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八十七)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结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0 16:49 1

摘要:中世纪公国时期(7世纪-15世纪):7世纪斯拉夫人迁入定居;12世纪形成波斯尼亚公国,14世纪达到鼎盛,成为独立国家,宗教上受波斯尼亚教会影响。

2. 中世纪公国时期(7世纪-15世纪):7世纪斯拉夫人迁入定居;12世纪形成波斯尼亚公国,14世纪达到鼎盛,成为独立国家,宗教上受波斯尼亚教会影响。

3. 奥斯曼帝国统治(1463年-1878年):被奥斯曼帝国征服,统治长达四个多世纪,期间伊斯兰教传入,形成了穆斯林、塞尔维亚东正教徒、克罗地亚天主教徒共存的民族宗教格局。

4. 奥匈帝国统治(1878年-1918年):柏林会议后由奥匈帝国托管,1908年被正式吞并;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遇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5. 南斯拉夫时期(1918年-1991年):一战后并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二战中被轴心国占领,战后成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加盟共和国之一。

6. 独立与内战(1991年-1995年):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1992年波黑举行全民公投宣布独立,引发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穆斯林族之间的内战;1995年《代顿和平协议》签署,内战结束,确立了波黑的联邦制国家结构。

7. 战后至今(1995年-):依据《代顿协议》成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由波黑联邦(穆斯林族、克罗地亚族主导)和塞族共和国两个实体组成,国际社会长期参与其战后重建与稳定进程。

1995年4月3日,中国政府代表、中国驻克罗地亚特命全权大使谢锡勤同波黑政府代表、波黑驻克罗地亚特命全权大使卡西姆·特尔恩卡在萨格勒布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建交联合公报》,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

萨拉热窝历史沿革

1. 早期建立与奥斯曼时期(15世纪-19世纪):1461年,奥斯曼帝国将领伊萨·贝伊·伊斯坎德尔建立萨拉热窝,作为波斯尼亚省的行政中心。随后几个世纪,城市在奥斯曼统治下发展,成为巴尔干地区的商贸、文化和宗教中心,修建了清真寺、集市(巴什察尔希亚)等标志性建筑,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在此共存,形成多元文化雏形。

2. 奥匈帝国时期与一战导火索(1878年-1918年):1878年柏林会议后,萨拉热窝随波黑归入奥匈帝国管辖。1908年奥匈帝国正式吞并波黑,城市加速现代化,修建了欧式建筑与基础设施。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此遇刺,引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导火索。

3. 南斯拉夫时期(1918年-1991年):一战后,萨拉热窝成为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分,二战中被轴心国占领,战后成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加盟共和国的首都。这一时期城市持续发展,工业、教育和文化事业稳步推进,多元民族文化氛围得以延续。

4. 波黑内战与围困(1992年-1995年):1992年波黑宣布独立后,萨拉热窝爆发内战,遭遇长达43个月的围困(1992年4月-1995年2月),是现代战争史上最长的城市围困之一。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损毁,大量平民伤亡,多元社群格局受到冲击。

5. 战后重建与现状(1995年至今):1995年《代顿和平协议》签署后,萨拉热窝启动大规模重建,逐渐恢复首都功能。如今,它仍是波黑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留存的不同宗教建筑(如拉丁桥、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圣母诞生大教堂等)见证了其多元历史,同时也成为战争记忆与和平重建的象征。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的总面积、人口结构及行政区划结构如下:

一、总面积

波黑国土面积约为51,20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51,19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约21.2公里 。该国位于巴尔干半岛中西部,多山地形占主导,迪纳拉山脉贯穿全境,南部仅有极短的亚得里亚海出海口,地理条件对经济发展形成一定制约。

二、人口结构

1. 总人口与变化趋势

根据2023年世界银行数据,波黑常住人口约为318.51万,较2018年的338.7万持续下降,主要因人口外流和低生育率。然而,部分来源(如外交部和百科)引用的353万数据可能包含海外侨民或未扣除移民因素 。

2. 民族构成

- 波什尼亚克族(穆斯林):约占总人口的50.1%,是最大民族,主要分布在波黑联邦中部和东部 。

- 塞尔维亚族:占30.8%,集中于塞族共和国,以巴尼亚卢卡为核心城市 。

- 克罗地亚族:占15.4%,主要分布在波黑联邦西南部(如黑塞哥维那地区) 。

- 其他民族(如罗姆人、南斯拉夫人):占比不足4% 。

3. 宗教与语言

- 宗教:波什尼亚克族信奉伊斯兰教,塞尔维亚族信奉东正教,克罗地亚族信奉天主教,形成“一市三教”的独特文化景观(如萨拉热窝的拉丁桥周边) 。

- 语言:官方语言为波斯尼亚语、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三者差异较小,可互通 。

三、行政区划结构

波黑实行高度分权的联邦制,由两个政治实体和一个特区组成,行政架构复杂且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 。

1. 波黑联邦(穆克联邦)

- 地位:占国土面积51%,人口约222万(63%),以波什尼亚克族和克罗地亚族为主 。

- 行政区划:下设10个州,包括乌纳—萨纳州、萨拉热窝州、黑塞哥维那—内雷特瓦州等。其中,波萨维纳州、西黑塞哥维那州为克罗地亚族聚居区,中波斯尼亚州和黑塞哥维那—涅雷特瓦州为穆克混居区。

- 首府:萨拉热窝 。

2. 塞族共和国

- 地位:占国土面积49%,人口约123万(35%),以塞尔维亚族为主 。

- 行政区划:下设10个市(如巴尼亚卢卡、东萨拉热窝)和54个区,市级行政单位拥有较高自治权 。

- 首府:巴尼亚卢卡 。

3. 布尔奇科特区

- 地位:直属国家,面积约493平方公里,人口8万(2%),由波黑联邦和塞族共和国共管 。

- 特殊性:1999年根据《代顿协议》设立,是波黑唯一的多族混居实体,经济以贸易和交通枢纽功能为主 。

4. 中央与地方关系

- 中央权力有限:联邦政府仅负责外交、国防、海关等事务,实体政府掌控教育、医疗、警察等核心领域 。

- 宪法规定:总统由三族各出一名代表组成主席团,轮流执政8个月,立法需经三族议会协商通过,决策效率较低 。

四、历史与现状影响

波黑的行政区划和人口结构深刻反映了其复杂的历史:

- 奥斯曼与奥匈统治:1463-1878年的奥斯曼帝国统治促进了伊斯兰教传播,而1878年后的奥匈帝国现代化政策加剧了民族分化 。

- 波黑战争(1992-1995):内战导致约10万人死亡,200万人流离失所,《代顿协议》虽结束冲突,但也固化了当前的实体分治格局 。

- 欧盟一体化:尽管波黑是欧盟候选国,但因政治僵局和民族矛盾,加入进程缓慢 。

总结

波黑的面积、人口和行政区划结构是其历史、民族和地缘政治交织的产物。这种“一个国家,两个实体,三个民族”的独特架构在保障族群权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治理效率低下和地区发展失衡等问题。未来,如何平衡分权与统一、促进经济复苏,仍是波黑面临的核心挑战。

来源:品味乐与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