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一共花了九年,为何灭这一个国家就花了七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0 17:36 3

摘要:说起秦灭六国,我们知道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这里面最先被灭的就是韩国,因为韩国非常弱小;最后被灭的是齐国,说白了就是因为齐国比较远。但是,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灭赵——如果灭赵失败了,秦国可以说就绝对统一不了六国。

说起秦灭六国,我们知道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这里面最先被灭的就是韩国,因为韩国非常弱小;最后被灭的是齐国,说白了就是因为齐国比较远。但是,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灭赵——如果灭赵失败了,秦国可以说就绝对统一不了六国。

秦灭六国一共花了9年的时间,但光是灭赵就花了4年,可以说赵国还是非常强大的。

我们来看一下秦灭赵国的大致状况:

赵国在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之后,国力大增。赵武灵王虽然在“沙丘宫变”中饿死了,但赵国的国力却非常强大。战国后期,可以说几乎都是赵国一个国家在和秦国对抗。而且赵国民风彪悍,非常善战,名将众多——廉颇、赵奢、李牧、乐毅等都在赵国待过。可以说,赵国是一块非常难啃的骨头。

廉颇

秦灭六国的时候,之所以选择先灭韩国,可以说就是为了灭赵做准备。这样就可以切断南边援助赵国的路线,而东边的齐国又被秦国忽悠得一直“坐山观虎斗”,赵国东北的燕国又一直在骚扰赵国。这下,赵国就可以说是独自作战了。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秦国开始派人攻打赵国。

公元前229年,秦国开始攻打赵国,一直到公元前222年,赵国才算是彻底灭亡。

不过,秦国虽然准备充分,但过程并不顺利。公元前229年,王翦趁赵地饥荒,长途跋涉,派部分军队佯攻邯郸,亲率主力东出井陉。王翦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但他打得并不顺利,因为当时赵国派出的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关键这个李牧从来没有打过败仗。

李牧

打了一年之后,王翦没有占到任何便宜。最后秦国实在没辙,使用离间计,让赵王把李牧调走了。李牧一走,赵国就毫无悬念地失败了。

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赵军,平定东阳地区,之后攻下邯郸。赵国可以说基本被灭国了。之后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地称王,一直到公元前222年才被彻底消灭。

不过前后时间加起来,秦国花了7年时间才平定赵国,可见赵国的实力非同一般。

赵武灵王一死,诸侯狂喜,他们终于可以松一下绷紧的神经,喝两口小酒,在美妻娇妾的陪伴下逛逛花园、唱唱小曲了。被赵武灵王痛击的匈奴,也大大咧咧地重新开始骚扰代郡一带。边关的赵国百姓不堪掠夺之苦,纷纷逃往内地。边关将帅派了一个又一个,无非就是连吃败仗、损兵折将,百姓的财物依然不断被掠夺一空。

这样过了几十年之后,赵王决心有所改变,便派能文善武的李牧独担雁门关一带的戍边之责。

李牧这人很特别。他来到代郡后,先是命令士卒:在匈奴人侵犯时不得擅自出战,违令者斩。他把从市场贸易中收上来的税,尽皆掌握在自己的驻军公署,用来改善士卒的伙食。同时又加紧练习骑马、射箭、擒拿格斗,增设侦查人员,搞起了一套完善的警报系统。

匈奴每次入侵虽然来势汹汹,但得到警报的赵国士兵早就退回营垒死守顽抗,并不主动出战。匈奴每次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几乎掠夺不到什么财物。

李牧的策略很多人没看懂。匈奴人认为他是胆怯,他的部下也多有微词。一些风言风语传到了赵王耳朵里,赵王就坐不住了,他严令李牧尽快带兵痛击匈奴。但李牧对赵王的命令似乎充耳不闻,依然我行我素、龟缩不出。赵王一怒之下把李牧撤了回来。

