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患者信息:男性,62岁,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规律血液透析5年,自体左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AVF)建立3年。
本文正文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堵塞?保护生命线,把握6小时“黄金复通期”——1例疑难病例分析报告
病例摘要患者信息:男性,62岁,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规律血液透析5年,自体左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AVF)建立3年。
主诉:透析时血流量不足(
既往史: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
查体:左前臂内瘘处无震颤及血管杂音,局部皮肤无红肿,触诊瘘管质地硬,远端肢体无缺血表现。
辅助检查:超声提示内瘘静脉段全程血栓形成,吻合口近端动脉血流减弱。
1. 内瘘闭塞的快速诊断与鉴别
患者内瘘震颤突然消失需与低血容量、穿刺不当等可逆因素鉴别。床旁超声快速明确血栓形成,并评估血栓范围及残余血流,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2. “黄金复通期”的临床意义
动静脉内瘘急性闭塞后,6小时内是恢复血流的黄金窗口期。超过6小时,血栓机化、血管内皮损伤加重,药物溶栓及介入再通成功率显著下降(文献报道6小时内复通率可达80%-90%,超过12小时则低于50%)。
3. 溶栓指征
① 内瘘堵塞时间在 24小时内,尽量6小时内,这是溶栓最佳时机,溶栓效果显著。 ② B超下显示血栓长度小于6cm。③ 医生评估患者动静脉内瘘决定溶栓指征,并将相关情况告知患者及家属,签订同意书。 ④内瘘再通标准:触摸内瘘有震颤,听诊有杂音,B超显示血栓消失,血流恢复。
4. 治疗矛盾
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需权衡溶栓药物(如尿激酶)导致的出血并发症。传统取栓术可能损伤血管内膜,球囊扩张需精准定位狭窄部位。
治疗策略与实施应对动静脉瘘进行常规临床监测,从临床症状、体格检查、透析充分性等方面综合评估,如发现内瘘震颤、杂音、波动变弱或消失,应及时行超声检查、CTA、血管造影。
目标:6小时内恢复内瘘通畅,避免延误透析导致电解质紊乱危险安全,同时避免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和内瘘重建术。
手法按摩:立即行超声评估,确诊血栓范围及吻合口情况。局部注射利多卡因镇痛,手法按摩尝试机械碎栓(部分新鲜血栓可被驱散)。新鲜血栓,建议血栓形成时间24小时内,最好在黄金6小时内。
药物溶栓:超声引导下瘘管内尿激酶溶栓(25万单位稀释后脉冲式注射),同时全身低分子肝素抗凝。血栓形成时间小于48小时,无明显的瘤样扩张。
球囊导管辅助除栓:主要方法有 Fogarty 球囊取栓,PTA 球囊辅助除栓,球囊封堵血流后除栓,药物涂层球囊扩张等,PTA+药物溶栓是治疗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方法,PTA+超声引导下钻孔取栓与单纯 PTA 两种方式对 AVF 血栓的治疗效果相近。术后超声确认血流恢复(峰值流速>300 cm/s),震颤及杂音重现。
2. 术后管理
双联抗血小板(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INR 2-3)维持1个月。透析时避免穿刺狭窄部位,定期超声监测血流参数。
转归与随访即刻效果:术后24小时成功透析,血流量恢复至280 mL/min。1个月随访:内瘘通畅,未再发狭窄或血栓。3个月随访:超声显示吻合口内膜轻度增生,血流动力学稳定。讨论与经验总结1. “时间就是生命线”
内瘘闭塞后,每延迟1小时复通,失败风险增加15%(依据K/DOQI指南)。建立透析中心绿色通道,医护患协同快速反应(如患者教育中强调“震颤消失立即就诊”)。
2. 个体化再通方案
新鲜血栓首选药物溶栓,机化血栓需结合机械取栓或球囊成形术。吻合口狭窄是血栓复发的核心因素,需在复通同期处理狭窄病变。
3. 预防重于治疗
患者自我监测震颤、避免压迫瘘侧肢体、控制血压及容量负荷。医护协作规范穿刺技术(绳梯法)、定期评估内瘘功能(动态监测DSA或超声)。
结 论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急性闭塞的救治需分秒必争,6小时“黄金复通期”内通过紧急救治实施精准再通,可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生命线”,减少中心静脉导管依赖及相关并发症。
血栓形成导致 65%~85% 的动静脉瘘永久废弃,人工血管移植物内瘘(AVG)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约 0.5~2.0 次/年,自体动静脉内瘘(AVF)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是 0.1~0.5 次/年。
对于透析患者来说,血管通路就是生命线,动静脉内瘘是极佳的血管通路,而血栓形成是导致动静脉内瘘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掌握其预防和处理是肾内科医生重要的「 基本功 」。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仅供HCP观看。
来源:医脉通肾内频道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