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厄贝沙坦是一种口服使用的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能够有效干预血管紧张素介导的血压升高机制,从而实现稳定而持久的降压效果。这类药物对靶点受体的结合能力较强,在抑制血压上升的同时,具备保护心脏和肾脏的作用,能够延缓左心室肥厚的发生,降低心衰与肾功能损害风险。
厄贝沙坦是一种口服使用的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能够有效干预血管紧张素介导的血压升高机制,从而实现稳定而持久的降压效果。这类药物对靶点受体的结合能力较强,在抑制血压上升的同时,具备保护心脏和肾脏的作用,能够延缓左心室肥厚的发生,降低心衰与肾功能损害风险。与部分降压药相比,厄贝沙坦不具有激动效应,因此不会带来常见的不良反应如顽固性干咳或明显水肿,在临床应用中耐受性较好,适合长期使用。
45岁的李国强是一名装修工人,从业二十多年。常年在工地搬运材料、刷漆打磨,昼夜颠倒、劳作强度大早已成为生活常态。为了抢工期,经常清晨五六点便进场施工,夜里十点才收工,整个人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工作之余,他习惯和工友喝啤酒解乏,一次就是两三瓶。李国强性格豪爽,不肯轻易示弱,即便身上再累再疼,也极少请假。他对生活的态度一向是“能干就干,扛得住就扛”,很少想到自己的身体已经被长期消耗。
2019年6月10日中午,李国强刚结束一场长达五个小时的吊顶安装,满身灰尘和汗水。回到工棚后,他拿起冰镇啤酒仰头灌下,冰凉的液体刚滑入喉咙没几秒,头部便像被重物敲了一下般骤然发沉。眼前堆放的木板、石膏线条和工具箱迅速扭曲变形,仿佛一层雾气笼罩,颜色和轮廓都混成一片,视线模糊得几乎分辨不清。耳边随之响起轰鸣声,像施工电钻贴在耳膜不停震动,让人头皮发麻。他下意识想起身,却脚下一虚,双腿仿佛失去力量,整个人猛地一晃,身躯不受控制地倾斜。眼看就要摔倒,他本能地伸出手臂,死死撑住身旁的木桌,手指因用力而发白。僵持了十几秒,耳中的轰鸣才慢慢减弱,眼前的影像逐渐恢复清晰。李国强喘了几口气,感觉症状暂时缓解,心里只当是天气闷热加上过度劳累惹的祸,随手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和灰尘,又转身回到工地继续干活,全然没有意识到这背后可能隐藏着的危险。
接下来的几天,类似情况频频出现。13日上午,在一处楼房施工现场,李国强蹲身为橱柜打水平线,保持了十分钟姿势后猛然起身,眼前一片漆黑,耳中轰隆作响,胸口闷胀得像罩了铁盖,呼吸急促难以顺畅。待缓过来时,额头已是细汗。此后每次低头切割或长时间刷漆,头晕与胸闷便会不期而至,尤其在午后高温和噪声夹杂的环境里更为明显。工友提醒他去检查,可李国强总是摆手笑说“干这行都会这样”,没有真正重视。
2019年28日晚,李国强受邀参加工地竣工后的聚餐,餐桌上灯光明亮,推杯换盏间气氛热烈。他连饮了两杯红酒,正与客户聊着装修细节时,太阳穴忽然传来一阵突兀的跳动性胀痛,像有股热流在血管里急速冲击。痛感越来越明显,几乎每一下跳动都和心跳合拍,眼前的餐盘和酒杯在灯光下迅速扭曲,边缘模糊重叠,仿佛罩上了一层雾膜。李国强眨眼几次,却看不清面前的菜肴,手里的筷子在指尖间打滑,险些跌落在地。紧接着胸腔猛然发出剧烈鼓动,心脏似乎被拉到嗓子眼,狂跳的频率让胸骨随之震颤。他屏住呼吸,想要稳住身体,却感到胸口逐渐压迫,钝痛像沉重石块反复撞击,疼得额头瞬间渗出细密汗珠,汗水顺着鬓角蜿蜒而下,浸湿了衣领。
