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你身上可能真的有“艺术细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7 14:50 1

摘要:作为世界上种类最丰富的生物类群,微生物不仅能把他们的身体长成形态各异的样子,还能为自己涂上五彩斑斓的颜色。红色的红球菌、橙色的曲霉菌、绿色的青霉菌、蓝色的链霉菌、紫色的盐杆菌、甚至还有会发光的费氏弧菌,在各种细菌绘画作品中早已大展经纶。

作为世界上种类最丰富的生物类群,微生物不仅能把他们的身体长成形态各异的样子,还能为自己涂上五彩斑斓的颜色。红色的红球菌、橙色的曲霉菌、绿色的青霉菌、蓝色的链霉菌、紫色的盐杆菌、甚至还有会发光的费氏弧菌,在各种细菌绘画作品中早已大展经纶。

细菌绘画作品

(图片来源:新浪新闻、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但是,在这些画作中,微生物只是被动地成为了人类艺术品的“砖块”。实际上,在自然界乃至我们人的身体内,还存在着一些天生“爱艺术”的微生物,在被察觉到之前,它们还为我们作出了无声的贡献。

岩壁画是远古人类的一种重要的艺术遗存,1891年,博物学家约瑟夫·布拉德肖在今天澳大利亚金伯利地区探险时,发现了后来被称为“布拉德肖岩画”的大型岩画组,根据推测,这些岩画已经有数万年的历史,对研究澳大利亚早期原住民的生活和文化有重要的价值。

布拉德肖岩画

相对于同时期甚至创作更晚的岩画,布拉德肖岩画线条清晰,色彩饱满,保存得异常完好,人们因而对它采用了何种颜料产生了兴趣。这一研究又发现了一个更让人惊讶的事情,岩画上提取的物质中并没有发现常见的颜料成分,而是一些有颜色的微生物贴附在这些岩画上,为它染上了颜色

科学家推测,创作布拉德肖岩画时用到的颜料藏匿了微生物孢子,或者吸引了微生物定殖,在数万年的历程中,原本的颜料确实已经消逝了,但在其残骸上定居下来的微生物群却不断繁殖和自我补充,生生不息地充当了艺术守护者的角色。

这一现象的发现也使得研究人员们改变了“细菌滋生是艺术品的灾难”这一片面观点,甚至转而开始关注如何利用微生物进行文物保护和文物修复。一种典型的思路是允许或者帮助没有腐蚀作用的细菌占据艺术品表面空间,以“雇佣菌”来对抗“侵略菌”。这其实也和在人体中补充“益生菌”起到的抵抗病原菌的作用类似。

近年来,“益生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专注,它们不仅能够促进消化、增进健康,还能通过“脑肠轴”(大脑与肠道之间的双向交流网络)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有趣的是这个现象还可以反过来,我们吃了什么就能在肚子里养出爱吃什么的肠道菌,甚至我们心情怎样,听了什么声音,也都能对我们肠道中的微生物社群产生重要的影响

来自中南民族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者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中用到了两组健康的小鼠,其中一组每天在喂食时播放一系列流行音乐(以达尼埃尔·阿洛米亚·罗布莱斯的《老鹰之歌》为例),另一组不播放音乐。在小鼠的成长过程中,研究人员们发现受到音乐干预的小鼠比对照小鼠在情绪和活动状态方面更活泼,生长30天后的体重也显著地比对照小鼠重,说明听音乐的小鼠更好地吸收了饲料中的营养

两组小鼠在情绪和营养吸收能力的不同,是不是因为不同的肠道微生物发挥了作用呢?研究人员们因此对两组小鼠的肠道菌群进行了取样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小鼠的肠道菌确实出现了比较大的差异,听着音乐进食的小鼠肠道其内厚壁菌门细菌更加丰富,其中典型的益生菌——乳杆菌的丰度显著高于不听音乐的小鼠,而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幽门螺杆菌在听音乐的小鼠肠道内丰度也是更低的。换句话说,喂养小鼠过程中为其播放音乐这一干预,不仅使小鼠更活跃更壮实,某种程度上还使得小鼠肠道中益生菌的变得更多,而有害菌变得更少。这些多出来的益生菌就像是因为能感知到音乐艺术而聚集在了能听到音乐的小鼠体内。

肠道菌是怎样感知到音乐的呢?目前还没有实验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猜想一下,有人或许会认为细菌根本没有音乐的概念,只是因为小鼠的大脑对音乐有感受,通过“脑肠轴”改变了肠道的环境,影响了肠道菌的生长。

但是,或许细菌真的“听得到”呢?已经有研究人员发现当播放白噪声时,在5天的实验期内,培养基上的哈茨木霉菌的生长速度提高了7倍,这个实验里面可没有动物生理的影响。喜欢音乐的益生菌聚集在常听音乐的小鼠的肠道中,间接影响了小鼠的大脑使其爱上音乐,这也是有可能的。

壁画上的“活颜料”和肠道中的“爱乐菌团”,都展现了一些微生物爱“艺术”的一面,从另一个角度说,在像岩壁和肠道这样共同的微生态圈中,各种生物代代演化,谱写出的生命协奏曲,也正是艺术的绝佳体现。如果你是一个爱艺术的人,那一定有爱艺术的细菌在你周围!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王锦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来源:中科院中国科普博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