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已成功举办36届,是各级法院展示软实力、扩大影响力的重要窗口。在去年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上,江苏法院共有32篇论文获奖,省法院连续获评组织工作先进奖。广大干警、调研骨干紧扣司法审判、司法改革实践,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
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已成功举办36届,是各级法院展示软实力、扩大影响力的重要窗口。在去年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上,江苏法院共有32篇论文获奖,省法院连续获评组织工作先进奖。广大干警、调研骨干紧扣司法审判、司法改革实践,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论文。
本公众号择取10篇优秀论文作者心得感悟,从选题论证、落笔成文到反复打磨、最终定稿等角度,展现他们的调研思考和写作心路。希望这些思想火花能够激励更多干警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赋能审判质效提升,为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源源不断注入智慧力量。
以学术讨论为径探寻法治之光
获奖论文
《标准必要专利平行诉讼
适用更方便法院原则的机制构建》
张先砉
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
山重水复疑无路。伴随着知识产权产品及服务竞争日益激烈,涉外领域频发司法管辖权冲突。南京中院审理的一起标准专利纠纷案上诉到最高法院后开启了我国禁诉令司法实践的先河。因此,我们以标准必要专利纠纷中更方便法院原则适用作为主题探讨。在论文写作中,不断修改调整甚至推翻预设路径,有时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在反复的增删调改中,不断从“解构”到“重构”的过程,有时又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问渠那得清如许。在确定选题以后,需要对选题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资料梳理是学术研究的“地基”,直接影响论文的创新性、严谨性和学术价值。在广泛收集资料基础上,按照主题、方法论的分类方式进行整合。资料收集后就要论证选题,论证方法是支撑研究逻辑、确保结论科学性和说服力的核心工具,要遵循匹配性、严谨性、创新性三个原则,以确保论文的逻辑自洽。
梅花香自苦寒来。论文写作是一场充满自我较量、不断推翻重建的文化苦旅,参加学术讨论会既是思路的跋山涉水,也是心路的万里长征。将粗粝的学术原石打磨成具有一定创新性与实践价值的作品,尤如一颗种子,经过精心浇灌培育,慢慢发芽开花。那一场场穿越逻辑迷宫的艰难探寻,那一个个被灯光照亮的寂静深夜,我们以学术讨论为径,去寻求法治之光。
学术研究是不断积累、
不断否定中前进的过程
获奖论文
《涉外民商事司法裁判中
法律论证的推理遗漏及其规制》
狄子淳
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学术研究最难能可贵的是问题意识。对我而言,问题意识的培养和积累来自于对审判实践的长期观察。在日常法官会议和涉外商事案件讨论中,我发现了涉外商事案件特殊的“嵌套循环”分析路径和构建一般性分析程式的司法需求。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关于“完善涉外法律适用规则体系建设”的要求为锁定“推理遗漏”这一微观切口提供了政策支撑。
文章的写作需要反复打磨,在不断否定自身中前进。本文也经历了三次重大修正:初稿阶段聚焦文书体例改革,却受限于对策的碎片化。二稿阶段引入“法律关系拓扑图”概念,运用系统论解构嵌套结构,却陷入技术化表述困境。在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指导下,文章最终确立“线性审查—程式构建—文书再造—监督闭环”的四维规制路径,实现理论深度与实践可行性的平衡。
这篇论文从萌芽到成型,恰似涉外法律关系本身的“嵌套循环”——在不断自我质疑与超越中螺旋上升。涉外民商事案件自身的特殊性需要自觉摆脱法院地法的狭隘束缚,树立国际私法的审判思维,准据法选择和域外法适用这一前沿领域还有大量问题有待探索发掘。论文的研究只是一个起点,未来将会继续深耕这一领域,探索提升涉外裁判文书合理性与说服力更佳路径。
内在有激情,外在且从容不迫
获奖论文
《网暴视阈下侮辱、诽谤
“情节严重”认定规则的优化》
陈万科
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法院
马歆悫
