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转型,既有战略上的深思熟虑,也有人事上的重磅动作。2024年,亚马逊在旧金山低调组建了AGI实验室(Amazon AGI SF Lab),而领导这支梦之队的,竟是一位华人——David Luan。
还记得曾靠电商和云计算改写商业格局的亚马逊吗?如今,它盯上了人工智能的“皇冠”——AGI(通用人工智能)。
这场转型,既有战略上的深思熟虑,也有人事上的重磅动作。2024年,亚马逊在旧金山低调组建了 AGI实验室(Amazon AGI SF Lab),而领导这支梦之队的,竟是一位华人——David Luan。
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升级,更是一次关乎未来核心竞争力的豪赌。
亚马逊干嘛要自己搞AGI?不是已经有了Bedrock平台,提供模型服务给客户了吗?
答案是:被时代逼的。
随着AI Agent技术的爆发,用户不再需要自己打开网页、搜索商品、比价下单。那意味着,亚马逊赖以生存的广告和佣金收入都可能被绕过。平台流量一旦被智能代理截胡,核心业务就面临严重威胁。
但反过来看,亚马逊手上握着全球最完整、最真实、最细致的用户行为数据。这可是训练AI Agent最宝贵的“燃料”。如果能自己搞出一个真正有用的智能代理,亚马逊或许能翻身再造一次技术奇迹。
于是,2024年6月,亚马逊反向收购了Agent新锐公司 Adept AI,将其CEO David Luan 及核心团队收入麾下,直接组建了自己的AGI实验室。
那这个David Luan到底何许人也,为什么亚马逊敢把AGI实验室交给他?
Luan是AI圈的老炮,15年AI从业经验,早在2011年就创办深度学习公司,还曾在奥巴马政府项目中做过视频智能分析。
2018年加入OpenAI,参与研发了GPT-2、GPT-3、CLIP、DALL·E等标志性模型,后来跳槽到Google Brain,担任大模型项目技术负责人。
2022年,他与Transformer作者之一联合创立了Adept AI,专注做能“动手”的智能代理(Agent),而不是只会“说话”的聊天机器人。Adept是全球最早专攻Agent的公司之一,首个产品ACT-1能执行网页操作、填表格、自动导航。
不到一年,Adept就拿下了4亿美元融资,风头一时无两。
但Luan不满足做服务商,他想打造真正“有用”的AI。于是,当亚马逊抛出橄榄枝,并承诺提供全球最强算力和真实企业数据时,他果断带队加入。
这也解释了为何AGI实验室在2025年初推出的首个产品 Amazon Nova Act,能在多个Agent基准测试中表现惊艳。在ScreeSpot界面识别任务中,准确率高达94%,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秘诀是什么?不是靠人写规则,而是让AI自己“健身”。
David Luan说,他们给AI搭了个“健身房”,里面有ERP、财务软件、CAD、电子病历系统等真实工具。AI通过强化学习,在这个环境里不断试错、优化,自己摸索怎么搞定任务。
有点像让AI从“看视频学打球”,变成“真上场拼比赛”。
AGI不是靠一两个天才就能搞定的。
亚马逊AGI实验室网罗了多位顶尖研究员:
Pieter Abbeel:强化学习和机器人学大牛,伯克利教授,论文引用超21万次。Erich Elsen:GPU计算专家,曾在DeepMind工作,是Chinchilla定律作者之一。Kelsey Szot:产品负责人,斯坦福背景,主导过多个大模型产品化落地。还有曾提出AI推理方法“Scratchpad”的Maxwell Nye和Augustus Odena。这帮人不是来“做研究”的,是来“造产品”的。这点,也是Luan和他的团队一贯的风格——务实、效率优先、目标明确。
而亚马逊提供的,不只是算力,更是海量真实数据。对今天的大模型来说,高质量数据比算法更稀缺。互联网上的好数据已经被扒得差不多了,只有像亚马逊这样在零售、物流、客服、企业服务等场景里运营多年的公司,才有足够“接地气”的数据给AI喂饭吃。
亚马逊搞AGI,不只是为了保住广告收入,也不是只想卖AI服务。它在为未来十年的主导权下注。
David Luan带来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AI不是写论文,是要“干活”的,是要变成生产力的。
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
但可以肯定的是,AGI这场战役,亚马逊不打算缺席,而且还想赢得漂亮。
来源:球哥开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