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9日上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官方公众号通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翟某某敲诈勒索案”一审公开宣判。
翟欣欣案判了!
9月19日上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官方公众号通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翟某某敲诈勒索案”一审公开宣判。
翟某某因敲诈勒索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同时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魏某某等人经济损失共计人民币7万余元。
经法院审理查明,翟某某在与苏某某确立恋爱关系后不久即登记结婚,婚姻存续仅42天,二人无夫妻共同财产。
翟某某以举报苏某某及其经营的公司相要挟,向苏某某索要巨额财物。
翟某某获得部分财物后,仍多次威胁苏某某,索要钱款,2017年9月7日,苏某某坠楼身亡。
翟某某已退赔全部违法所得。法院认为翟某某不存在离婚时申请补偿、损害赔偿的民事请求权基础,为索取财物实施了敲诈勒索行为。
法院综合考虑翟某某犯罪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依法予以量刑。
这让人想起之前在互联网红极一时的情感主播“曲曲大女人”,因宣扬不良婚恋价值观博取热度,并借此贩卖课程被多平台封禁。
这两起事件,一为司法裁判,一为平台治理,看似不相及,却共同指向一个深刻的社会命题: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婚恋领域的价值观共识正在面临挑战。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也是社会的护栏。翟某某案的判决,清晰传递出一个信号:在亲密关系中,一旦一方对另一方实施胁迫、勒索,法律绝不会姑息。
法院指出,翟某某不存在离婚时申请补偿、损害赔偿的民事请求权基础,为索取财物实施了敲诈勒索行为。
这说明,婚姻不是索取财物的工具,感情更不能成为要挟的筹码。司法通过对个案的审理,重申了婚恋关系中最基本的规则,平等、自愿、诚实,不容任何人以“感情”之名行侵犯之实。
而诸如“曲曲大女人”所传播的“情感谋略”“关系上位术”等内容,则往往试图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异化为一场博弈和算计,鼓吹通过手段和控制获取利益。
这类论调不仅扭曲了人们对情感的认知,也助长了部分人的投机心理。
他们与翟某某案中所体现出的问题本质上一脉相承,都将情感关系视为获取利益的通道,而非基于真诚与尊重的联结。
当前社会婚恋观念呈现出某种程度的混乱与焦虑,传统婚恋模式受到冲击,个体意识觉醒。
部分人将物质条件、社会地位置于情感本身之上,甚至将婚姻视为改变命运的工具。
这种功利化倾向,恰恰是翟某某案中悲剧的诱因之一,也是不良婚恋价值观内容得以滋生的土壤。
它反映出部分人在婚恋问题上的“空心化”,缺乏对情感本质的理解,缺乏建立长期关系的耐心与能力,转而追求短期的利益与控制感。
但人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术”的教导,而是“道”的回归。
健康的社会情感文化,应当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彼此尊重、责任与共。
婚恋关系尤其如此,它本应是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自愿结合,是基于情感与信任的共建。
法律可以制裁极端违法行为,平台可以治理不良内容,但更深层的重建,离不开社会共识的培育和价值引导的加强。
这意味着,社会需要更多倡导真诚沟通、情感教育的声音,需要鼓励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不盲目功利,不丧失自我,不逃避责任,也不滥用情感。
既要学会保护自己,明确边界,也要相信真诚的情感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社会应当为人们创造更多基于共同兴趣、价值观相投的交往空间,减少纯粹物质化、标签化的婚恋评估。
一个现代社会的成熟程度,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质量上。
法律坚定制裁违法行为,平台主动清理不良内容,这些都是必要的“外力”。
但最终,人们更需“内力”的觉醒,每一个人在情感关系中,能否坚持真诚、尊重与责任,能否拒绝将人物化、将关系工具化,能否在浮躁的环境中守住内心的从容与温暖。
翟某某一案的判决,是对违法者的惩处,也是对世人的警示。而“曲曲大女人”的退场,则是一种内容导向的纠偏。
人们乐见这样的司法判决和平台治理,但更期待由此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反思。
在婚恋共识面临挑战的今天,愿更多人选择以真心换取真心,以尊重赢得尊重。
因为无论是法律还是平台规则,其最终目的,都是守护社会中那份最值得珍视的情感价值,真诚、信任与长久。
在有些功利的社会,也许人们该叩问的不是:大家要如何更冷漠地回应、打击他人的冷漠?
而是,究竟怎样确保自己的真情不被污染?
如何让自己成为社会里温暖、有序、真诚运行并产生影响的分子?
这不仅仅是对功利主义泛滥的抵抗,更是一个人,如何回归本性,不迷失自我的道路。
来源:易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