他努力想从椅子上站起,指望通过变换姿势缓解这股可怕的不适,可双腿却像被抽空了力气般打软。刚一起身,膝盖便剧烈颤抖,身体重心东倒西歪,只能一把抓住椅背,手臂因用力而颤抖,指节泛白。冷汗从后背汹涌而出,瞬间浸透了贴身的衬衫,湿漉漉地贴在皮肤上,带来一股冰凉。此时他的脸色苍白得毫无血色,嘴唇发青,呼吸急促紊乱,胸腔仍被那股无情的钝痛折磨,像随时会窒息。周围的嘈杂声逐渐远去,耳边只剩下自己心脏剧烈的鼓点与气息的紊乱,他明白状况不妙,却已无法再掩饰,整个人像被困在无形的漩涡中,挣扎而无力。客户察觉异样,急忙和工友一起将李国强送去急诊。
急诊室里,护士为李国强迅速测量血压,结果显示为164/102mmHg,已经达到二级高血压的标准。医生当场告知,高血压往往进展隐匿,症状并不明显,许多患者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心脏和血管就已承受了持续负担。尤其像李国强这种长期在工地劳作、休息不足、饮酒过量的人群,危险系数极高,高血压极容易在日积月累中悄然损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一旦发生严重并发症,往往难以及时挽回,因此必须正视眼前的情况。医生提醒,控制血压不只是暂时缓解症状,更关乎长远的生命安全。
为了进一步明确病因,医生为李国强安排了冠状动脉CT和颈动脉彩超。影像学检查提示:冠脉右前降支中远段出现约45%的狭窄,虽然目前尚未造成明显的心肌缺血表现,但已经属于危险信号,不容忽视。颈部血管超声结果显示,双侧颈动脉血流速度在正常范围内,尚未出现显著狭窄或斑块形成。
综合评估后,医生为他开具口服厄贝沙坦进行长期治疗。医生详细解释了药物的作用机制,强调这种药物能够稳定地控制血压,减少血管持续紧张对心脏和肾脏带来的损害。与此同时,医生再三叮嘱他必须调整生活方式,药物只是控制的一部分,如果仍旧像以前那样过度劳作、饮酒无度、作息紊乱,即便暂时把血压降下来,也很可能再次恶化,甚至引发心梗、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医生提醒,改变习惯要从最基本的地方做起:保证规律睡眠,减少高盐高脂饮食,限制饮酒,坚持适度运动。叮嘱中不乏严厉的语气,李国强被敲打得心里一紧,意识到问题比自己想象的要严重得多。虽然心底仍有些担忧,但他还是点头答应,暗暗下决心要认真对待这次治疗。
李国强离开医院回到工地的第二天,就开始主动减少外出接私活的次数,将一部分繁重的工作交给徒弟来完成,自己只负责经验要求高的关键工序。饮酒的习惯也逐渐改变,从原本几乎每天三四瓶啤酒,控制到一周偶尔小酌一次。最重要的是,他严格按照医嘱每天固定时间口服厄贝沙坦,从不间断。工友见他身体状况反复劝说,他便听从建议,每周固定三天在工地附近的空地快走半小时,哪怕再累也要完成。饮食上,他也让妻子调整菜谱,饭菜以低盐低油为主,餐桌上蔬菜比例明显增加。炒菜油用量从原来的一次半瓶减少到少许点缀,肉类多选择清蒸或炖煮。渐渐地,他开始适应这种节奏,身体状态比以前轻松许多,心里也有了一丝久违的踏实感。
