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肝脏的主要工作是解毒、代谢脂肪和糖分。当饮食摄入热量过多、运动太少、肥胖、喝酒或有糖尿病、高脂血症时,肝细胞里会堆积脂肪,好像肝脏“长胖”了一样,就叫脂肪肝。轻度的脂肪肝常没什么症状,但如果长期不注意,可能引起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健康风险很大。而根据我国
肝脏的主要工作是解毒、代谢脂肪和糖分。当饮食摄入热量过多、运动太少、肥胖、喝酒或有糖尿病、高脂血症时,肝细胞里会堆积脂肪,好像肝脏“长胖”了一样,就叫脂肪肝。轻度的脂肪肝常没什么症状,但如果长期不注意,可能引起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健康风险很大。而根据我国2020年脂肪肝患者的数据披露:我国脂肪肝患者人数已超过2亿人,占全国成人的约25%以上。
48岁的刘炎阳是一家装修公司的老板,十几年前,他还是个在工地上跑来跑去的年轻人,如今却坐在办公室里,身材逐渐发福,肚子像气球一样鼓起来。每天的日程几乎被酒局和饭局塞满,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不喝不算朋友。啤酒一扎扎下肚,红烧肉、肥牛火锅成了标配,油腻的食物让他觉得有面子。然而工作压力让他几乎没有运动的时间。晚上回家已是深夜,他习惯倒在沙发上看手机,手边放着花生米和啤酒。久而久之,身体也就亮起了红灯。
2020年5月17日,刘炎阳正在和客户碰杯时,忽然感到胃口有些说不清的沉重。他夹起一块红烧肉,放进嘴里嚼了几下,舌头却觉得油腻得像裹了一层蜡,咽下去时喉咙发涩,胸口也闷闷的。他本能地伸手揉了揉右肋下方,那里像被塞进一块小石头,硬硬顶着。他喝了口啤酒压下去,酒液冰凉顺喉,却没有带来预期的畅快,反而让胃部胀气更明显。桌上的人还在笑着敬酒,他只皱了一下眉头,很快又举起酒杯。对他来说,这点小不适不过是“吃撑了”,他甚至带着点自我安慰的笑意,心里暗想:“哪有男人没点小毛病。”
然而送走客户后,他靠在车里,刚点燃一根烟,右上腹的隐胀感再次袭来,这次更像一根绳子勒着,呼吸时牵扯着隐隐作痛。他吐出一口浓烟,却觉得胸口发热,嗓子干渴,舌尖泛着苦味。他伸手解开皮带扣,想让腹部松弛,可那种顶住的感觉没有缓解,反而逐渐扩散,仿佛一股热流顺着肋骨向背部蔓延。他额头冒出细汗,手指无意识地在方向盘上敲击,像想分散注意力。等疼感稍缓,他甩了甩头,自言自语:“大概是酒喝多了,休息下就行。”
被代驾送回到家后,刘炎阳很快躺到了床上休息,可身体迟迟难以放松,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右上腹的胀痛已变成持续性的压迫,像一只沉重的铁钳死死卡着。他试着左侧卧,又翻成右侧卧,肚子里的那块“石头”却越滚越大,压得他直不起腰。伴随而来的,是一阵阵恶心与反酸,喉咙里泛起苦辣的液体,他捂着嘴咳嗽,眼角被呛得泛红。他想撑着起身去卫生间,但刚挪动身子,一阵眩晕突然而至,眼前一黑,耳边嗡嗡作响,冷汗顺着鬓角直淌。他伸手撑住墙,手却不受控制地发抖,指尖冰凉。
妻子察觉到异常,赶紧冲过来,看到他脸色灰白、嘴唇发紫,连声问他哪里难受。他勉强挤出一句:“肚子……顶得慌……”话音拖长,气息急促。他双手抱着右腹,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额头汗珠滴落,身体在床沿微微蜷缩。几分钟后,他再也忍不住,弯腰干呕,吐出的只是酸苦的黏液,带着刺鼻的气味。他的眼神短暂失焦,仿佛力气被抽空。妻子立刻叫上儿子帮忙,将他扶下楼送往医院。
