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2年前(永昌源:本文创作于1991年),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姚新一同志,在抗日的烽火中英勇牺牲,年仅32岁,他短暂的一生,壮怀激烈、耿耿丹心,为中国人民抗日救国事业做出了贡献。
52年前(永昌源:本文创作于1991年),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姚新一同志,在抗日的烽火中英勇牺牲,年仅32岁,他短暂的一生,壮怀激烈、耿耿丹心,为中国人民抗日救国事业做出了贡献。
(一)
姚新一,满族(永昌源:佛满洲镶蓝旗一牛录,他塔拉氏),原名唐吉昆,曾用名唐九英,字瑶圃。1936年底,化名姚新一,姚谐音瑶,新一蕴含对新中国的向往。
唐瑶圃,1907年农历7月初7,生于吉林省水吉县(永昌源:今丰满区大蓝旗屯)的一个贫农家庭,其父唐富明,其母奚氏,生一男一女,全家务农为生。唐瑶圃从小聪明,深得父母的钟爱。
唐瑶圃家背山面水,幼年长于游泳,一次他从木排上掉进水中,小伙伴急着回去喊人抢救,不料,不一会,他却悠然自得地重浮水面。
1915年,父母节衣缩食把8岁的唐瑶圃送入私塾读书。他边读书,边帮家干活,学习成绩很好,博得塾师的喜欢。勤奋攻读,终有收获,1921年,14岁的唐瑶圃以优异成绩考入省城的吉林一中。
唐瑶圃入中学前后,正是中国历史转变时期,随着“五·四”运动兴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潮波及东北各地,吉林省城的一中成为接受传播新思想、文化的园地。唐瑶圃多年中耳闻目睹了社会的不平,人民的痛苦,军阀的争权,列强的残暴,在这里又经受新思想、文化的熏陶,他以方刚的血气和爱国热忱投入了省城青年的革命运动中。
唐瑶圃深知父母供读之不易,所以,他进中学读书更加刻苦勤奋。曾当过他老师的唐赓老先生回忆说:“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平时很稳重,态度和蔼,对人亲热,同老师、同学的关系十分融洽。”
1925年8月,唐瑶圃从中学毕业,适逢省立第一师范招收初中教员专修班学员,他应试入选,专修文科。不料,父亲突然病故,经济难以为继,幸亏亲属帮助,他才免于辍学。1926年暑假,由母亲做主,唐瑶圃与关玉华结婚。1927年农历5月初4,他的长子降生。同年7月,唐瑶圃从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先后在伊通、德惠等地中学任教。
当教员薪水虽低微,却也可免去几口之家的断炊之虞,然而,唐瑶圃的志向并非如此,他关心的是祖国的命运,人民的疾苦。他经常对家人说:“我们要为国家,不要只为小家,没有国家哪有小家呀!”为求学深造,他征得母亲和妻子的同意,于1928年考取了设在省城的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29年这所学校改为省立大学,一年的大学生活,唐瑶圃虽然学业有长进,但许多社会问题却使他困惑、烦恼,他毅然中途退学,告别了亲人,千里迢迢到北平求学。
1929年7月,唐瑶圃到北平,住吉林同乡会馆(现西单剧场),后经同乡推荐到北平弘达学院学习。在这里,他认识了共产党员魏拯民,二人一见如故,共论国事,渐成知交。在魏拯民的引导、影响下,唐瑶圃开始从事反帝救国的宣传工作。他们为工作方便租了间民房,在这里写标语,印传单,把这些宣传品藏在屋内青砖地下。他们常常是两三个同学上街以问路、吵架为由把警察引开,再把传单向人群撒去。有时在人多的闹市,竟把标语贴在警察的后背上。
当时的北平,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唐瑶圃难以坐在书斋里读书。他们走出校门,迈入社会,积极参加轰动北平的三轮车工人罢工,邮务工人罢工,门头沟工人、通州农民反对剥削、反对压迫的斗争。
蒋介石叛变革命以后,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古都北平,北平地下竞受李立三“左”倾盲动主义的干扰,大批党员被捕、被杀。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身受缺吃少穿的困窘,唐瑶圃反帝爱国之心丝毫不动摇,在斗争的实践中,唐瑶圃从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实现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1929年下半年,22岁的唐瑞圃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把半生的精力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二)
