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修中诚(E. R. Hughes,1883 -1956),伦敦会传教士, 英国汉学家。修中诚的汉学研究,前期主要是中国哲学和宗教研究,后期转为文学研究,尤其是赋的研究。
《大汉双城记——汉朝生活和思想的剪影》
〔英〕修中诚 著
阮诗芸 译
大象出版社,2025年7月
作译者简介
修中诚(E. R. Hughes,1883 -1956),伦敦会传教士, 英国汉学家。修中诚的汉学研究,前期主要是中国哲学和宗教研究,后期转为文学研究,尤其是赋的研究。
阮诗芸,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学士。主要从事典籍英译、叙事学、翻译字词史研究,代表性论文《为翻译正名:从钱锺书训“译”说起》、《赋之音乐性英译研究——以康达维〈洞箫赋〉为例》、《赋的双重叙事进程英译研究》等,出版译著《现在我们怎样做父亲》。
内容简介
《大汉双城记——汉朝生活和思想的剪影》是对英国汉学家修中诚的英文著作Two Chinese Poets: Vignettes of Han Life and Thought(直译为《两位中国诗人:汉朝生活和思想的剪影》)进行翻译的一部著作。英国汉学家修中诚以断代文学《两都赋》和《二京赋》为研究对象,将代表西汉的西都(西京,即长安)和代表东汉的东都(东京,即洛阳)进行对比,进而对两汉体制的差异(包括世界帝国意识、人道主义伦理、孝道、教育机构等)以及班固、张衡两位作者的先进性、局限性、思想异同等进行评析解读,勾勒出了汉朝的时代风范和思想剪影,凸显出中西比较的思维方法和问题意识。本书对于研究社会学和意识形态的人类学家及具有世界意识的史学家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而且其中穿插都城的壮丽宏大、宫殿之奇伟华美、后宫之奢侈淫靡、商贾、游侠、角抵百戏、嫔妃邀宠等比较学视角下的叙述,对于一般读者也十分具有吸引力。
目录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年表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人物传记
第三章 班固《西都赋》
序
(一)赋中人物介绍
(二)地势与地理
(三)都城及其周边
(四)皇家领土
(五)皇帝个人居所
(六)后宫
(七)行政办公处、档案馆及其他建筑
(八)建章宫及其附属建筑
(九)皇家狩猎
(十)狩猎之后
(十一)西都宾总结陈词
附录一 Pan Ku's “Fu on the Western Capital”
第四章 张衡《西京赋》
(一)赋中人物介绍
(二)长安地势与地理
(三)宫殿建筑
(四)后宫
(五)权力欲望的爆发
(七)建章宫区域(续)
(八)都城、城郊及其居民
(九)狩猎禁苑
(十)皇家狩猎
(十一)狩猎之后
(十二)皇帝的淫逸
(十三)总结陈词
(十四)凭虚公子的谦辞
附录二 Chang Heng's “Fu on The Western Capital”
第五章 班固《东都赋》
(一)东都主人反驳西都宾观点
(二)王莽篡位与国家重兴
(三)明帝的功绩
(四)皇家狩猎地与季节性田猎
(五)万方朝拜洛阳
(六)节俭务本的乐境,庠序盈门
(七)东都主人总结陈词
(八)西都宾甘拜下风
(九)五首颂诗
附录三 Pan Ku's “Fu on The Eastern Capital”
第六章 张衡《东京赋》
(一)安处先生的反应
(二)朝代革命(公元前3世纪)的真实教训
(三)凭虚公子的粗陋无知
(四)洛阳作为真龙天子之都的正当性
(五)对新宫殿与园囿的描述和评价
(六)海内外的归服
(七)祭天
(八)其他仪典与道德象征
(九)东汉的田猎
(十)驱除群厉
(十一)巡游
(十二)朝廷上的议论
(十三)关于帝王及其生活的一些反思
(十四)社会经济情况
(十五)凭虚公子被迫面对事实
(十六)安处先生总结陈词
(十七)凭虚公子的忏悔
附录四 Chang Heng's “Fu on The Eastern Capital”
第七章 对班固《西都赋》的解读班固《西都赋序》
(一)赋中人物介绍
(二)地势与地理
(三)都城及其周边
(四)皇家领土
(五)皇帝个人居所
(六)后宫
(七)行政办公处、档案馆及其他建筑
(八)建章宫及其附属建筑
(九)皇家狩猎
(十)狩猎之后
(十一)西都宾总结陈词
第八章 对张衡《西京赋》的解读
(七)建章宫区域(续)
(八)都城、城郊及其居民
(九)狩猎禁苑
(十)皇家狩猎
(十一)狩猎之后
(十二)皇帝的淫逸
(十三)总结陈词
(十四)凭虚公子的谦辞
第九章 对班固《东都赋》的解读
(一)东都主人反驳西都宾观点
(二)王莽篡位与国家重兴
(三)明帝的功绩
(四)皇家狩猎地与季节性田猎
(五)万方朝拜洛阳
(六)节俭务本的乐境,庠序盈门
(七)东都主人总结陈词
(八)西都宾甘拜下风
(九)五首颂诗
第十章 对张衡《东京赋》的解读
(一)安处先生的反应
(二)朝代革命(公元前3世纪)的真实教训
(三)凭虚公子的粗陋无知
(四)洛阳作为真龙天子之都的正当性
(五)对新宫殿与园囿的描述和评价
(六)海内外的归服
(七)祭天
(八)其他仪典与道德象征
(九)东汉的田猎
(十)驱除群厉
(十一)巡游
(十二)朝廷上的议论
(十三)关于帝王及其生活的一些反思
(十四)社会经济情况
(十五)凭虚公子被迫面对事实
(十六)安处先生总结陈词
(十七)凭虚公子的忏悔
第十一章 综合评述
(一)班固与张衡作为见证者的价值
(二)政治体制架构:专制政体?神权政体?
