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生娃,对于有生育意愿的年轻人来说,很多“女儿奴”父亲直言:比起光头臭小子,他们更希望能够拥有一个小萝莉;
Hello,大家好,我是豆芽妈妈。
提起生娃,对于有生育意愿的年轻人来说,很多“女儿奴”父亲直言:比起光头臭小子,他们更希望能够拥有一个小萝莉;
小女孩温柔细致,娇娇弱弱、极大激发父爱的内在力量,男性能够强烈感受到身为一位父亲的存在感和责任。
但是一些妈妈却深知成为一名女性的痛苦,发育、来例假、痛经、经历分娩,女性在婚姻家庭中更多扮演的是付出和牺牲者的角色;
不希望孩子走自己的老路,很多妈妈寄期望肚子里的宝宝能够是个男孩,皮实、耐摔打、好养活。
而对于老一辈人来说,对于未出世的孙辈,如果问其究竟希望是男孩还是女孩,她们却显得格外开明,会用爽朗的声音对外宣称:男孩女孩都一样,都是一样的疼爱。
这种解释意味很浓的说辞,仿佛要急于为自己辩解开脱,恐怕一不小心被划入“重男轻女”、不开明老人的行列。
不可否认,中国曾经是个非常重男轻女的国度。
这和父系制度、姓氏传递、社会角色分工等存在相关,作为农耕社会,男孩意味着劳动力,被视为家庭主要劳动力和家族延续的支柱。
在娶妻、嫁女儿等传统观念加持下,女儿出嫁后通常不承担原生家庭的经济责任,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养儿防老”成为现实选择。
那时候,人们拼了命的也希望能够有个儿子,可以传承香火、养老送终。
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男孩和女孩都相对接受公平的教育资源,纷纷走出家门,发展好的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足。
而且女性力量、家庭和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她们也更有意愿和能力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在某些方面还做得比男性好。
人们的认知天平开始倾斜,不再认为“生女儿是赔钱货”,而且也有证据显示,真正传承香火的其实是女孩,并非人们观念中所认定的男孩。
随着“女香火”在城市里悄然流行,去父留子、上门女婿、两头婚、干婚等家庭形式的多样化,更是打破了“男性是唯一经济支柱”的传统模式。
于是,现在人们越来越坚信:生男生女都一样,只要好好培养,以后都会有出息,给自己带来福报。
年轻的时候大家可能会认同“生儿生女”都一样的观念,其实越到中年、老年,就会发现,生儿子和生女儿,生几个孩子之间真的是差距显著。
孩子小时候,一般来说,养儿子操心、养女儿省心些;等长大了,有儿子的家庭压力较大,女儿则是父母的小棉袄,更体贴带去很多精神慰藉。
20年后,你会发现这种差距体现在不同的家庭形态中,也会越来越明显。
只生一个孩子的家庭,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无疑都是最幸福的。
其一是家庭经济压力小。据说《2023中国家庭教育支出报告》数据显示:独生子女家庭平均为子女教育支出 28万元(小学至大学),而二孩家庭达 45万元。
这绝不是仅仅多支出20万这么简单,多子女家庭中间可能要面临母亲的失业、职场空窗期、家庭压力陡增,一拖二、一拖三等疲惫带娃引发的情绪崩溃等。
其二亲子关系构建好。北师大2022研究,独生子女能获得更完整的关爱,亲子互动频率比多子女家庭高 40%,家庭中不会发生“一碗水端不平”的现象发生。
其三是婚恋市场有优势。独生子购房时通常能获得父母全额资助,独生女更受欢迎,男方无需面对"扶弟魔"风险,北京婚介所数据显示独生女匹配成功率比非独生女高 18%。
其四是父母养老责任更集中。因为独生子女在法律上无赡养责任纠纷,责任明确,照护效率比多子女更高;父母也会更早储备养老金,在退休后和孩子也能处成朋友,双方压力较小。
两个儿子的家庭有人说,两个儿子的家庭是幸福感最低的家庭模式。其实,也不尽然。
身边有一些姐妹,嫁过去的家庭都是兄弟俩,虽然暂时家庭压力较大,面对两个儿子要娶媳妇、买房子、给带娃,要面临的困难是一个接一个。
但是,事实证明,两个兄弟互帮互助,小时候有好玩伴儿,长大后是好哥们,兄弟两个如果相隔年龄是五到八岁,也是不错的完美组合。
父母可以在能力范围内帮助孩子购房,在带大老大的孩子后,有精力帮助带老二家的孩子。
对于父母晚年来说,两个儿子也意味着上了“双保险”,若一个不孝或者无力赡养,还有另一个可以作为依靠。
两个女儿的家庭一张“家庭幸福图”显示,一等人家庭是两个女儿的家庭,想来也是。
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红豆和红米是一对姐妹,她们的父母性格开朗、生活中除了些小吵拌嘴,过得也是十分幸福。
大女儿为他们买了一套房子,小女儿出装修费用,父母高高兴兴的住进新房,无论是生活还是精神方面,都没有任何负担和压力。
有学者分析,未来双女儿家庭是最“柔性强韧”的模式,家庭抗风险、压力的能力都很高。
l 无传统的婚育沉默成本,处于抚育孩子长大,不存在彩礼、买房等过重的经济负担;
l 无儿媳介入,母女关系稳定性显著提升,北京某社区调研显示,双女儿家庭“代际关系满意度”达 8.7分/10分,而双儿子家庭仅为 6.2分。
l 父母心理健康指数高,无论是双方沟通、情感慰藉等方面优势明显,女儿对父母的日常照顾也会更贴心。
l 未来适配度更高,老人步入老年,两个女儿的家庭老年大学参与率 41%,远超全国平均 23%,据预测2040年前后双女儿家庭可能成为城市中产主流选择。
一儿一女的家庭如此看来,反而是一儿一女的家庭,年轻的时候追求“儿女双全”,想凑成一个“好”字,等到老了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第一,养育成本上的投入差异:
在一些地方,如果教育投资被压缩,部分家庭会优先供儿子读书,而女孩则辍学外出打工挣钱养家;
对待儿子投入较大的婚姻成本,据2023年某项社会调查:在中国部分农村和三四线城市,儿子结婚通常需要父母提供彩礼、婚房(甚至承担房贷),平均花费 30万~100万。
而传统上女方家庭不需要承担婚房,但现代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女方家庭也会资助女儿购房。
第二,未来经济回报上的不同:
现代社会颠覆了“养儿防老”的认知,随着孩子们离家读书、打工、定居大城市,很多儿子未必能够赡养老人;
而研究发现,已婚女儿给父母的经济支持往往比儿子更稳定。
第三,父母期待和养老的不同:
父母对男孩期待会更高,无意中更会偏心,也会存在潜在的矛盾,财产给儿子,情感依赖女儿。
“扶弟魔”现象出现,电视剧《欢乐颂》中的角色樊胜美反映了部分家庭对女儿的剥削——父母要求女儿补贴儿子买房、结婚,导致女儿经济压力巨大。
在养老的责任分配上,传统上儿子承担主要养老责任,但现代社会中女儿的实际赡养参与度更高,导致责任与期望不匹配,也会造成家庭成员的隔阂。
你会认为“生儿生女” 都一样吗?你认为哪些家庭组合比较好?
来源:豆芽妈妈育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