经中共满洲省委同意,为了更好地开展党的地下斗争,1930年夏秋之交,唐瑶圃重返故乡吉林,后经同乡学友推荐,到佳木斯桦川中学当英语教员。同年9月,唐瑶圃把家眷也接到佳木斯。
在桦川中学,唐瑶圃巧遇也在这里教书的省立第一师范同学张耕野。学友相逢,朝夕相谈,唐瑶圃觉察到张耕野有强烈的爱国心和追求真理的愿望,便向他宣传革命道理和共产党的主张。在唐瑶圃的帮助下,张耕野逐渐改变教育救国思想,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唐瑶圃首先在学生中传播进步思想,开展抗日救国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唐瑶圃率学生走上街头讲演,声讨日本强盗侵略罪行,号召群众抵制日货。他还带领学生同工人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一起上街游行,到伪县政府请愿,呼吁“驱逐日寇,保卫中华。”
为了唤起群众救国热忱,支援东北义勇军,唐瑶圃领着学生上街募捐,排练话剧“红楼梦"在佳木斯大戏院公演。唐瑶圃在幕后代演员唱《葬花词》,唱得情真意切,深受好评。
在唐瑶圃爱国主义精神鼓舞和启迪下,张耕野的妻子金凤英、妹妹张宗兰以及学生赵敬夫(白长岭)、冷云(郑志民)、陈雷(姜士元)等爱国青年也相继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2年5月,日本侵略者占领佳木斯,白色恐怖遍及全城,工厂停工、商号关门、学校停课。唐瑶圃忧心忡忡,四处奔走,组织各校师生举行抗议、请愿,敦促东北军驻军抗日卫国。不久,他又同进步教师董海云等带领学生到农村东北军中宣传抗日,试图建立二支在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后因条件不成熟而未成。翌年春,唐瑶圃率学生返回县城。
1933年,日本侵略者与反动当局镇压抗日群众和进步人士,并开始注意桦川中学。唐瑶圃遂离开佳木斯,回家乡吉林。不久,为了寻找党组织,他先后到长春、延吉、安东(丹东)等地做过短期中学教员。
1934年8月,唐瑶圃被派到依兰县立中学任教。依兰是座古城,教育发达,进步知识分子云集。唐瑶圃在这里与北京朝阳大学毕业的教员李大丕同住独身。他们从相交到知心,在互诉心曲时,李大丕掩饰不住找到组织的喜悦心情。“相逢何必曾相识”,二人惊喜之后,便计议如何秘密从事党的工作。唐瑶圃激动地说:“你有群众基础,群众信任你,这样你就有力量作我的掩护人了。”李大丕表示:“只要我能在依兰站住脚,就可以保证你平安无事。”从此,李大丕犹如阔少爷,时常出入戏院、酒馆,有时唐瑶圃也跟着逛,有人说唐瑶圃被李大丕“拐带”坏了。
随着军事占领,日本侵略者对东北人民开始了文化侵略和奴化教育,唐瑶圃和一些进步教师,对此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抵制与斗争。
唐瑶圃讲国语课,巧妙地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祥林嫂》、《呐喊》等著作。后来在开明校长薛绶辰的支持下,索性舍掉了文言文,直接讲授“鲁迅文选”等进步著作。没有书就动手誊写、油印讲义,学生们爱不释手。鲁迅先生的“呐喊”,终于成为革命者唤醒青年爱国良知的心声。唐瑶圃还向学生讲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的正气歌,秋瑾的事迹,启发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唐瑶圃讲得慷慨激昂,情真意切,以致学生不愿离开课堂。
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家庭的不幸遭遇,仿佛岳飞的幼年,如今的处境,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共同苦难,欲从水深火热中解脱出来,必学岳飞雪耻的精神。”在唐瑶圃的启发、影响下,一些青年学生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犹如烈火般燃烧起来。时机成熟了,唐瑶圃就向一些学生讲人生的价值,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苏联的十月革命道路,并指导学生主办《前线》刊物,刊登进步文章。
为了培养、锻炼青年,唤起更多的民众抗日救国,唐瑶圃又组织学生排练并走上街头演出《卓文君》、《街头人》等节目。在唐瑶圃等共产党员和进步教师的辛勤培育下,依兰中学不少青年学生,如高禹民、杨孝(杨超时)、刘淑兰(林一)、王一知(郭维轩)等先后走向革命。他们曾回忆说:“唐老师是我们革命的引路人和启蒙教师。”
