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京的考生盘缠丰厚,为何土匪不抢?土匪:你不看腰上绑的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19:32 1

摘要:如果你看过《倩女幽魂》,一定记得宁采臣——背着书箱、提着灯笼,一个人在荒山野岭行走……

如果你看过《倩女幽魂》,一定记得宁采臣——背着书箱、提着灯笼,一个人在荒山野岭行走……

看着他那文弱模样,难免会纳闷:这书生胆子也太大了,就算不怕鬼怪,难道不怕荒山野岭里冒出土匪吗?

其实不光电影里的书生如此,在真实的古代,每三年就会有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背着沉甸甸的盘缠,长途跋涉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要知道,考生出门前得准备一年半载的花费,盘缠肯定少不了,可为啥很少听说土匪去抢他们呢?

这时候要是问土匪,他们多半会摆手说:“考生?我可不敢抢,你先看看他们腰间绑的是啥!”

一、“赶考大军”其实没多少人

我们可能高估了古代赶考队伍的数量,真正的“进京赶考”人数,少得可怜。

首先读书本来就贵,一个孩子从开蒙到能写八股,动辄十年。

私塾学费一年要七八十斤小麦,差不多半亩地的收成;笔墨纸砚、灯油、参考书,样样烧钱。

农家子弟能供出一个读书种子,往往要集全家、甚至全族之力。

而且就算有钱读书,能上京赶考也得经过一道又一道门槛。

县里先考“童试”,过了叫“秀才”;三年一次去省城考“乡试”,中了才叫“举人”;只有举人才有资格进京参加“会试”。

清朝260多年,总共出了112科乡试,每科平均举人1300人左右。全国同期1500多个州县,算下来,一个县摊不到一个进京名额。

人数少到这种程度,土匪想“守株待兔”劫个考生,很可能蹲半年也蹲不到一个。

二、真撞上考生,土匪也得绕着走

可就算真撞上了上京赶考的考生,土匪也多半绕着走,因为举人身份太敏感。

我们都看过《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中举前被老丈人骂得狗血淋头;刚贴出捷报,老丈人立刻改口叫“老爷”,邻居送米送肉,乡绅上门攀亲……

这不仅仅是势利,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举人已半只脚踏进统治阶层,享有很多特权:

可以免徭役、免部分田赋;见官不跪,可递“手本”求见;就算会试落榜,也能当幕僚、做教谕,混个官身并不难。

所以,土匪要是敢抢举人,等于捅了马蜂窝,因为举人背后站着一整个官僚系统:

县官要保他平安赴京,以便将来互相照应;省里布政使要出“公车银”给他当路费;真出了事,朝廷会派兵围剿——土匪为几两银子冒这个险,不值。

真正让土匪不敢动手的,最关键的原因还是考生腰上绑的那个特殊牌子。

古代皇帝对这些上京赶考的考生特别重视,因为他们将来很可能会成为治理国家的得力助手。

会试名义上是皇帝亲自举办的考试,到了殿试阶段,皇帝还会亲自监考、录取,所以被录取的进士都被称为 “天子门生”。

那皇帝是怎么体现对考生的重视呢?首先,每个进京赶考的考生,都会领到一个牌子,上面写着 “奉旨会试” 四个大字。

这个牌子可不一般,它直接表明了考生的身份 —— 奉皇帝旨意参加会试的举人。

有了这个牌子,沿途的土匪见了都会主动避让,就怕冲撞了 “奉旨” 的人,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有了这个牌子,就能一路绿灯——

比如,运河闸门通常按辰时、申时启闭,举子船头一挂“奉旨会试”旗,闸夫半夜也得爬起来开闸;

在有些朝代,凭火牌举子还可领车马、口粮,走“官道”而不走“商道”。

清朝初年实行的“火牌”制度,就允许举人在驿站领取马车,这就是“公车上书”中“公车”一词的由来——原指举人赴京乘坐的官派车辆。

所以,绿林里也流传“七不抢、八不夺”的行规:邮差、考生、僧尼、喜丧、郎中、邮驿、官船……

抢了就被同行视为“坏了义气”,轻则被排挤,重则引来官兵清剿。

乾隆年间,湖南举子欧阳敬进京,刚到湖北地界就遇到山贼。

领头的“招子”一看船头旗子,立刻抱拳:“原来是公车老爷,得罪了!”不仅分文未取,还派小船护送三十里。

欧阳敬后来在日记里写:“绿林亦知敬斯文,可发一笑。”这段文字今天还保存在湖南省图书馆。

来源:夜半读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