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7日至19日,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联合主办的“人工智能与地震行业赋能协作交流活动”在南宁盛大举行。本次活动以“震智未来 御灾为民”为主题,汇聚中国地震局直属院所、清华大学等高校及行业专家70余人,通过专题报告、案例分
2025年9月17日至19日,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联合主办的“人工智能与地震行业赋能协作交流活动”在南宁盛大举行。本次活动以“震智未来 御灾为民”为主题,汇聚中国地震局直属院所、清华大学等高校及行业专家70余人,通过专题报告、案例分享、互动研讨等形式,深度探索人工智能在防震减灾领域的创新应用,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事业正式迈入智能化转型新阶段。
活动现场亮点纷呈,“谛听”地震波大模型成为焦点。作为全球首个亿级参数量地震垂直领域大模型,“谛听”依托中国地震观测网海量数据,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实现地震信号识别准确率提升40%、响应速度缩短至秒级。其配套的谛听液冷一体机与智慧盒子生态设备首次亮相国际展会,在西藏定日6.8级地震应急中,已成功自动识别震前事件452个、余震429个,并拓展应用于矿震监测、页岩气开采等场景。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专家现场演示,通过单台定位生成AI地震序列目录,展现了“模型+硬件+场景”的完整解决方案。
技术赋能贯穿全流程。在监测预警环节,AI算法实现震级≥5.0时的自动预警推送,3D模拟沙盘动态演示地震波传播,VR设备支持沉浸式应急演练;在工程防御方面,清华大学团队展示的智能隔震装置通过AI优化参数,使建筑抗震性能提升30%;特种机器人应用环节,探地雷达隧道监测机器人完成实景演示,其搭载的AI视觉系统可精准识别0.1毫米级裂缝。与会专家围绕“大模型落地路径”“AI4Sci科学发现”等议题展开激烈讨论,形成多项共识方案。
本次活动构建了“产学研用”协同新机制。广西地震局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签署科技合作框架协议,重点推进涠洲岛野外站建设、东盟服务场景孵化等项目。防灾科技学院展示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引发关注,通过与华为共建物联网实验室、与商汤科技共建智能诊断中心,已培养出获国家级竞赛奖项百余次的专业人才。活动同期设置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展区,推动“南A中心”与越南、老挝签署20余项合作协议,探索东盟国家可复制的防灾科技标杆场景。
作为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重要专题活动,本次交流不仅夯实了区域防灾技术底座,更搭建起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桥梁。随着“谛听”大模型十亿参数版本的迭代完成,以及南宁市“人工智能+制造”行动的深化推进,我国正以科技赋能筑牢安全屏障,为全球防震减灾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源:时空元宇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