1934年秋,唐瑶圃同共产党员舒满贵、李大丕、富振声等人一起,在依兰中学创建第一个党支部,唐任支部书记。同时,唐瑶圃还亲自指导依兰中学学生杨继懋、龚宝林创建了第一个团支部。党团组织成立后,活动范围逐步从学校扩展到城镇、城郊及农村。
中共依兰县党支部秘密发动群众开展反对挑兵、反对归屯、反对保甲制的斗争。组织城乡群众以缝衣组、绣花组、运输组以及四百字会、五百字会等为名,建立抗日救国会、妇女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团体。他们贴标语、撒传单,有的抗日教国会专门设“打狗队”,惩处特务、汉奸。到1935年末为止,全县拥有抗日分会4个,抗日教国会23个,有的设会长、副会长、组织部、宣传部等。
1934年前后,武装抗日的烽火遍及东北各地。为了支援抗日武装斗争,粉碎日寇的经济封锁,唐瑶圃领导的依兰县党支部组织抗日群众为抗日军筹集、运送枪支弹药、粮食、药品,传递情报,掩护抗日军战士转移,有时还直接参加武装斗争,配合抗日武装截军车,破坏交通,袭击警察,扰乱敌人。
唐瑞圃注重在对敌斗争中发展党员,建立组织。他在依兰中学师生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并秘密成立了男生班党支部、女生班党支部,在城内居民中也建立了党支部,在火力发电厂组建了工人党支部。并在第五师范和城郊等地发展了党员,建立了党小组。
1935年初,唐瑶圃在依兰中学党支部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共依兰区委唐瑶圃任区委书记。同年8月,正式组建依兰县委,唐瑶圃任第一届县委书记。到1935年,依兰县除城镇里有党支部和党小组外,在农村的二道河子、宏克力、倭肯河等地也都有了党的活动。同时,依兰县委还领导着桦川、通河等地的党组织,计有党员100多名。
中共依兰县委成立后,唐瑶圃的家成了县委的主要活动场所。为保证安全,迷惑敌人,他家炕上经常摆着鸦片烟具和赌具。每逢县委开会、碰头,就由他的孩子放哨。县委还在党员家里、教员宿舍和店铺设了几处联络点。这些秘密联络点,除了召开会议、接待上级领导之外,也常接待抗日军的干部和地下交通员。
中共依兰县委成立时,中共吉东特委突遭敌人破坏。依兰县委是在与上级党组织失掉联系的情况下,独撑局面的,可见工作之艰难。然而,唐瑶圃等共产党员,却凭着他们的觉悟与聪明才智,把依兰县地下党的工作和抗日救国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1936年5月,唐瑶圃利用伪三江省教师会考的机会,在佳木斯桦川中学召开了党组织负责人会议。唐瑶圃在会上分析了斗争形势,传达了上级指示精神,部署了以后的工作。并根据需要,将桦川中学党支部改为中共佳木斯区委,隶属依兰县委领导。1936年9月,唐瑶圃就依兰的政治形势,县委的组建经过及工作,向上级党委写了书面报告。
1936年秋,中共道北特委遭到破坏,白色恐怖笼罩依兰县城一些党员、革命者被杀害,依兰县委也被暴露。面对同志、战友的斑斑血迹,唐瑶圃潸然泪下,但却铿锵地说:“宁做中国鬼,不做亡国奴;头可断,血可流,炎黄子孙不可侮。”为了避免更多损失,经上级同意,由高禹民、刘振中、邹殿勋等人组成新县委,高禹民为县委书记。同年12月5日深夜唐瑶圃按北满临时省委通知,来不及与妻子儿女告别,便同李大丕向抗联驻地转移。为了躲开敌人的搜捕,后经高禹民派人将唐瑶圃家属送回吉林隐居。
唐瑶圃怀着眷恋之情,离开了朝夕相处的同志和学生,离开日夜战斗的依兰,走出城门。他深情地望着城门上“东北重镇”四个大字,对李大丕说:“我对依兰有很深的感情,这里的青年人有不少已经成为我的同志、亲密战友。我们在这里已经建立了地方党的县委,在这周围的县里,都布下了我们的同志,如果再呆几年,那时我们的工作就要遍地开花了!”一位送行的学生握着唐瑶圃的手说:“老师何时我们再相见啊?”唐瑶圃坚定地说:“借用斯巴达克人的话说,负盾而归,不然则盾负我归。”
(三)
踏上新的征程,唐瑶圃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姚新一。随北满临时省委巡视员经过艰苦跋涉,辗转一天一夜,唐、李二人才在汤旺河沟里的密林深处,找到北满临时省委交通站。
1937年2月末,抗联五军军长周保中听说姚新一和李大丕到抗联工作,特意派二名战士把他俩接到吉东工作。同年3月14日,姚新一出席了吉东党的扩大会议。会上决定成立吉东省委,并设立秘书处,由姚新一任秘书处长。
1937年4月,姚新一带领省委秘书处4位同志,在三道通密林深处,选择环山面水之地建房,作为办公点。建成的房子虽粗糙简陋,但是在姚新一的眼里,却比高楼大厦还要美丽。他激情地说:“这好像小学生画了一栋歪歪扭扭的房子,自己却认为很美丽。因为这是出于自己之手,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这里重新工作了!”姚新一对革命工作是那样一往情深。