车子疾驰的颠簸中,他半睁的眼不断眨动,呼吸短促,胸膛起伏急促。右上腹像火烧一样炽热,压迫感不断加深,连呼吸都像在刀锋上摩擦。他下意识想伸手去解开衬衫扣子,手却无力地垂下。周围的声音逐渐模糊,他只听见自己急促的心跳声,像沉重的鼓点一下一下撞击胸腔。终于,在一声急促的刹车声里,他被推上了急诊室的推车,双手依旧紧紧按在右肋下,指甲深深陷入掌心。
在急诊留观后,医生为刘炎阳安排了一系列检查:腹部B超提示肝脏体积轻度增大,边缘钝圆,实质回声弥漫性增强,符合“中度脂肪肝”表现;肝功能检查显示谷丙转氨酶(ALT)92U/L,谷草转氨酶(AST)76U/L,γ-谷氨酰转移酶(GGT)155U/L;血脂谱显示甘油三酯2.8mmol/L,总胆固醇6.4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体重指数(BMI)为28.7kg/m²,属于超重。综合这些数据,医生最终确诊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度”。
当医生递过检查单时,刘炎阳愣了半天,眼睛盯着那些刺眼的数字,喉结上下滑动。他有些结巴:“怎么会这么严重?我平时……也就是应酬多点。”
医生推了推眼镜,语气沉稳:“脂肪肝并不是少数人的问题,而是我们现在社会普遍的‘富贵病’。它的形成主要与饮食过量、肥胖、缺乏运动、长期饮酒以及血脂异常有关。你工作应酬多,酒精摄入大,晚上宵夜不断,加上缺乏规律运动,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让肝细胞被脂肪填充,正常功能受损。很多患者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但一旦出现肝区不适,就说明病变在加重。如果不控制,可能发展为脂肪性肝炎、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刘炎阳眉头紧锁,声音带着一丝急迫:“医生,那我以后该怎么办?还能恢复吗?”
医生耐心回答:“你这个阶段改变生活方式就有机会逆转。第一,绝对要控制饮酒,最好完全戒酒。第二,饮食要清淡,少油少糖,少吃红肉,多吃鱼类、豆类和新鲜蔬菜水果。第三,规律作息,不要再频繁熬夜。第四,坚持有氧运动,每周至少五次,每次三十分钟,比如快走、游泳、骑车,都能帮助减少肝脏脂肪。第五,定期复查肝功能和B超,随时监控变化。记住,药物治疗并不是唯一手段,真正的关键是你自己坚持的生活方式。”
刘炎阳听得认真,连连点头,不敢再让肝脏再进一步受伤,自从确诊脂肪肝后,他便谢绝了部分应酬,把啤酒和烈酒推到一边,换成茶水。饮食上,他把油炸食物从菜单里剔除,早晨用燕麦片和水煮蛋代替了油条豆浆。最重要的是,他开始去泳池锻炼,每周至少四次,每次在水中游上四五十分钟。刚开始时,他的身体笨拙,水面溅起一串急促的水花,但渐渐地,他找到了节奏。游泳让关节负担小,全身肌肉都在协调运动,心肺耐力逐渐增强,腹部脂肪也在慢慢消减。
三个月后复查,刘炎阳的肝功能指标明显下降:ALT降至48U/L,甘油三酯降至1.9mmol/L,腹部B超显示脂肪浸润减轻。医生满意地点头,叮嘱他继续保持。刘炎阳的心中也充满了信心:只要坚持,肝脏一定会越来越健康。他继续保持规律作息,晚上十点半准时睡觉,饮食以清淡为主,每一顿都控制油盐。渐渐地,他发现自己不再那么容易疲倦,整个人精神了许多,也依然坚持游泳锻炼,然而,就在他以为一切会顺着这个健康轨迹稳步好转时,一个意外却再一次悄然降临……
