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家曾凭借“薇诺娜”品牌在敏感肌护肤市场封神的企业,如今深陷业绩滑坡、合规警报与股东减持的三重漩涡,让人震惊的是,贝泰妮对此表示这是行业常态,难道护肤行业都是表里不一的吗?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从市值巅峰时的1205.14亿元到2025年9月18日的201.04亿元,贝泰妮用短短数年时间经历了一场千亿市值蒸发的震荡。
这家曾凭借“薇诺娜”品牌在敏感肌护肤市场封神的企业,如今深陷业绩滑坡、合规警报与股东减持的三重漩涡,让人震惊的是,贝泰妮对此表示这是行业常态,难道护肤行业都是表里不一的吗?
贝泰妮的市值缩水并非偶然,而是业绩持续恶化与资本市场信心流失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增长动能的衰减早在2023年便已显现:当年营收55.22亿元,同比增长10.13%,但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滑28.02%至7.57亿元,“增收不增利”的信号已然明确。
2024年,业绩颓势进一步加剧,尽管营收微增至57.36亿元,但净利润跌至5.03亿元,同比降幅扩大至33.53%,盈利能力持续恶化。
2025年上半年,情况更是急转直下,营收同比下降15.43%至23.72亿元,净利润同比腰斩仅剩2.47亿元,出现罕见的营收利润双降局面,业绩的连续变脸直接冲击了资本市场信心,而股东的密集减持则成为压垮股价的关键推手。
2025年5月,红杉聚业与臻丽咨询通过询价转让方式合计减持1053.24万股,套现3.5亿元;7月,红杉聚业再发公告计划减持不超过84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
尽管公司解释减持系股东“自身资金需求”,但核心股东的持续离场,在业绩下滑周期中被解读为对企业前景的谨慎判断,加剧了股价下跌压力,最终导致市值较巅峰时期缩水超80%。
业绩滑坡的背后,是贝泰妮增长逻辑的失效,这既源于行业环境的变化,也暴露了企业自身的战略短板,从行业层面看,敏感肌护肤赛道早已告别“一家独大”的时代。
国际品牌加速布局细分市场,本土竞品如玉泽等持续发力,原本集中于“薇诺娜”的市场份额被大量分流,与此同时,美妆行业线上流量成本逐年攀升,而贝泰妮长期以互联网渠道为核心优势,高昂的营销费用不断挤压利润空间。
从企业自身来看,“单品牌依赖症”成为制约增长的核心瓶颈,尽管贝泰妮推出了“薇诺娜宝贝”“瑷科缦”“初普”等多个品牌,覆盖护肤、彩妆、医美器械、美容仪器等多个领域,但除“薇诺娜”外,其他品牌均未能跻身细分市场头部阵营,无法形成有效支撑。
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单一品牌的增长乏力直接导致企业整体业绩波动,多品牌战略的“广撒网”未能转化为“多支点”,反而分散了资源,未能打造出新的增长极。
就在业绩承压之际,贝泰妮的合规问题接连浮出水面,2025年1月,其子公司贝小妮(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在拼多多店铺将普通化妆品宣称“孕妇可用”“适用人群通用”,构成虚假宣传,被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处以2万元罚款。
针对此情况,公司着重声明,此次检查乃年度常规例行之举,42家受检企业皆得出相同结论,此为“行业常态”。
但回溯过往,贝泰妮的合规风险早有迹可循:2024年,子公司上海贝芙汀科技有限公司因宣传化妆品“抗氧修护”等新功效却未完成特殊化妆品注册,已被监管部门查处,这些看似独立的子公司违规行为,实则暴露了贝泰妮对旗下品牌宣传体系的管控漏洞。
中小美妆企业合规瑕疵或许常见,但作为曾市值超千亿的龙头企业,其合规标准本应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将限期整改归为“行业常态”的说法,不仅难以平息质疑,反而可能消解消费者信任。
面对合规与增长的双重考验,贝泰妮的破局关键在于能否补齐短板、重建核心竞争力,在合规层面,仅以“行业常态”搪塞远远不够,必须拿出实质性行动。
一方面需建立覆盖全品牌、全渠道的宣传合规体系,明确宣传红线,尤其要加强对子公司的管控力度,避免“各自为政”的违规风险;另一方面应主动接受市场监督,通过透明化的整改流程与结果公示,重建消费者与资本市场信任。
贝泰妮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本土美妆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典型缩影,曾经依靠流量红利与单一爆款崛起的企业,在监管趋严与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核心竞争力。
对于贝泰妮而言,千亿市值的辉煌已成过往,如何在合规框架内找到新的增长曲线,重拾市场信心,将是其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必须面对的核心考题,而其破局尝试,也将为更多本土美妆企业提供转型参考。
来源:快看张同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