站走。这段环海路两边艳丽的三角梅,以红色、紫色居多,绚烂燃烧。
传说老校门旁的几户人家,专靠在我们学校收泔水而发家致富,盖上了气派的大楼房。
我们每天吃饭时,确实有好几个婆婆,会把自家的泔水小桶放在洗碗水池旁,方便我们倒剩饭剩菜。有一次,我看见两个婆婆因为放泔水桶的位置而争吵,恶言相对。
香满园饭店据说是学校老师聚餐的指定场所,而每届高考生吃大圆桌饭时,也是由这家厨师掌勺。
在往川兴粮站走时,硬化水泥路两边多为农舍和农田。
番茄地里时常有人在劳作,农人戴着草帽弯腰侍弄秧苗。
因为要盖上“草扇”,这里的番茄被照顾得很好。番茄苗上方用竹子搭着架子,架子上搁着草扇,晒干的谷草经整齐裁剪,编制而成草扇。傍晚,会在番茄苗头顶铺开草扇,抵御霜冻;清晨,农人再把草扇揭开,卷成圆卷,堆在靠近田埂的架子上。
记得08年大雪时,我恰好要回学校拿期末成绩。学校周围番茄地的草帘上,堆积了毛茸茸的白雪,活像菜市场售卖的臭豆腐,宣软蓬松的菌丝清晰可见。
而此时的番茄地里像堆满了放大版的臭豆腐。不闻黄豆发酵的香味,只有草帘下番茄苗不堪重负的呻吟,以及空气中冰雪融化的脆裂声响。
等到番茄成熟的初夏,我们放假出门等公交车时,车站附近的公路两旁,爷爷奶奶们用篮筐装着番茄在卖。熟透一些的撕皮就能吃,番茄瓤已经翻砂,黄绿色的籽圆润可爱。
高中班上也有不少同学是川兴本地人,他们都是走读。
最让我们住校生羡慕的是,他们不用每天吃食堂。有时也会帮我们带小吃,凉拌洋芋和炒饭居多,也有可能是菜市场那家的凉粉。
菜市场那家的凉粉,是本地学生极力推荐的。
据说他们小时候吃到的蘸料更加扎实,芝麻和花生米更多,红油更香。
我毕业前,他们家还只是一辆普通小推车。但他们家生意最好,经常需要排队,一天要卖掉几十盆凉粉。
那时就阿姨一人经营小推车,手里的活一刻不停,却依然和我们一直轻松聊天。除了凉粉,他们家的冰粉、凉面、凉皮一样很受欢迎。
有一次晚饭,班上很多同学都想吃他们家凉粉。
有位同学便给老板娘打电话,询问是否愿意送到学校。老板娘欣然同意,几十份凉粉被摩托车师傅统一送到老校门。
那天晚自习,每个来教室的老师都不约而同地询问,“谁在吃凉粉?!”大家默契地笑而不语。
高中某一天,班主任带领大家到学校附近徒步游玩,为兴之所至。
没有横幅领路,也没有准备任何食物,连道路选择都是随意为之。
路线大致是一个不规则的圆圈。从老校门出发,围着附近农田、河流和村庄饶了一圈,又从另一端回到老校门。
我们穿过村子,随着流动的空气,走走停停,说说笑笑。心情逐渐放飞,还开心地唱起了歌,记得我们班的班歌是《蜗牛》。
继续沿着河床漫游,那条河不知叫啥名,从学校背后的尔舞山里流出,看走势会继续汇入邛海。
暮春时节,沿岸依稀还有些晚开的桃花,清爽的风轻抚脸庞,和煦的阳光铺满大地,也晒得人心里暖暖。
河岸非常宽阔,两岸是农田,河水清澈。不及三分之一的河沟里水流欢悦,其余则全部是裸露的挨挨挤挤石头,石头几乎为白色,千奇百怪。
我们踩着石头溯流而上,行至极狭处得过河,男同学们便动手搭了几个垫脚石。
这时,我注意到左手边的悬崖峭壁上,蔓草丛生,野花烂漫,我们的欢声笑语在这里被放大,并传来回声。
过河不久,河面收窄,发现岸边有条小道。大家便顺势爬上岸,沿着田埂绕进了村子。
像是误闯入了桃花源。宁静古朴的农舍,鸡犬相闻,几人合抱的大树下,闲坐着老人。这里还有一座明黄围墙的寺庙,能撇见雕梁画栋,时光仿佛凝驻于鳞次栉比的瓦片上。
越往前走,道路越来越开阔,依稀听见了学校熟悉的铃声,漫游也戛然而止。
等将要回到老校门时,我忍不住回头望,居然还能在农舍掩映中隐约看见这座寺庙,飞檐腾空,明黄跳跃。
来源:黄文新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