姚新一在秘书处,除了负责起草省委文件,还要传达上级重要指示,接待各地负责同志、交通员和联络员,了解地方情况,分析敌情,当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同时,他还担任省委机关报《救国时报》和省委机关刊物《前哨》的编委主任。在新的环境、丰富的生活和艰苦的战斗中,他经常撰文、写诗、编歌曲,借以传达党的指示,抒发自己的激情,指导对敌斗争,鼓舞战士们的士气。
1937年9月29日,吉东省委在四道河子召开省委会议。30岁的姚新一被任命为省委秘书长。职务高了,担子重了,工作范围广了,然而,姚新一却仍然虚心向战士们学习在密营生活和战斗的经验,以便更好地适应战争的需要。他一有空就练习瞄准,装卸枪,擦油。战士们调侃他说:“秘书长,你的枪总揩我们的枪油吃。”他笑着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现在用笔和枪战斗,将来我使用斧头镰刀时,就不揩你们的油了。”
为了提高抗联战士的思想文化素质,姚新一亲自组织上党课,编写宣传材料,组织开展文艺活动。当年的同志回忆说:“白天工作忙,秘书处的姚新一同志组织我们晚上上党课。在密营的火堆旁,教我们学习革命理论。”姚新一谦恭勤奋,平易近人,团结同志,联系群众,常同秘书处同志一起开荒种地、采摘野果、站岗放哨。战士们说,他不像一位大领导。当年抗联五军军医徐云卿说:“姚新一同志在和我们战斗的日子里,没有架子,待人亲热,孜孜不倦地学习,忘我地工作,风餐露宿,同甘共苦,他的音容笑貌至今历历在目,就好像昨天的事情一样。”
1938年初,抗联斗争进入最艰苦阶段。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和吉东省委在周保中率领下,来到牡丹江下游的刁翎地区。日伪军连续向这里“讨伐”,致使抗联战士常吃不上饭,睡不上觉。姚新一带领省委秘书处的全体同志,拿起枪杆,投入到总指挥部的转战行列中。
1939年初,日寇以两个师团的兵力把抗联二路军和吉东省委包围在刁翎地区,妄想一举“歼灭”。在敌重兵围困中,只有两条路可选择:或者与敌人硬拼,全军覆灭;或者避免接触,突出重围。突围又谈何容易。在四百多平方公里的林海里,敌围密如蛛网,上空,每天有10多架飞机轮流巡察、扫射、轰炸。二路军指挥部与吉东省委,同敌人象抓迷藏似地周旋了近一个月,才突出敌人包围,向四道河子疾进,准备与九路军会合。时值隆冬,大雪纷飞,朔风凛冽,气温降到零下40度左右。干部、战士们行军在深山险谷之中,渴了以雪为饮,饿了以糠充饥。有的战士冻得断指裂肤,有的冻饿而死,就在这种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里,他们终于胜利地闯过了难关。
1939年2月,姚新一奉命率领10余名战士小分队,从二路军总指挥部赴方正县省委秘书处旧址转移印刷物资和重要文件。他们冒着严寒,绕过敌人的重重封锁,走了3天3夜才到。在他们返回总指挥部密营的途中,在牡丹江西岸莲花泡的山谷中,突遭400多敌人的袭击。敌人如蝗虫一样涌来,枪声、炮声、喊声响彻山谷。在发疯的敌人面前,小部队战士在姚新一带领下,凭借有利地势,同敌人展开了殊死决斗。不幸,在激烈的枪炮声中,这位年仅32岁,正在指挥作战的年青的省委秘书长,中弹英勇牺牲了。
姚新一的牺牲,更激起了战士们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与愤怒,他们仍然坚持同敌人战斗。孔礼(胥杰)、朴正熙、金永南、金一、孙绍堂……最后,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在弹尽无援的情况下,迎来了最严峻的时刻。抗联10余名战士的血洒在英雄的阵地上,染红了山石、白雪、大地!
省委和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同志听到姚新一和小部队全体战士壮烈牺牲的噩耗,特派一支小部队找到烈士们战斗的地方,怀着对烈士的无比敬仰和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将烈士们的遗体掩埋在莲花泡西岸的一棵苍翠的古松下。周保中同志特为烈士们召开追悼会,并作一首“挽歌”:
.....
同志们!安息吧!
踏着你们洒下的血迹,
誓将民族解放进行到底。
前面就是胜利!前进就是胜利!
那是你们伟大光辉永不褪色的业绩。
每当春回大地,迎春花盛开的时节,人们便络绎不绝地来到佳木斯市郊猴石山上姚新一纪念塔前,献上簇簇白花,缅怀先烈创业的艰难,寄托后人无限的哀思。人民永远不会忘怀年轻的抗日英雄——姚新一!
来源:吉林乌拉永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