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惊现“咸甘草猫”!每根毛从黑渐变到白,基因密码刚被破解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8 16:46 4

摘要:谁能想到,猫咪的毛色也能玩出“渐变色”新花样?在芬兰中部,一种毛发从根部深色渐变到尖端白色的猫咪,因为毛色神似当地特产咸甘草糖,被亲切称为“salmiak猫”(咸甘草猫)。这种2007年才被发现的罕见毛色,最近终于被科学家揭开了基因秘密——原来是KIT基因旁一

谁能想到,猫咪的毛色也能玩出“渐变色”新花样?在芬兰中部,一种毛发从根部深色渐变到尖端白色的猫咪,因为毛色神似当地特产咸甘草糖,被亲切称为“salmiak猫”(咸甘草猫)。这种2007年才被发现的罕见毛色,最近终于被科学家揭开了基因秘密——原来是KIT基因旁一段9.5万个碱基的DNA缺失在“搞鬼”。更有意思的是,这种毛色还和山羊的花色有基因关联,为跨物种基因研究添了新线索。

从芬兰小屋到实验室:“咸甘草猫”的17年解谜路

故事要从2007年说起。芬兰中部一位居民家里,诞生了一窝特别的小猫:它们的毛不是常见的纯黑、橘色,也不是经典的燕尾服花纹,而是每一根毛发都像被“漂白”过——根部是深黑、深蓝或深棕,越往尖端颜色越浅,到了发梢直接变成白色,连尾巴尖都是雪白色的。当地人看着这毛色,一下子想到了芬兰人常吃的咸甘草糖(salmiakki)——那种外表深褐、内里带点灰白的零食,于是“salmiak猫”的名字就这么叫开了。

一开始,大家以为这只是偶然的“毛色bug”,直到越来越多芬兰家庭发现自家猫咪有这种渐变毛。科学家们也来了兴趣:这到底是随机变异,还是有特定基因在控制?于是,Wisdom Panel的海蒂·安德森(Heidi Anderson)博士联合赫尔辛基大学的团队,开始了一场长达数年的“寻基因之旅”。

他们收集了183只芬兰家猫的基因样本,其中既有salmiak毛色的,也有普通毛色的,通过对比分析,终于锁定了关键变异:在控制色素细胞发育的KIT基因下游约6.5万个碱基处,salmiak猫比普通猫少了一段约9.5万个碱基的DNA。正是这段“消失的DNA”,让猫咪的毛色出现了独特的渐变效果。

一根毛的渐变密码:KIT基因如何“指挥”色素?

要搞懂salmiak猫的毛色,得先说说KIT基因的作用——它就像“色素细胞指挥官”,负责指导黑素细胞(产生黑色素的细胞)的生长、移动和存活。黑素细胞就像“染色工人”,会随着毛发的生长,把黑色素输送到毛发中,决定毛发的颜色深浅。

普通猫咪的KIT基因能让黑素细胞均匀工作,所以毛发颜色要么统一(比如纯黑猫),要么按固定花纹分布(比如虎斑猫)。但salmiak猫因为缺失了那段DNA,KIT基因对黑素细胞的“指挥”出现了“时间差”:

当毛发刚开始生长时,黑素细胞还能正常工作,所以毛发根部会积累足够的黑色素,呈现深色;但随着毛发不断变长,黑素细胞的活性逐渐降低,输送的黑色素越来越少,到了毛发尖端,几乎没有黑色素,就变成了白色。就像给一根吸管“染色”,只染了下半段,上半段自然是透明的——这就是每根毛都能从深到浅渐变的秘密。

更特别的是,这种渐变从猫咪出生时就固定了,不会随着长大变深或变浅,还能和黑色、蓝色、棕色虎斑、玳瑁等底色结合。比如一只玳瑁salmiak猫,会在玳瑁的斑驳底色上,再叠加一层“根深梢白”的渐变,看起来就像披了一件“渐变扎染外套”,辨识度极高。

不是“山寨货”!salmiak毛色的独特性在哪?

有人可能会问:之前不是有罗马尼亚的“karpati猫”、英国的“渐变猫”吗?它们的毛也有深浅变化,是不是和salmiak猫是一个基因导致的?

科学家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专门做了基因比对,结果发现:虽然karpati猫的毛色看起来和salmiak猫相似,但它的基因变异是在KIT基因的另一个区域,属于“不同基因突变导致相似外观”;而常见的白色斑点猫(比如三花猫的白毛),是因为FERV1病毒插入基因导致的,和salmiak猫的DNA缺失完全不是一回事。

简单说,salmiak猫的渐变毛色是“独一无二的基因配方”,没有“同款”。更意外的是,研究团队还发现,这种毛色和山羊的某些花色(比如有些山羊身上从深到浅的渐变毛)有基因关联——它们都是因为KIT基因附近的非编码DNA变异导致的。这说明,KIT基因旁的非编码区域,可能是跨物种的“毛色调控区”,不管是猫还是山羊,只要这个区域出现特定变异,就可能出现渐变毛色。

除了好看,这个发现还有啥用?

可能有人觉得,研究猫咪毛色只是“为爱发电”,其实背后的科学价值不小:

首先,它帮我们更了解“非编码DNA”的作用。之前大家总关注能编码蛋白质的“有用DNA”,但salmiak猫的案例证明,非编码DNA的微小变化(比如一段缺失),也能通过影响基因表达(比如让KIT基因的作用出现时间差),改变生物的外观,而且不会影响蛋白质本身的功能。这为研究基因调控提供了新的“活案例”。

其次,对兽医和育种者来说是重要参考。比如,有些猫咪的毛色变异会伴随健康问题(比如纯白蓝眼猫容易耳聋),但这次研究中的salmiak猫都没有听力问题——不过科学家还是建议,后续可以做更多听力测试,确保这个性状不会和耳聋风险挂钩。如果确认安全,育种者就能在保护这个罕见毛色的同时,避免健康隐患,让更多人能看到这种“渐变猫”。

最后,它也给宠物爱好者提了个醒:如果家里养了salmiak猫,不用觉得它的毛色“不正常”,这只是一种罕见但健康的基因变异。而且因为这种毛色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就是说,小猫必须从爸妈那里各继承一个salmiak等位基因才能表现出渐变毛,所以想繁殖salmiak猫,得确保两只亲本都是“携带者”(即使外观是普通毛色,只要携带一个等位基因,就能传给后代)。

从2007年芬兰居民偶然发现的“奇怪小猫”,到2024年科学家破解基因密码,salmiak猫的故事就像一部“微观基因探索记”。它告诉我们,即使是身边常见的宠物,也可能藏着颠覆认知的科学秘密——说不定下一次,你家猫咪的某个特别之处,也能帮科学家打开新的研究大门呢?

来源:开超跑的科学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