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选择“网络暴力刑法规制研究”,源于当时正在协助审查的一起案件,被告人长期在网络直播中发表贬损他人人格的言论,不堪其扰的自诉人愤而提起自诉。看完所有证据材料之后,我们发现在人数有限的直播间发表的侮辱、诽谤言论除非采取录播、截屏等方式,否则难以留痕,该行为是否必然构成侮辱、诽谤犯罪所要求的“情节严重”,不无疑问。借此契机,查阅相关文件、案例,向领导、老师、同事请教,心中的那点疑惑如同晨雾中的远山轮廓渐次分明,研究视角也从个案延伸到类案的共性问题,继而下笔成文。凿山方见玉,淘浪始得金,后续的打磨修改方向是让标题更为简洁、逻辑更加连贯、创新点更显突出,最终呈现出网络暴力视域下更合理的“情节严重”认定规则。
学术研究需要清醒的激情。回顾整个写作过程,支撑我们的除了一股子追赶不及的紧迫感,还有一颗从容笃定的自信心。在交流中,当发现其他小伙伴的论文已经是包装精美的“成品”,看着手中的“半成品”,顿感心急如焚,似乎只有发足狂奔才能勉强赶上他们的步伐。通过大量阅读、反复构思,在讨论交流中对既有观点不断重新审视,对自己的论文逐渐建立了内心确信。这种凭借自己思考、认识得出的结论,就会坚定不移。
司法调研: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双向奔赴
获奖论文
《司法裁判吸纳社会情绪因素
及其理性调控》
黄文娣
常州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
谢君佩
常州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
陈 晨
常州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
司法调研应当坚持实务导向。一是坚持问题意识。优秀调研始于敏锐的问题意识,既可源于办案实务中的现实困境,亦可发轫于对社会热点的学理追问。本篇论文即属后者,探索如何将“情绪价值”转化为司法治理效能,实现良法善治。二是强化分析能力。运用法学方法论构建分析框架时,借助跨学科视角深化论证层次,形成具有理论增量的知识图谱。三是注重实践转化。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的核心在于推动应用法学研究,要求成果既能提炼审判经验,又能形成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馈。
司法调研应当加强积累沉淀。一是文献深耕。从选题论证到观点形成,通过梳理大量文献和大数据检索获取实证支撑。二是思维淬炼。发现问题需抽丝剥茧,成因分析要层层递进,对策建议当环环相扣,这种系统性思考能显著提升法律人的思辨能力。三是笔力锤炼。“十年一剑锋始成”,通过建立写作进度表、设定阶段性目标等方式克服惰性,在反复修改中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司法调研应当持续修炼心性。写好论文犹如玉石琢磨,整个过程中经常把框架和观点推翻重构,这种自我较劲的过程既考验专业素养,更磨砺心性定力。作为基层法官,顶着办案压力的同时,将碎片时间转化为“移动书斋”,随身携带的电脑与凌晨书房的灯光,共同见证学术坚守。这正是司法调研“顶天立地”的精神品格——既要扎根司法实践的厚土,又要追寻法治理想的苍穹。
立足小选题 着力创新性
获奖论文
《行政协议单方变更解除司法审查的
规制路径研究》
顾 倩
扬中市人民法院
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本届学术讨论会,我立足从小选题宽视野、老问题深挖掘的角度,选择行政协议单方面变更解除司法审查作为论文选题,该选题是行政审判法律适用中关于行政协议司法审查的重要内容,也是行政法学理论和司法审判持续关注与争议的问题。
学术论文要注重问题导向性,研究和解决司法改革或审判实务中遇到的争议与难点问题,研究成果要对司法改革或审判实务具有应用性与指导性。本届学术论文,我立足行政协议纠纷中较为突出的单方变更解除行政协议引发的争议,适用传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段论模式,通过案例分析提出问题,阐明行政协议单方变更解除的司法审查的困境与成因,并在法理阐述的基础上,提出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完善司法审查规制路径的建议与意见,以期服务司法实践。
创新性包括论文的理论创新、观点创新和方法创新等。本届学术论文,我通过采用类型化的分析方法,对行政协议和单方变更解除行为进行二级类型化区分,并分类提出对策建议,实现了方法的创新;同时提出提起确认之诉、增加主客观诉讼类型和规范完善司法裁判等新观点。
审判与调研是不可或缺的两翼。未来,我将继续在审判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深度调研解决问题,以期为司法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办案”与“调研”的双向奔赴
获奖论文
《单方借贷下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的
思辨与完善》
杨晓蓉
