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是教科书里鸦片战争和丧权辱国的条约,是历史剧里面目模糊的“卖国贼”和“救亡者”,还是“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
提起晚清,你会想起什么?
是教科书里鸦片战争和丧权辱国的条约,是历史剧里面目模糊的“卖国贼”和“救亡者”,还是“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
晚清,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1912年清帝退位结束,历时72年。
现代中国人的吃穿住行,包括脑海中的很多观念,都可以追溯到晚清。
比如,中国第一条铁路建于晚清,第一家银行是1897年的中国通商银行,现代高等教育的开始——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成立于1898年……
认真读过晚清历史,就能理解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为什么中国人特别在意“落后就要挨打”?为什么中国人对“崛起”有着近乎偏执的渴望……
想要理解今天的中国,就需要理解晚清的中国。
作家金满楼撰写的历史普及读物《晚清原来是这样》,精挑细选50个晚清的历史细节,知微见著,剖析重构了晚清社会图景。
他采用了“以人带事”的叙述方式,从人性角度深入历史烟尘,结合政治生态与社会矛盾,展现了列强冲击下的晚清众生相。
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回历史现场,感受晚清的实况。
北洋水兵的洋斗殴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百余年来一直是国人心中的痛。
或许大家想不到,北洋水师也有过到日本人家门口炫耀武力的高光时刻,只不过很快就吃了亏。
1886年7月,“定远”“镇远”等舰在朝鲜东海岸海面巡防操演,后由丁汝昌率领前往日本长崎进行维护。
当时旅顺军港尚未完工,亚洲只有长崎才有供巨舰维修的大船坞。且最近十年里,中日因琉球、朝鲜、台湾等问题多有龉龃,李鸿章让巨舰前往日本,也不乏震慑吓阻之意。
“定远”“镇远”为德国制造的同级姊妹舰,舰体巨大、火力强劲,当时号称“全球第一等铁甲舰”,铁甲舰的地位则类似于今日航空母舰。
8月1日,北洋四艘军舰抵达长崎港,立刻引发轰动。在两艘威风凛凛的巨舰面前,前来观摩的日本人从未见闻,深受震撼、百味杂陈。
近代特别是“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脱亚入欧”道路,对固步自封的大清难免会看轻。但这次北洋巨舰的来访,对他们的心理打击太大了。
由于海上生活非常枯燥,北洋水兵上岸喜欢胡闹、醉酒,与当地人关系很是紧张。
8月13日,一群北洋水兵在妓院因故大打出手,砸坏了玻璃和家具。日本警察前来处理,也被水兵打成重伤。
事件中,一名日本警察重伤,一名中国水兵轻伤,后交由中国驻长崎领事处理。
事后,丁汝昌严令水兵不许滋事和上岸,因而14日彼此相安无事,但15日发生了更大的冲突。
15日下午,北洋水兵有四五百人上岸购物消遣,主要集中在华人街一带的餐馆或商店里。
傍晚,早有预谋的数百名日本警察、浪人在街上持刀追杀水兵们,一些当地日本人也加入混战。
猝不及防加上未带武器,北洋水兵吃了大亏。事后统计,水兵当场死亡5人(后因重伤又死2人),40多人受伤;日本警察也被打死1人,受伤30名,当地日本人也有多人负伤。
事后,清朝官方愤怒指责日方,并威胁立即开战。
日方则辩称事件起因是北洋水兵挑衅,日方攻击者是“人民”,掩盖策划并制造冲突的日本警察,同时严格审核日本报刊的相关报道,禁止刊登辱骂中国的言辞与涉及的机密,避免外交冲突升级。
在各国调停和外交折冲下,中日双方还是在半年后相互妥协、达成协议。
清廷是因中法战争刚结束,国家财政困难,当时与日本关系也未极端对立,如果宣战,英法美德等此时正虎视眈眈;而日本是因维新才十余年,与中国国力、军力依然相差巨大。
协议定性争斗是因语言不通、彼此误解;各国司法部门根据本国法律各自处理、互不干预;对于死伤者中日互给抚恤,日本赔付52500元,中国赔付15500元,长崎医院的救护费由日方支付。
经此事件,“大力发展海军”成为了日本国内的共识,北洋水师的覆灭也埋下了伏笔。
五大臣西方取经
1906年的中国,依然古老而落后。
但是清廷有一群达官贵人,却仿佛穿越一般,见识了摩天大楼、电车、红绿灯、百货公司、报亭,甚至还参观了证券交易所。
这是怎么回事呢?
