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得到燕云十六州后,把幽州升为陪都,称为“南京”,为五京之一。
北京到底是几朝古都?看完北京城3000多年变迁史,你就知道了。
北京城始于西周时期的蓟城(公元前11世纪),崛起于唐朝时期的幽州城。
公元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得到燕云十六州后,把幽州升为陪都,称为“南京”,为五京之一。
因位于燕山之南,故又称“燕京”。
辽南京城是在唐幽州城基础上扩建而来,分为外城和内城,共划分有26个坊,开有安东、迎春、 开阳、丹凤、显西、清晋、通天、拱辰八门。
金朝灭了辽朝和北宋之后,势力往南扩张到淮河流域。原本位置偏西南的燕京,变成了金朝疆域的中心。
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正式迁都燕京,称为“中都”。
金中都是在辽南京城基础上,仿北宋汴京城进行改扩建的,主要是往东南西三个方向扩展。
这么做有两个好处:一是把原来的皇城+外城双层格局,扩展到宫城+皇城+外城三层。
二是原本位置偏西南的皇城被调整到了全城中心,改建为宫城。
金中都呈长方形,周长为18690米,面积约20平方千米,开有施仁、宣曜、阳春,景风、丰宜、端礼,丽泽、颢华、彰义,会城、通玄、崇智、光泰十三门。
金中都的建立,让北京完成了由“城”到“都”的身份转变,开启了作为帝都的城市发展新纪元。
公元1214年,金宣宗(完颜珣)为了避蒙古大军锋芒,把都城迁到南京开封府。第二年,蒙古大军占领中都,将其改名为燕京。
公元1264年,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元世祖(忽必烈)把燕京升为中都,作为陪都。
但由于金中都已毁于战火,且存在城市水源缺乏等问题。三年后,元世祖决定放弃旧城,以其东北郊大宁宫琼华岛为中心兴建新城。
这里有积水潭和太液池,后期开凿通惠河连通大运河,既可以解决城市用水问题,又符合蒙古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传统习惯。
既然元世祖已经动了迁都中原的想法,新城实际上就是按都城标准来建设,并且是基本按照《周礼·考工记》进行设计。
新城由外城、皇城、宫城三大部分组成,轮廓呈长方形,周长28.6公里,面积约50平方公里。开有光熙、崇仁、齐化,文明、丽正、顺承,平则、和义、肃清,健德、安贞十一门。
道路规划整齐、经纬分明,每座城门都对着一条干道。在城东齐化门旁边建造太庙,在城西平则门旁边建造社稷,这就是“左祖右社”。
皇城、宫城位置靠南,中央政府机构大多安排在城南,商业和居住则被安排在了城北,这就是“前朝后市”。
公元1272年,元世祖改中都为大都,并正式把都城迁到这里。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随即派兵攻占元大都,把大都改为北平。
由于北平城北残破、人烟稀少,不利于防御。于是把北部城墙南移五里,同时废除光熙门和肃清门,把城门减少到九个,缩小城市规模。
新城墙的两座城门被命名为德胜门和安定门,分别寓意“旗开得胜”和“长治久安”。
公元1370年,明太祖封第四子朱棣于北平,为燕王。
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把北平改为北京。
三年后,明成祖出于军事上的考虑以及巩固政权的需要,开始着手对北京进行大规模的营建和改造。
一个是把皇城往南扩展到南部城墙附近,在宫城南部新建太庙和社稷,形成“左祖右社”的格局。
另一个是把南部城墙南移两里,在皇城南部新建五府和六部,形成“前朝后市”的格局。
公元1421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南京降为陪都。
明朝嘉靖年间,边防屯政逐渐废弛,守卫力量严重削弱,北方游牧政权屡屡犯边,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甚至打到北京城下。
为了拱卫北京城以及保护城外居民安全,嘉靖帝决定在北京城外再建一圈城墙。
外城加起来有70余里,包括元大都22里旧土城,届时北京城将呈现“回”字形轮廓。
但刚修完南面的城墙,朝廷的财政就难以为继,无奈之下只能缩减规模,即往北修到内城宣武、正阳、崇文三门一线后折向内城,全长约28里
开有广渠、左安、永定、右安、广安五个正门以及东、西两个便门。北京城“凸”字形轮廓就此形成。
清朝建立后同样定都北京,并且基本沿用明朝旧制,北京城最终形成了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层格局。
至此,北京前后做了金(中都)、元(大都)、明(京师)、清(京师)、民国(北京)五个政权的都城,是一个货真价实的五朝古都。
如今的北京已发展为经济总量接近五万亿、常住人口超两千万人的国际大都市,明清北京城墙也演变为北京六环中的二环。
来源:全景历史地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