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多少人民币?算算你一个月能挣几两银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7 14:49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要搞清楚古代一两银子到底值现在多少钱,咱们得像侦探破案一样,先回到古代的菜市场看看物价,再翻翻老百姓的工资条,最后拎袋大米来算算账。

最后的答案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首先纠正个误区:电视剧里动不动掏出大元宝付钱都是骗人的。

秦始皇当年废了六国五花八门的刀币、布币搞统一货币,定下外圆内方的铜钱样式,根本原因就是贵金属太难使唤

您想想,揣块砖头大的银子去菜市场买葱,摊主找不开不说,买根黄瓜可能得用刀劈下点银屑子,麻烦劲儿跟扛着保险柜上街似的。

所以从秦汉到明清,铜钱才是真正的"百姓钱",就像现在咱们揣着硬币坐公交差不多。

真正让白银登上历史舞台的是宋朝的菜贩子。

当时杭州城里的大商人们每天往来数万贯铜钱,运钱车队能堵三条街,这才发明了纸币交子,相当于古代的"二维码支付"

可这纸钞风吹就破水浸就烂,还动不动通货膨胀,老百姓宁肯扛着麻袋铜钱也不爱用。

直到明朝正德年间事情才起变化,这得怪欧洲人太爱中国货。

西班牙人用美洲银矿换咱们的瓷器,日本武士拿银山换丝绸,市面上的白银突然多得像现在某宝双十一的优惠券。

据记载,仅1570-1644年就有超过3亿两白银涌入明朝,相当于给全国每人发了两部手机钱

现在来算算重点:一两银子在不同朝代能买多少东西。

唐朝贞观年间是白银的黄金时代,当时市场米价五文钱一斗,十斗为一石(约120斤)。

按《唐会要》记载,一两白银折合1000文铜钱,能买20石米也就是2400斤

现在超市普通大米2.5元/斤换算,2400斤就是6000块。

但这就像现在月薪三千在鹤岗能做房东,在深圳只能租厕所,得考虑地区差价。

在长安洛阳这类"一线城市",米价可能要翻倍,实际购买力约合现在3000-4500元。

到了明朝的时候,一两银子就不值钱了。

万历年间《宛署杂记》记载,北京城一石米涨到七钱银子,按当时1石94.4公斤算,一两银子买不到150公斤米,合现在约550元

不过这时期南北差异极大,张居正给官员发工资时,北方公务员拿着京杭大运河运来的"南银"能多换两成粮食,相当于现在北京工资打八折。

清朝道光年间更是别提有多惨淡了。根据内务府账本记录,这时候一两银子只能买九十斤米,按当前米价算相当于130元左右

这贬值速度比现在显卡降价还快,所以《红楼梦》里刘姥姥拿二十两银子能置办酒席,到了晚清《官场现形记》里,县令收二百两银子红包也就请顿火锅的钱。

不过这些账面数字得打补丁:古代钱粮兑换存在"季节波动"。

就像现在冬季菜价贵,古代秋收时一斗米50文,青黄不接时可能涨到500文。

更坑的是各地度量衡五花八门,宋朝的一斗只有6斤,清朝一石却有120斤,搞不好穿越回去买个米都能被量器坑哭。

现在该算算咱们的"古代工资"了。

唐朝九品官月俸1500文,合1.5两白银,相当于现在公务员月薪4500-6750元,但得管着全县治安税收,性价比还没外卖小哥高。

明朝正七品县令年薪45两,折合现在24750元,不过灰色收入另算,不然《金瓶梅》里西门庆当个千户就能日进斗金

最惨的是乾隆年间的苏州纺织工,每天工作14小时月薪一两二钱,约合现在156元,连现在工地小工日结工资的零头都赶不上。

要是现代小白领穿越回古代,情况更是魔幻。

假设您现在月薪八千,想体验当阔少的感觉:

回唐朝能兑2-3两白银,确实能在长安西市雇俩丫鬟;到明朝值十五两,能在县城买个小院子

可要是穿到清末,这八千块能换六十两白银,看似腰缠万贯,实则连京城八大胡同的茶钱都付不起,当时名妓赛金花喝盏茶就要十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去趟天上人间。

不过古人的消费套路远没这么简单。

清朝光绪年间京城茶馆大碗茶两文一碗,听起来挺便宜,但别忘了当时买棵白菜要五文钱,底层百姓吃碗阳春面都得犹豫半天。

更要命的是"火耗"这个潜规则,百姓缴税要用白银,可碎银子重铸官银得损耗,这部分成本全摊给老百姓,最高能加到50%

相当于现在发工资要扣"钞票折旧费",想想就肉疼。

最后说个冷知识:中国古代白银从来都不是法定货币,连"银子"这个说法都是民间的

《明史·食货志》明确写着"银不为币",直到光绪十五年才开始铸造银元。

所以古装剧里动不动砸银锭的场面,真实度还不如抗日神剧的手撕鬼子。

真实情况更可能是:您揣着碎银子去买烧饼,摊主要么拒收,要么得拿小秤现称,后面排队的能急得骂街。

来源:一苇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