努力没有白费,3个月后晨起测得的血压稳定在128/82mmHg左右,处于理想控制范围,波动也相对平稳。原本经常出现的头晕和胸闷大大缓解,走楼梯或弯腰搬材料时不再像之前那样气促发沉。随着血压稳定,他干活时的体力逐渐恢复,动作也更有劲。李国强感叹,整个人终于找回久违的节奏,心里也不再整日提心吊胆。看到身体状况改善,他甚至开始与工友商量着合伙成立一家小型装修公司,从单纯靠力气干活转为管理和接单。他觉得生活逐渐有了希望,心态轻松不少,对未来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充满不安。
然而,意外依旧悄然来临。2020年10月16日清晨六点,李国强起床准备洗漱,伸手去拿牙刷时,突然察觉右手手指僵硬得不自然。无论怎么努力,手指都无法完全合拢,握拳时就像被 invisible 的力量卡住,僵直而无力。很快,麻木感沿着手腕一路蔓延至整条右臂,伴随着阵阵刺痒与冰凉。他皱着眉,试图甩动手臂缓解,却发现动作越来越迟缓。心里一惊,强撑着走出卧室,右腿随之发软,每迈一步都虚浮无力,身体重心不断向右偏移,差点摔倒在门口。李国强暗暗安慰自己可能是前晚睡姿不当压迫了神经,咬牙忍着不适,勉强完成了洗漱。可在吃过早饭后,僵硬与麻木并未消退,反而更明显。他有些心慌,决定下楼散步,想通过活动来舒展筋骨,却没意识到危险正在一步步逼近。
走到小区中庭时,突如其来的一阵剧痛从后脑猛然袭来,仿佛尖锐的针狠狠扎入颅骨深处。李国强眼前骤然一暗,额头上的青筋立刻鼓起,随之传来强烈的搏动性疼痛,每一次心跳都让头部剧烈跳动。那股痛意很快扩散开来,从后脑蔓延到太阳穴,再一路攀升到头顶,像火焰在颅内不断燃烧。他本能地伸手想去按压疼痛的部位,可手臂僵直,双臂像被捆绑一般无法抬起。心脏因剧痛而狂跳,呼吸急促短促,冷汗一瞬间浸透了背脊。他张口想呼喊,却发现声音发不出来,舌头似乎也失去了灵活,意识逐渐被黑暗包围。
几秒钟内,右腿彻底失去知觉,整条身体完全失去了支撑,重重地倒在中庭坚硬的地面上。剧烈的撞击让胸口一闷,他只能勉强睁着眼,看着周围的景象逐渐模糊、扭曲。耳边传来模糊的人声,却听不清内容。小区门卫第一时间发现了这一幕,慌忙跑来查看,见李国强脸色苍白,嘴唇发青,身体一动不动,立即掏出手机拨打急救电话。短短几分钟后,救护车呼啸着赶到,医护人员迅速抬起他,固定在担架上,动作间透出急迫。刺耳的警笛声划破小区的宁静,将李国强送往医院,他的意识已如同浮沉在深水中,随时可能彻底失去。
急查CT结果显示:双侧基底节区及左侧额顶叶可见大片低密度灶,范围广泛,伴随邻近脑沟消失变浅,提示颅内已有严重水肿。医生结合影像学判断为大面积脑梗死,病灶累及关键功能区。与此同时,监测血压仅为85/52mmHg,远低于正常水平,属于明显低血压状态,已造成急性脑供血不足。情况危急,医生当即下达病危通知书,提出必须尽快实施去骨瓣减压手术,以减轻颅内压升高带来的进一步损伤,为后续救治争取时间。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决定,家属在震惊和痛苦中,还是颤抖着签下了手术同意书。
手术持续了整整三小时,主刀医生和团队全程高度紧张。经过清理坏死组织、去骨瓣减压以及严密止血处理,终于暂时控制住颅内压,让生命体征逐渐趋于平稳。李国强被推进重症监护室时,呼吸尚需辅助,身体依旧处于深度虚弱状态。虽然幸运地捡回了一条命,但医生在术后坦言,病灶范围过大,神经功能已经受到不可逆的损伤。即便后续康复得当,也很难完全恢复,预后只能以维持生活自理为目标。