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张丹丹
扬州市邗江区人民法院
调研是更高层次的审判。我们始终坚守“从审判中来,到审判中去”的理念,将实践中的困惑与难题转化为学术研究的动力源泉,力求了解实情、剖析法理、解决问题。我们选择了“单方借贷下夫妻共同债务司法认定”这一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期望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探寻破解难题的钥匙。
基于老问题的“新思考”。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不仅涉及法律规则的精准适用,更关乎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与债权人利益的平衡。在日常审判工作中,涉及夫妻共同债务的案件屡见不鲜,其中单方借贷认定规则一直存在争议。虽然相关司法解释回应了社会的需要,但对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指向的内容并不清晰。基于此,我们锁定这一选题,从审判实践出发,回归法理基础,探寻认定标准。
在研讨中迸发思想火花。扬州中院成立“扬法励行”案例研习社,以实务“真问题”激发理论“深思考”,本次论文的选题就是在案例研习活动中发现,经过对实践的系统梳理,审慎的理论论证,尝试总结出一套单方借贷下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规则,为解决司法实务难题提供有益参考。
用学术理论反哺司法实践。司法调研不是闭门造车的“文字游戏”,而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智慧循环。“解决问题优于建构理论”始终是应用法学研究的重要追求。我们从司法判决功能出发,借助经验法则,构建要素动态系统这一具有一定规律性及确定性的认定体系,并强调不同要素的组合效果与影响程度,为单方借贷下夫妻共同债务的司法认定提供参考方案。
司法调研是一场厚积薄发的旅程,是在日常审判工作和理论学习思考中不断沉淀的结果。我们将继续怀揣对法治精神的执着追求,往返于实践与理论之间,努力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当我们将法官席上的困惑转化为论文中的思辨,把学术研究的感悟反哺审判实践时,方能实现“办案”与“调研”的双向奔赴。
法官的学术淬炼
获奖论文
《民事调解“一揽子解决条款”的
实践偏差与矫正》
朱广洲
泰州市高港区人民法院
陈 茜
泰州市高港区人民法院
我们始终坚信:法律人的笔尖应当流淌着实践的理性与学术的审慎。秉持这份信念而执笔多年不辍,这篇获奖论文,是合作者二人“传帮带”的优秀成果,从萌芽到成稿,既是一场与理论文字的对话,更是一次对司法经验的审视。
选题——在惯常工作中捕捉异常。长期从事基层民事审判工作,“一次性解纷”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个调解案件中。然而,我们也发现,在调解工作中,存在因未做实做足“一揽子解决条款”实质化解矛盾纠纷而产生新的问题。为突破经验感知的局限,我们通过检索调解后引发新诉的裁判文书,“反向”获取“一揽子解决条款”实践样态,探寻问题原因,让研究结论扎根于司法实践的土壤。
调研——用多维方法穿透实践迷雾。初稿遭遇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跨越“现象描述”与“理论建构”的鸿沟。我们也曾质疑“这是不是一个真问题?”但通过“数据+行为”的复合论证,我们坚信:这就是看似平常而易于忽视的“真”的实践问题。一次次推翻与重来,最终对“一揽子解决条款”的多样化表现样态,通过不同标准的类型化分析,阐述各种情形下的法律效力和实践效果,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打磨——以工匠精神雕琢学术品格。彻底解纷是“一揽子解决条款”的初衷和目的,我们确立“二重合意机制”作为程序保障机制,充分保障当事人意思表示的“原意一致”,并以“事清责明”为标准予以优化完善,实现调解解纷的社会治理目标。历经九轮修改,每次重读都像在显微镜下检视自己的思维脉络,这种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既是对学术规范的敬畏,更是对实践理性的忠诚。
论文写作是一场
源于经验又超越经验的旅程
获奖论文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法律责任
和附随后果的限缩研究》
王惠清
盐城市大丰区人民法院
朱军彪
盐城市大丰区人民法院
信息时代给司法工作提出的全新问题为应用法学论文创作提供深厚沃土。本文的选题灵感来自于网络犯罪已从司法问题外溢为社会治理重点难点的客观现状,近年来相关研究层出不穷,要想有所创新,或视角更宏观、或思考更深入,即源于司法审判经验的选题确保论文不致无的放矢,而超越经验的思考则决定论文的价值与高度。