意外的转折发生在2023年6月2日,刘炎阳应酬时仍注意了只夹青菜和清蒸鱼,酒杯里始终是茶水。他以为这样就能守住身体的底线。可送走客户,走出餐厅没多久,一股突如其来的锐痛猛地袭击了他的右上腹,像是一把细长的铁钉,从肋骨下方狠狠钻进去。他的脚步一下子停住,额头瞬间冒出细密的冷汗。疼痛没有缓解,反而迅速加剧,仿佛有人在腹腔里拧紧一根钢丝,越收越紧。他本能地弯下腰,双手死死捂住右腹。
呼吸也变得急促,每一次吸气都牵扯出撕裂般的痛感,让他不得不张嘴喘气,喉咙里带着低沉的呻吟。他试图直起身子,可刚一抬头,眼前骤然一阵发黑,耳朵里嗡嗡作响。他想喊人,却发现声音沙哑而断续,像被什么掐住了喉咙。胸腔因疼痛而不断起伏,他的脸色在短短几分钟里由潮红变成灰白,嘴唇泛着青紫。他的身体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冷汗像水珠一样从鬓角滚落,顺着下颌滴落。他蹲在车边,整个人蜷缩成一团,呼吸带着急促的破碎声。
随着疼痛持续,他的手掌在衣服上留下大片湿痕,右腹的压迫感像一块巨石压下去,每一次移动都牵扯出深层的刀割感。短短十几分钟,他已被疼痛击溃,身体的弧度越来越小,仿佛整个人被压缩进了肝区的剧痛里。周围人惊慌呼喊着把他抬起,他的喉咙里挤出一句断断续续的话:“快……送……医院……”话音未落,又是一阵翻涌的剧痛从右腹深处爆发,他整个人猛地蜷缩,牙关死死咬合,唇角溢出一丝血色的涎液。
车子疾驰时,他被安置在后座,整个身体依旧维持着紧绷的姿势,双手死死扣在腹部,疼痛没有一丝减弱,反而像烈火一样在体内焚烧,烧得他呼吸短促,声音嘶哑。他的额头、颈项、背脊全被冷汗浸透,身体却因剧痛而一阵阵抽搐。入院后立即予以急诊处理,完善相关检查:腹部CT提示:刘炎阳的肝脏右叶可见直径约6.3cm的低密度占位,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显著减退,符合肝细胞癌影像学特征。
B超进一步显示肝表面不光滑,右叶边缘局部隆起,血流信号紊乱。肝功能结果:ALT135U/L(↑),AST162U/L(↑),GGT210U/L(↑),ALP189U/L(↑),白蛋白下降至31g/L。甲胎蛋白(AFP)检测值为478ng/mL(正常
听到自己的确诊结果,刘炎阳先是愣住,整张脸僵硬得像被定格,眼睛瞪得圆圆,嘴唇颤抖,却吐不出一个字。几秒钟后,他猛地摇头,声音嘶哑:“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话音未落,他整个人猛地坐起,双手狠狠拽住床单,“你不是说脂肪肝通过改变可以逆转吗?我照做了!我戒了酒!我吃得清淡!我每天坚持游泳!你不是说这样就能好起来吗?为什么现在变成肝癌?!”
他的声音带着撕裂的沙哑,胸膛剧烈起伏,像是要把积压三年的努力和愤怒一口气全部吐出,眼神通红,眼角泪水冲破眼眶:“三年前我照你说的,一点点都没敢偷懒!别人聚会我喝茶、我只吃蔬菜鱼肉,我每天游泳!我到底哪里做错了?!”
医生本以为三年来的复查结果一次比一次好,谷丙转氨酶下降,甘油三酯控制在正常范围,肝脏B超提示脂肪浸润逐渐减轻。每次看到刘炎阳递过来的检查单,他都会欣慰地点头,甚至在心里暗自庆幸:这是一个“典型成功逆转脂肪肝”的病例。可如今,面对病床上情绪失控的刘炎阳,他才猛然意识到,背后的真相并没有他想象中那么简单。
“医生,你说过我会好起来的!”刘炎阳的质问还在耳边回响,带着愤怒、委屈和绝望。他的妻子也是眼眶通红,声音颤抖,无法理解:“我们全家都跟着注意了,家里做饭油都放得很少,他连一点宵夜都戒了,怎么还是这样?家里也没人有肝癌,亲戚里连严重肝病都没有,怎么偏偏是他?”
