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西方总热衷于,攻击中国“产能过剩”?我们又该如何破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0 17:58 1

摘要:当西方发现再也无法阻止中国制造的崛起时,便开始祭出“舆论武器”。从新疆棉花到光伏新能源,从5G到电动车,几乎每一次中国技术领先,西方就会换一个理由来扣帽子。

当西方发现再也无法阻止中国制造的崛起时,便开始祭出“舆论武器”。从新疆棉花到光伏新能源,从5G到电动车,几乎每一次中国技术领先,西方就会换一个理由来扣帽子。

所谓“产能过剩”,其实只是他们压不住、追不上的借口。真正值得讨论的是,为什么他们只能靠抹黑,而中国却能不断把技术变成现实?

2023年的统计显示,全球八成光伏组件产自中国,这意味着世界上每安装十块太阳能板,就有八块是“中国制造”。中国光伏的规模效应直接拉低了新能源使用的门槛,让非洲、中东、拉美一些原本用不起清洁电力的地区都能点亮街灯。这本该是造福人类的事情,美国却扣上“产能过剩”的帽子,加征关税,理由不是环保也不是技术,而是担心自己的落后产能被淘汰。

技术冲击远不止光伏,2021年中国中车的时速600公里磁悬浮成功下线,打破了西门子保持二十年的纪录。

高速轨道交通被视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这一突破让欧洲长期自诩的领先地位瞬间被打碎。核电领域同样如此,中国“华龙一号”177燃料组件设计比西方主流机型多出六十个,发电效率提高15%。在能源安全和高效利用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这种差距让西方更加坐立不安。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报告,到2024年,中国在5G领域的全球专利占比已经超过40%。这不仅仅是数字,而是意味着未来三年,美国在数字通信领域的专利费将缩水120亿美元。专利收益向来是美国科技巨头的“奶牛”,如今却被中国截流,这才是真正的痛点。

正是这些实打实的突破,让“产能过剩”成为西方政客的新口号。他们嘴上说的是市场公平,心里想的却是如何拖住中国前进的脚步。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的轻工业产品大规模出口欧美,廉价又耐用,几乎撑起了他们的黄金十年。那时候,舆论上对中国还算宽容。但千禧年之后,情况变了。当中国不再满足于做低端代工,开始往高端制造和核心科技迈进时,西方媒体立刻换了剧本,把“中国制造”贴上“质量差”“安全隐患”的标签。

2007年,美国几家主流报纸同时报道“中国玩具含铅”,还配上大幅照片,引导公众相信这是体制问题,而不是个别工厂的疏漏。

时间来到2020年之后,舆论套路又升级。5G刚要走出实验室,就有人散布“中国技术带病毒”的荒唐说法,甚至出现“信号塔传播新冠”的阴谋论。

2025年2月,美国媒体被爆出,部分所谓“中国威胁论”文章背后有资金操控,记者收钱写稿,再通过智库渠道扩大传播,把一套谎言包装成学术研究。这样一来,普通人看到的不再是孤立的新闻,而是一整套看似“专业”的论证。

政客的表演也紧密配合。2024年7月1日,美国前国务卿布林肯在布鲁金斯学会对话中,50分钟里提到中国二十多次,把所有问题都能扯到“中国威胁”。与此同时,美国防务承包商的游说开支激增40%,其中七成议案和中国直接相关。钱花到位,舆论氛围自然到位。

真正的问题不是中国有没有问题,而是他们需要制造问题。对内,这能换取选票;对外,这能掩盖落后的事实。所谓的“中国威胁”,在抹黑剧场里已经成了最佳票房保证。

2022年,美国政府给农场主撒下160亿美元补贴,直接把大豆、小麦推向全球市场。当时美豆出口量占全球贸易的37%,价格被硬生生压到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跳水。白宫发言人面对媒体时却振振有词,说这叫“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同样是补贴,换个口径就能摇身一变成了“责任担当”。

新能源产业更是双标的重灾区,2023年美国国会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其中单是新能源部分的投资补贴就高达3690亿美元,涵盖电动车、太阳能、电池全链条。

欧洲也没闲着,法国直接给本土电动车买家发放7000欧元补贴,德国对太阳能企业减税30%。这些政策被媒体称为“绿色转型的动力”,被政客包装成“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可当中国政府在新能源企业上给予扶持时,立刻被扣上“扰乱全球市场”的帽子。

更典型的例子发生在汽车产业。

日本在30多个国家建了56家海外工厂,舆论评价是“全球化布局”。中国车企走出去,却被形容成“倾销”。逻辑完全不在于政策内容,而在于谁在掌握话语权。对他们来说,补贴是正义的旗帜,对我们来说,补贴就是市场威胁。

面对西方不断的指责与关税壁垒,中国制造选择了最直接的一条路:把工厂建到他们的家门口。宁德时代在2022年宣布斥资73亿欧元,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兴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工厂,项目建成后可为欧洲数百万辆电动车供能,还能带动本地就业一万人以上。

比亚迪则在2023年落子泰国,打造东盟地区首个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基地,从电池到整车一条龙,吸引了大量零部件企业跟进,形成完整生态。

这种走出去的策略,不是单纯的产能转移,而是把全球需求纳入中国制造的体系。到2023年底,中国新能源企业在海外已经建设了34个超级工厂,遍布东南亚、欧洲、北非和拉美,累计带动当地就业超过15万人。

对这些国家来说,中国资本和技术不仅提供了就业,还提升了产业升级的机会。

西方媒体习惯把中国企业的扩张解读为威胁,但在合作国的民众眼中,中国工厂代表的是实实在在的岗位,代表着电灯常亮、铁路通车和收入提升。走出去的意义,不只是避开关税,而是把中国制造和全球发展深度绑定。

当西方还在讨论“产能过剩”,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在中国制造的工厂里看到了未来。

西方政客常常把“人类命运共同体”当成宣传语,可现实里,中国已经把这几个字落到具体的工程和生活里。600年前,郑和宝船驶过印度洋,把瓷器和丝绸带到海外;600年后,中国工程师带着高铁、光伏、风电走进非洲、中东和东南亚,把科技变成点亮街灯的电力、拉动发展的铁路和填饱肚子的粮食。

中国杂交水稻已经帮助四十多个国家改善粮食结构,数以百万的农户第一次收成超过温饱线。

在能源领域,超过一百二十个国家通过合作项目使用上中国光伏和风电设备,这些设备不只是降低了成本,还让当地人学会了如何自己维护和迭代。

西方口口声声说“产能过剩”,但在这些国家眼里,所谓“过剩”就是他们第一次有了高铁、有了5G、有了稳定的电力。真正的过剩不是产能,而是偏见。技术的意义不该被垄断,而是要被分享。

当越来越多的国家因为中国制造走出贫困线,那些唱衰中国的论调就会变得苍白。命运共同体不是口号,而是路灯下孩子能写作业、田地里粮食能丰收、家庭里生活能改善的真实变化。

来源:泌尿外科李冠儒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