新将领到任后雷厉风行,每当匈奴兵来犯,即命令部队出击作战,和敌人厮杀于阵前。结果赵军经常失利受挫,损失伤亡甚为惨重。更不堪的是,李牧离开了一年多,边境地区除财物被抢掠外,还无法按时耕种放牧,士卒百姓怨声载道、牢骚满腹。

赵王无话可讲,就又把李牧调回。李牧以身体有恙为名拒绝前往。赵王再三劝说,李牧看实在躲不过去了,就跟赵王说:“你非要让我去,那也行,但我得像以前那样做,您不能横加干涉。”赵王赶紧点头应承。

李牧再次上任后,一如既往坚守。不出几年,匈奴一无所获,还劳命伤财,士气一落千丈。戍边的将士日日酒足饭饱,却不能上战场,只能在训练场上演练,早憋了一肚子气,上下一致请求与匈奴决一死战。

李牧瞅准时机,精心挑选1300辆兵车、1万3000匹战马,并选出5万勇士、10万优秀射手,日夜加以演练攻防转换。同时还下令大量放牧,让士兵扮成老百姓漫山遍野地放牛牧羊。

匈奴人看到那些膘肥体壮的牛羊满山跑,岂能放过这等劫掠的好机会?但为了慎重起见,还是先派了一股小部队试探。赵军佯败,匈奴就以为这些中原人不堪一击,于是大部队掩杀而来。

李牧早在两翼埋伏下精兵,匈奴钻进口袋后,士气高涨的赵军士卒立即从两边出其不意包抄匈奴军。一时人鸣马嘶、喊声阵阵,顷刻间歼灭匈奴骑兵10万余人。李牧乘胜又挥师北上,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狼狈落荒而逃。此后十多年,赵国北边稳固,匈奴不敢来犯,雁门关一带逐渐呈现出一片祥和繁荣景象。

公元前243年,李牧奉命率军攻打燕国,先后攻下燕国的武遂(今河北省徐水县西北遂城镇)、方城(今河北省固安县南)等地。

公元前232年,李牧在番吾(今河北省平山县南)再次筑起钢铁长城,顽强阻击了秦嬴政亲率的数十万大军,并在出其不意的反击中打败秦军,让嬴政徒呼奈何。公元前229年,秦军东进围攻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负责一切抵抗秦军作战事宜。在李牧大军严防死守面前,秦军寸土未得,占不到丝毫便宜。

秦军将领是百战不殆的名将王翦,他知道李牧是赵国能够挺住秦军进攻的一道牢不可破的屏障。李牧不除,秦军的速胜计划就可能成为一枕黄粱。王翦写信给秦王,提出效仿长平之战用计除掉廉颇的策略,再行反间计来除掉李牧。

于是秦王派奸细混入赵国都城邯郸,到处散布流言蜚语,说李牧和副将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秦国奸特别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宠臣郭开,让郭开在昏聩的赵王面前进谗言,说李牧有异心等等。

赵王迁见上下左右都在悄悄议论李牧准备投降秦国一事,遂深信不疑,不做任何调查,就一声令下,委派宗室赵葱和颜聚去军营替代李牧和司马尚。

李牧忠心耿耿、光明磊落,不曾想自己人从背后猛地给了他一刀。他怀疑其中有鬼,拒不执行命令。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历史上那些正人君子永远不是小人的对手。他们可以在战场上呼风唤雨、百战不殆,但一遇到不择手段、歹毒无比的奸佞小人,无不溃败如山,甚至死无葬身之地。

李牧平生没有打过败仗,但最后这一次却在小人布下的阴沟里翻了船。郭开唆使赵王暗中布下圈套,诱骗李牧上钩,最终被一网打尽。李牧被自己人含冤斩杀,一缕忠魂悠悠荡荡飘升到了邯郸上空,幻化作天边的云霞,悲愤地俯视着他的祖国在敌国铁蹄蹂躏下痛苦的身影。

只过了三个月,也就是前228年春寒料峭的时候,秦国大将王翦率大军一举攻破了邯郸城池。赵王迁在悔恨的眼泪中做了秦国的俘虏,赵国宣告灭亡。#秦国#

来源:韩完别说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