医生沉默片刻,眉心紧蹙,一时间难以回答。他回到办公室,调阅了刘炎阳所有的就诊、入院、复查记录,一页页翻阅。没有脂肪肝的持续炎症与纤维化痕迹,乙肝、丙肝的病毒学指标全为阴性,血糖、血脂也在过去几年里逐渐恢复正常。那份复查影像更是清楚地显示,肝脏在逐渐恢复。按理说,这是一个“逆转”的过程。可如今,一个直径超过6厘米的肿块却冷冷地横亘在现实里,击碎了所有医学逻辑。
医生陷入困惑。若不是脂肪肝的自然进展、不是病毒感染、不是代谢紊乱、也不是家族遗传,那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暗中推动着病变?他决定再一次与刘炎阳及家属面对面谈话,把生活的细节掘得更深。医生推开病房门,声音放得柔和,却透着谨慎:“刘先生,我需要再仔细问问你的生活习惯,可能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会帮我们找到答案。”
他一个个问题抛出:你具体的饮食情况怎么样?应酬还有没有喝酒?有没有某类食物特别偏好,吃得比常人多?作息如何,是否还会因为工作应酬偶尔熬夜?运动锻炼有没有过度?
刘炎阳抬起头,声音带着倦意却坚定:“医生,我一口酒都没有再喝过,朋友们劝我,我也是端起茶水;烟更是彻底戒了,再没碰过。饮食上我格外注意,少油、少糖,红肉几乎不吃了,多是鱼和豆类。三年来,我没有再熬过夜,晚上十一点之前必定上床睡觉,早晨六点起床,作息规律。我的腰围比三年前少了十公分,体重也下降了十五斤。”
他停顿了一下,眼神复杂地闪动:“我一直游泳锻炼,但注意了不过度,每周四五次,每次四十分钟,强度适中,不让自己太累。泳池的水质我也很在意,专门选了信誉好的场馆,消毒剂的味道只要一重,我就会换场馆,而且我游泳时还坚持一个习惯,每次都会在游完后做拉伸,保证肌肉放松,可偏偏,我还是走到了今天,这到底是为什么?”
他的语气里没有了最初的愤怒,而是转为近乎哀求的无奈。而医生听着,眉头越锁越紧,既然脂肪肝没有持续炎症和纤维化,病毒感染也不存在,代谢指标也控制良好,家族史也否认,那这癌症……到底从何而来?
医生打算把刘炎阳的病例带到多学科讨论会上,邀请肝胆外科、肿瘤科、影像科一同参与,寻找隐藏的线索。他手里攥着病历夹,快步走到病房门口。可就在这时,病房里传来刘炎阳妻子的一句无意之语,声音轻飘飘,却让医生的脚步瞬间僵住。他整个人仿佛被那几个字击中,猛地停下,转过身来,目光凌厉地盯向床边:“您刚说什么?”
他的声音陡然低沉,带着掩饰不住的急切,刘炎阳和妻子都被吓了一跳,还没察觉到问题所在。妻子茫然地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语气里带着疑惑。刘炎阳则急忙补充,像是为了强调自己绝对没有疏忽:“医生,我真的很谨慎。游泳的时间和强度我都控制得很好,水温我也特别注意,从来不在太冷或太热的池子里下水。”
“你糊涂啊!”医生忽然开口打断,眼神凌厉:“你游泳怎么能这么做?”声音里夹杂着难以抑制的震惊,仿佛所有的谜团在这一瞬间被拉开了一道口子,空气骤然紧绷。刘炎阳怔在床上,嘴唇发抖,妻子愣愣地看着医生,还没能反应过来究竟出了什么岔子。
医生深吸一口气,压抑住胸腔里的涌动,重新坐到床边,目光死死锁在刘炎阳的脸上,再次一条一条、事无巨细地重新追问游泳的所有细节:频率、时间、姿势、下水前后的习惯、呼吸方式、池水的处理、个人的动作模式……没有放过任何可能的漏洞。刘炎阳的神情在这一轮追问里逐渐变得紧张,他反复回忆,断断续续地回答着。
随着细节一点点拼合,他的语气开始颤抖,心底似乎浮起了一丝无法言说的担忧,直到最后,他终于愣住了,声音里带着不安:“难道……是因为这三个习惯?”