手术结束后,李国强被送进了重症监护病房。推床经过走廊的那一刻,妻子王梅几乎不敢抬头,直到看见病床上那张苍白的脸,她才意识到曾经那个能扛起几十公斤水泥袋、爬高打低的男人,如今连睁眼的力气都没有。监护仪滴滴作响,胸口插满管路,冰冷的数字跳动间仿佛随时可能骤停。医生沉重地提醒:“预后不确定,要做好长时间康复甚至瘫痪的准备。”王梅整个人僵在原地,嗓子堵得说不出话,只能任泪水顺着脸颊滑落。她怎么也想不通,这个几十年在工地摸爬滚打、从不喊累的男人,为什么会突然倒在病床上。
随着病情评估逐步推进,现实变得愈发冷酷。医院为李国强下达了一级护理的申请,提示神经功能损伤已经非常严重。王梅整夜守在ICU门外的椅子上,手里翻着丈夫的血压记录本,一页一页标记着数值,几乎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她心里越看越乱,几天前这个男人还在工地上搬运瓷砖,如今却连拿起一只水杯都成了奢望。她红着眼睛自言自语:“明明每天都在吃药,明明生活已经很注意了,怎么还会走到今天这一步?”这份无力感让她几乎无法呼吸。
知情讨论会上,专科医生逐一说明了可能导致急性脑梗的诱因,包含用药方式问题、劳作过度、休息不足、身体缺水、突发血压波动或并发潜在疾病。然而每一条似乎都和李国强的情况对不上。他早在确诊高血压后就开始严格戒酒,连工友的聚餐都能推就推;生活也尽量规律,工地活再忙也会抽时间按时服药,甚至偶尔血压高几毫米汞柱都会特意复查。面对医生的追问,王梅只能一个劲摇头,心里却愈发惶恐——难道真的是药出了什么问题?。
听闻消息的工友们也陆续赶到医院,站在病房外不敢发声。大家都知道,李国强是出了名的守规矩,饭盒里常年装的是清淡的蒸菜、粗粮馒头,工作间隙连一口酒都不碰。他确诊高血压后,比谁都谨慎,药盒放在工棚最显眼的位置,从不漏吃一颗。工友们摇着头,不敢相信那个最强壮、最自律的人,会最先倒下。王梅脑海里一遍遍闪过丈夫细心数药片的画面,却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坚持没能换来稳定的身体。
主治医生也陷入了困惑,反复翻看病历和检查数据,眉头始终紧锁。CT片与血压记录都摆在眼前,结论毫无疑问——低血压导致的大面积脑梗死。但问题在于,李国强既没有不良饮食习惯,也没有出现过量运动,更没有潜在心脏基础病。药物记录上也没有显示过剂量或混乱使用的情况。既然所有的风险因素都不符合,那么为何在规律服药的过程中,会突然发生血压急剧下降?医生在病历本上圈出了厄贝沙坦,一遍遍反复询问和复盘病例。
最终,医生遗憾地摇了摇头道:“厄贝沙坦虽好,但坚持吃药也并不等于可以高枕无忧,而且任何药物都是有副作用的。你妻子虽然一直规律服药,但临床上也有很多和他一样的高血压患者,在吃降压药时都忽略了这3个用药的关键点,不仅疗效不佳导致肝肾的毒性,甚至诱发脑卒中、心梗等生命危险,如果能注意这3处细节,也不至于走到如今这一步啊……”
李国强在规律服用厄贝沙坦的过程中,表面上看一切都做得合乎规范,但实际上有一个极其细小的环节却始终被忽略。他每天在工地忙碌,常常干完重活后满身是汗,连水都顾不上喝几口,就急匆匆把药吞下去。那时候,身体往往处于脱水和电解质不平衡的状态,血容量明显不足。药物在这种情况下被快速吸收,会让血压下降得比预期更快、更明显。长期反复如此,血管对压力的调控能力逐渐被破坏,身体在某些时段容易陷入过低血压,而脑部和心脏的供血却无法得到保障。一次次轻微的低灌注积累下来,血管系统逐渐变得脆弱,最终为脑梗的发生埋下隐患。很多人以为吃药只是按时按量的问题,却忽略了身体当时的状态对药效影响极大,这是隐藏在细节中的风险。