(三)帝国的情况及其对时人思想的影响
(四)关于东汉时期具有自我意识的反思的程度
(五)关于人道主义伦理及其起源
(六)孝道的特征
(七)教育机构的扩张
(八)圣王
(九)关于汉代“儒学”与经典
(十)对系统性研究的建议
译后记
译后记
赋作为中华文学的瑰宝,在汉代一度成为文坛正宗,其后多个朝代更将赋的写作纳入科举考试之中。相较于中国的哲学经典和诗词小说等古典文学体裁,赋在英语世界所获得的关注相对有限。然而就时间而言,目前可考最早的英译赋体作品出现在1873年,即传教士汉学家湛约翰(John Chalmers)于《中国评论》(The China Review)上发表的潘岳《射雉赋》翻译得十分有趣, 挖掘出了此前中国学者几乎没有论及的作者意图。 湛约翰隶属于英国伦敦会,而本书《大汉双城记——汉朝生活与思想的剪影》的作者、两篇汉代京都赋的研究者修中诚同样也是英国伦敦会的传教士。修中诚早年就读于牛津大学,1911年来华,1933年返回牛津,1948年至1952年间赴美任教。他与访欧的中国学者及北平学术界往来密切。修中诚教授穷其一生致力于追溯中国古代与中古思想及表达模式的发展,为相关领域的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在《大汉双城记》中,修中诚根据研究需要节译了《两都赋》与《二京赋》,并在翻译中运用方括号以保持原文句式结构,笔者在回译成中文时亦保留了这一体例。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在学界素有“赋者古诗之流”“不歌而诵”等说法。尽管汉赋被后世奉为赋体正宗,但其喜用堆砌辞藻、僻字迭出,极尽铺排之能事,致使其文义艰深、难以索解。加之常援引“五经”等典籍,使其在跨文化传播中面临较大局限,尤其体现在基于文化差异的语言转换与文本解读层面。有鉴于此,责编与笔者商定,为更好地呈现比较视野下的语言转换与阐释过程,在本书第三至第六章的节译部分附上相应文言原文与英译内容,具体排版请参见双栏对照正文及后续附录。此外,作者在解读和评述《两都赋》《二京赋》时多处引用中国古典文献,考虑到语言转换与文白差异等因素,责编建议将所引文句以译者注的形式置于脚注,以便读者理解。
修中诚在书中重点探讨了班固与张衡的思想异同、两汉体制差别(如世界帝国意识、迷信思想、人道伦理、孝道观念及教育机构等方面)。他尤为关注社会矛盾、底层民众生活与理性思维等议题,折射出当时英国社会的时代背景。修中诚亦从文学角度对赋体展开研究,如主张“赋为诗而非散文”。他在多处就《两都赋》《二京赋》的体式风格展开具体分析,论及段落划分等技法。其研究方法具有明显的中西比较视野,常援引西方典故与轶事以解读中国历史事件与人物。他还澄清了汉学界某些对中国固有的偏见与误解,并对中国文化与民族怀有深厚的情感。
当然,修中诚对《两都赋》《二京赋》的译介与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所选译内容有限,研究问题宏大却稍显散漫,间或出现史实错误与引文前后不一致等疏漏。对此,笔者与责编以脚注形式进行了勘误与补充。然瑕不掩瑜,他对两篇汉赋的译介仍为赋体文学的英译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深入挖掘赋文学的史料价值、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修中诚作为汉学家所秉持的中西平等对话之态度,亦对当今文明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最后,笔者藉此感谢张西平老师对后学者翻译此书的认可和帮助。感谢夏宇阳兄在笔者翻译过程中帮忙耐心解答了许多困惑, 还曾为本书译名提供宝贵意见(《赋话两京》)。感谢大象出版社,尤其感谢责编李爽老师细致严谨的工作。笔者深感荣幸能担任此书的译者,将修中诚生前最后一部著作呈现给中文读者。
特别鸣谢
敦和基金会
来源:章黄国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