医生的脸色愈发凝重,最终只留下沉重的一声叹息:“唉~游泳虽好,属于全身性有氧运动,能消耗脂肪、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内脏脂肪,本身确实对肝脏是有好处,尽管你也注意了时间、强度甚至是水温,可你在游泳时,却反复忽视了这三个习惯。这三个习惯,对普通人或许还能受益,但你本身就有脂肪肝,有了它们,还不如不游啊……”
当医生揭开真相时,刘炎阳才意识到,潜藏在自己看似健康的习惯中,埋伏着隐蔽的陷阱,他游泳三年,脂肪肝转为肝癌的原因,是因为他一直存在这三个习惯:
第一个习惯,是游泳后的大吃补偿。刘炎阳每次游完泳都会觉得饿得发慌,胃像被掏空一样。他总觉得自己刚刚消耗了大量能量,如果不补回去就亏了。于是,他会端上一大碗米饭,再加上两份清蒸鱼或一盘蔬菜炒豆腐,即便做得清淡、少油少糖,红肉几乎不碰,可量却远远超出了身体真正需要。看似健康的饮食,因为过量摄入,依旧给肝脏带来沉重负担。
运动消耗被一次次过度进食抵消,肝细胞在消耗—过载的循环里反复承受代谢压力,受损与修复交替,就像在刀尖上维持平衡。普通人也许只会长胖,可对曾有脂肪肝基础的他来说,这就像一场无声的折磨,肝细胞反复在脂肪堆积和炎症修复之间切换,久而久之,突变的几率成倍增加。
第二个习惯更为隐蔽,那就是长期憋气游泳。刘炎阳年轻时喜欢在水下潜泳,三年前重拾游泳后,他仍觉得这是一种锻炼肺活量、显得比别人更专业的方式。每当他横穿泳池时,总要挑战自己能在水下憋多久,偶尔甚至憋到胸口发胀、耳边轰鸣才浮出水面。他自豪于这种耐力,却不知道每一次长时间憋气都让身体进入缺氧状态。心脏和大脑都能感受到这种压力,肝脏同样如此。
对于普通人来说,短时缺氧或许只是锻炼,但对曾经有脂肪浸润的肝脏而言,缺氧意味着细胞代谢紊乱和坏死风险增加。长期反复的缺氧刺激,使肝脏组织在潜移默化中受损,氧化应激和DNA损伤积累,成为癌变的温床。刘炎阳却完全没有察觉,他甚至常常自豪地跟朋友炫耀:“我现在一口气能游两个来回!”那份骄傲背后,却是危险一步步逼近。
第三个习惯则关乎时间。为了避开白天泳池的人潮,刘炎阳习惯在夜间去游泳。应酬散场后,他换上泳裤跳入水中,觉得这样既能锻炼,又能放松。可夜间运动会带来一个被忽视的后果——运动让交感神经兴奋,体温升高,褪黑素分泌推迟。别人运动后也许还能熬一会儿再睡,可对他来说,曾经脂肪肝的肝脏本就需要夜间的代谢修复,一旦睡眠被反复延迟,肝细胞的修复功能大打折扣。
三年来,他几乎把夜间游泳当作生活习惯,表面上睡眠规律,但质量其实下降了。微妙的激素紊乱和免疫抑制,就像无形的阴影,在肝脏中逐渐酝酿出病变。普通人或许只是第二天疲惫,可对他来说,这正是疾病暗中加速的通道。
这三个习惯,单看似乎都无伤大雅。游后补偿,是很多健身者的常见现象;憋气潜泳,被不少人当成锻炼肺活量的方式;夜间运动,更是都市人常见的选择。放在一个健康人身上,也许不会酿成大祸,甚至还可能带来一定的锻炼效果。但对刘炎阳而言,这三个习惯却成为压垮肝脏的三板斧。他的肝脏曾因脂肪浸润而脆弱,即便逆转后依旧敏感,无法承受这些反复的刺激。
参考资料:
[1]蔡凯芳,张婷. 了解脂肪肝:认识、预防与日常护理[J].健康必读,2025,(23):116-117.
[2]江晓燕. 预防脂肪肝的有效生活方式[J].家庭生活指南,2025,41(02):127-128.
[3]陆兴东. 饮食+锻炼预防脂肪肝[J].健康向导,2025,31(01):47+49.
(《48岁男子游泳3年,脂肪肝转为肝癌,医生:游泳时忽视了3件事》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唐医生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