饮食习惯中的细节也悄然干扰了药效,李国强虽然明白“少盐”的重要性,可在工地生活节奏紧张,饮食大多依赖快餐或盒饭。他以为只要少放酱油、少撒盐就是低盐饮食,却完全忽略了腌制肉类、咸菜、加工调味料中暗藏的大量钠离子。这些“隐形钠”日积月累,早已远远超过推荐摄入量。过量的钠让血管壁持续处于紧张状态,使得药物的降压作用被削弱,效果大打折扣。表面看起来血压偶尔还能控制住,但在劳累或精神紧张时,血压反弹往往更快、更高。药物和饮食的相互抵消,使得血压波动不断加剧。血管壁反复承受扩张与收缩的压力,逐渐失去弹性,危险一步步逼近。
运动方式的选择也让李国强的用药效果出现了偏差,医生本意是让他通过规律锻炼改善循环,但他常常在工地收工后才去快走。那个时候身体早已极度疲惫,大量出汗后血容量不足,循环系统本身就处于应激状态。再叠加药物的作用,很容易让血压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他自以为“流汗排毒”,却不知道这种习惯反而让血压控制失衡。虽然短期内看似没有严重症状,但长期下来,血压调控系统逐渐变得脆弱,身体对外界负荷的适应性越来越差。一旦遇到极端情况,比如高温天气、过度劳作或突然脱水,风险就会在瞬间爆发。
这些细节的叠加让李国强的病情出现了极其隐蔽的反转,他按时吃药,却没注意身体状态;他强调少盐,却没意识到隐形钠的存在;他努力锻炼,却选择了最不合适的时机。每一个环节单独来看都似乎问题不大,但放在一起,药物的作用就被削弱、抵消甚至放大了不良反应。血压表面上偶尔稳定,实则波动剧烈,血管在这种不稳定的环境下持续受损。正因为这些环环相扣的细节被长期忽视,最终导致了看似突然却实则酝酿已久的恶化过程。对外人而言,这样的情况让人难以理解,但在医学角度,逻辑却极为清晰。
这也正是高血压治疗的复杂之处,李国强和许多患者一样,以为只要遵从医嘱每天服药就能安然无恙,却不知治疗从来不是单一的药物问题。脱水、隐形钠、运动时机,这些看似琐碎的环节都会改变药效的发挥。药物并非万能,它需要在合理的环境下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作用。一旦忽视这些细节,再规范的用药习惯也可能被破坏。李国强的经历提醒人们,真正的治疗是一整套系统工程,只有药物、饮食、运动与生活方式高度配合,才能真正控制血压,减少意外的发生。那些被忽略的微小习惯,往往才是决定结局的关键。
内容资料来源:
[1]黄智娜,叶艺东,吴佳福. 银杏叶片联合厄贝沙坦片辅助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5,19(19):1-5.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25.19.001.
[2]左彦超,武永华,卢荣荣,等. 依帕司他片联合厄贝沙坦对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5,38(17):2957-2959.DOI:10.19381/j.issn.1001-7585.2025.17.023.
[3]吴昌军,孟豫洁,郑波. 厄贝沙坦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J].现代养生,2025,25(17):1291-1294.
(《45岁男子吃厄贝沙坦降压,1年后脑梗,医生:服药忽略了3个关键细节》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