热门选题更需深厚积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可以说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我们在与大量被告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以帮信罪为代表的轻微犯罪存在的惩罚过剩问题,更多源于严峻的犯罪附随后果和额外承担的民事责任,而非刑罚过重。形成这一初步认识后,我们通过对裁判文书进行量化分析及更广范围的访谈来验证立论基础的正确性,并基于这一立论基础针对性思索符合司法规律的帮信罪法律责任和附随后果的限缩路径。
小切入点要有大立足点。论文忌泛泛而谈,也忌就案论案,学术论文写作,不是法官简单的经验记载,而是一种对法学理论或实践进行高度抽象的思维,是一场对法律现象进行再认识的复杂思维旅程。文章的切入点越小,行文越聚焦,逻辑思路也越通畅,但若无宏观的立足点,论文的普适性与指导性便无从体现,论文的生命力也便不够宽广。
论文写作是对审判经验的体系化表达与整体性超越,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审判与调研互补互促的写作思路,开展更有司法生命力的调研活动,在时代转型中留下法院人的足迹。
写作是一场饱含艰辛与愉悦的精神之旅
获奖论文
《防止“一案结多案生”的
裁判机理研究》
周琳苒
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
写作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需要认真酝酿选题和立意之后才能出发。群众到法院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走程序”的,审判工作既要查清案件事实,又要找准纠纷成因,做到“法结”“心结”同解,防止程序空转,防止“一案结多案生”。基于此,我选择了如何防止“一案结多案生”这一论题,选好了主题,这场精神之旅就可以启程了。
确定行程后的收拾行囊,就是全面搜集和充分利用好案例素材。我们身处的写作环境就像厨师在菜场,总能在取之不竭的食材中选择并成就你最擅长的那道菜。只有博舍约取,言之有物,论文才有灵魂。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到逻辑加经验,从而让论文“形神兼备”。
任何旅行都要安排好交通工具和行程路线,写司法调研文章必须选择好论述方法和写作模式。源于审判并回归审判,是我们的独特优势和“王道”写法。本文通过鲜活案例引出以民事法律关系为核心的传统案件构造及其司法模式,在对其进行检讨的基础上,用伦理、规范、价值、风险等四个要素构造出“案件内核”,得出了防止“一案结多案生”的裁判机理。
“行百里者半九十”,论文的反复“打磨”是旅程的“最后一公里”。除了文字上不断锤炼、层次上逻辑分明、格式上恪守规范之外,一篇好论文必须注重打磨引言和结语。引言是对全文的定调,要体现“引人入胜”。结语是对全文的概括,要体现“余音绕梁、意犹未尽”,有头有尾,才算好文章。
千淘万漉 始炼成金
获奖论文
《当事人诉辩主张“选择性回应”现象的
透视与规制》
鲍平晓
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张 坤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
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法院
我们三人来自不同法院、不同业务条线,机缘巧合之下组建论文撰写团队。回顾从选题、落笔、修改再到定稿的全过程,可用三句话来概括。
在审判实践中发现问题。敏锐的问题意识是论文写作的核心。在研讨一份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时,我们注意到,面对承租人多项损失赔偿诉求,裁判文书中以“结合情况酌情认定”来回应略显单薄,通过检索发现此类“选择性回应”现象并不少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这样的情况又该如何去规制?带着这一疑问,我们确定了论文选题。
在模仿借鉴中找到灵感。合理的框架结构是论文的关键支撑。写好学术论文,“模仿”与“创造”缺一不可。在正式动笔前,我们认真研读了多届一等奖论文,潜心学习其写作框架与逻辑思路。同时为了避免千篇一律,我们在现状部分运用“案例列举”,在问题部分采用“类型构造”,在路径部分使用“分步法”,通过这些“小心思”“微创新”,为论文增加闪光点、提升可读性。
在反复打磨中提升质量。精炼的语言表达是论文评价的重要方面。从开始写作到最后定稿,我们数次开展交流讨论,对论文每一段落和词句都进行了“精研细磨”。甚至在定稿前一天,还线上督促着“熬”到了凌晨两点。尽管最终成稿可能仍不完美,但我们都觉得没有留下遗憾。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撰写学术论文的过程,实则是一场深度对话沟通、不断跌倒爬起、持续修行历练的旅程,回望沿途经过的都是风景。
来源:天津二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