1905年9月,清廷派出五位大臣,计划出访欧美各国考察宪政,但在正阳门火车站遭遇革命党人炸弹袭击,多人受伤。
清廷一度推迟考察事宜,但迫于舆论压力,于1905年12月至次年1月,再次派出五位大臣出访,分成两批低调出发。
由于分工不同,端方和戴鸿慈带团坐船途径日本横滨,之后直接去了美国。十天后,载泽、李盛铎和尚其亨带团来到日本神户。
在日方安排下,考察团分别拜见了日本总理大臣、外务大臣和陆军大臣等人,重点考察了日本的上下议院、邮政、教育等。日方专门指派了著名法学专家给考察团讲解日本的君主立宪体系。
考察期间,恰逢中国传统春节,大年初一日本天皇特意派出御用马车迎接考察团入宫觐见和参观。
考察团还和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围绕宪政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交流。
那一头,先行出发的端戴团先后抵达了夏威夷和旧金山。
日、美距离大约4500英里,茫茫大海风浪险恶。考察团很多人是首次看到大洋,晕船上吐下泻苦不堪言,所幸风平浪静时也见到了海上日出、海鸥、鲸鱼换气喷水等不一般的风景。
考察团到达旧金山后,美国总统派遣特使精琦来迎接和负责行程。
精琦系耶鲁大学教授,也是考察团参赞施肇基的老师,他本人也曾在两年前应邀到中国考察币制改革。
当时的旧金山,俨然现代化大城市,一栋栋摩天大楼直入云霄,街道上也是车水马龙。
不过和纽约比起来,旧金山又差了不少,考察团在纽约入住的宾馆高28层,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在纽约,考察团见识了本节开头所说的诸多新鲜事物,大开眼界。
美国总统罗斯福接见了端戴团,一个半月后载泽团来到美国,也得到了罗斯福的接见。
让考察团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参观美国国父华盛顿纪念馆和故居时,发现里面居然“设施简陋、无异平民”。也许在这时,他们才明白了总统和皇帝的区别。
端戴团在美一个多月,先后访问了芝加哥、费城、波士顿、西雅图等十几个城市,参观了诸多知名大学、工厂、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得到了美方的热情接待。
1906年2月,端戴团抵达欧洲,考察德国、俄国、奥匈帝国等诸多国家。丹麦、瑞典、挪威等5国本不在考察计划,听闻考察团来,纷纷坚持邀请端戴团来访。
考察团在欧洲的趣事不少。
比如欧洲人极少看到东方人,听说考察团来,争相欢迎、万人空巷、人山人海,考察团几乎难以通行。
比如考察团震惊于各国国宴上元首、官员、商人、企业主共同出席,宴后大家随意交谈、不分尊卑;奥地利皇宫景色绝佳,竟然对外开放,很多普通国民来游玩……
考察团回国后,对上力陈君主立宪的好处,撰写了大量的考察日记、资料等;从国外买回了大象、狮子、老虎等59笼动物,安放在了北京新建的万牲园中;建议推动了各省筹建图书馆、公园等公共设施。
1906年9月,清廷正式宣布预备立宪。但由于各种矛盾和皇族亲贵的倒行逆施,最终立宪的努力付诸东流。
清帝退位的历史瞬间
末代皇帝溥仪晚年游故宫时,需要买门票,是网上流传甚久的段子。
说起来,1912年溥仪的退位不仅意味着清朝统治的结束,更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当时的历史细节是怎样的呢?
1912年2月12日,养心殿里举行了清王朝最后一次朝见仪式。
这一天,摄政王载沣已退归藩邸,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称病不入朝。他委托了外交大臣胡惟德作为代表,令其领着民政大臣赵秉钧、陆军大臣、海军大臣谭学衡等人去朝见。
众人在乾清宫东南角的廊子里候旨,因为利益立场不同,各有心思、表情不一。
有些人略带喜色,似乎急不可待;有些人面有愤色,却又无可奈何;有的人则闷闷不乐,还有的人表情冷漠,仿佛事不关己。
一会,一个小太监来请各位大臣上殿。
众人来到养心殿,片刻后,殿外传来太监的通报声:“太后驾到!”
只见隆裕太后在两个太监的引领下,牵着六岁的小皇帝溥仪进了殿,慢慢走向宝座。
因是最后一次朝见,隆裕太后不再垂帘,大臣们也不向皇帝三叩九拜,只是由胡惟德领着众人向太后、皇帝三鞠躬,就算行大礼了。
胡惟德启奏道:“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因病不能上朝,特委托臣等前来向皇上和皇太后请安。”
隆裕太后听后点点头,说:“袁世凯为国家鞠躬尽瘁,为皇室也出了不少力。他能为皇室争取到如此的优待条件,也实在不容易。今天我就按照南北议和的条件,颁布诏书,实行退位,让袁世凯去做好善后事宜。”
说到“退位”二字,隆裕太后忍不住眼圈一红,几乎又要掉下泪来。底下的那些大臣们见了,也是心有戚戚,又不知道说什么好。
隆裕太后拿起退位诏书看了数行,泪水终于忍不住夺眶而出,也顾不得太后的体面,当众抽泣起来,又由抽泣变成嚎啕大哭,嘴里还喊着:“祖宗啊祖宗……”
好几个大臣也开始用朝服的袖子抹泪。
胡惟德干哭了几声,假装哽咽地说:“太后,如今大局已如此,还望太后保重。太后英明睿智,顾全天下百姓,保全皇室上下,臣等深感太后恩德,一定不会辜负太后和百姓的期望。如今优待条件已定,还请太后放宽心,安心退养。”
隆裕太后听到这里,反而哭得更加伤心了,她将诏书紧紧地攥在手里,泪水几乎就要把诏书给打湿。
眼看事情推不下去,胡惟德、赵秉钧等人有些着急,最后胡惟德用革命党逼迫清帝按期退位的电报恐吓了太后,让她交出退位诏书用了印。
随后,胡惟德大声念完诏书,清王朝最后一次朝见仪式便宣告结束,胡惟德领着各大臣向太后和皇帝再次三鞠躬,随后退出殿外,从此就不再是清朝的大臣了。
隆裕太后愣愣地看着这些人走出殿外,而身边的小皇帝溥仪仍旧像往常一样懵懵懂懂的,他哪里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等大家都走了后,溥仪便也急着要跳下宝座,想走出这阴森的大殿出去玩耍。
隆裕太后见后,急忙将小皇帝抱下,不料刚才哭得过于伤心,两人差点摔倒在地,好在太监们急忙赶过来扶住。
在太监们的扶掖下,隆裕太后和小皇帝溥仪怆然还宫。
清朝268年,入关后从摄政王多尔衮定都燕京开基,最后也以摄政王结束,真的很巧合。
因为篇幅所限,上述的历史细节描写进行了大幅删减,书中有更加详尽、接地气的叙述。
有人写过,历史从来不是线性的进步叙事,而是无数偶然与必然交织的复杂网络。
历史由无数的人与事重构而成,但历史的有趣往往不在宏大的叙述,而是对细节的关照。
鸦片战争,硝烟四起,天朝大门门户洞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僵腐的朝廷将如何面对列强的船坚炮利,沉睡的国民如何迎接西潮的连番冲击?十字路口的古老帝国何去何从,又何以走出破茧的新生?
作者金满楼从细节入手,窥斑见豹,深度剖析百年前的人与事,从细微末节中追寻近代历史的真奥秘。
因为作者本人的思想倾向,书中也有些观点想法存在争议、值得商榷,需要仔细辨别。
有时间听听《晚清原来是这样》,可以丰富历史知识,增进对近代中国的理解。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