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回流“进度条”已满7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7 04:04 1

摘要:近期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一篇名为《百年变局中又一香港机遇》随笔中表示,已指示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和香港交易所做好准备,若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希望回流,必须让香港成为它们首选的上市地。

不打无准备之仗

作者:郑敏芳

编辑:松壑

地缘风险的升温,正在给美股市场的中概股(以下统称“中概股”)带来更多变数。

近期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一篇名为《百年变局中又一香港机遇》随笔中表示,已指示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和香港交易所做好准备,若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希望回流,必须让香港成为它们首选的上市地。

其实早在数年前,香港早已成为不少中概股“回流”的首选地。

据信风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2024年已有31家中概股选择回港,实现“美+港”的两地上市安排,这些企业占中概股总市值的绝大部分。

在港交所进一步抛出的橄榄枝下,尚未回流的中概股是否会做出港股上市准备,正在被市场密切关注。

目前美股市值不低于百亿元(人民币、下同),且尚未在港上市的中概股仅有19家,市值合计超1.5万亿元,其中仅拼多多1家就接近万亿体量。

对于仍有赴美上市规划的中资企业而言,当下的资本运作路径又当如何规划,变化随时发生。

01

超7成已“回港”

早在中美首次发生经贸关税摩擦的2018年以来,有关中概股的摘牌风险就已形成。

直到2020年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生效,这种风险更加被市场关注。

2年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曾分批次将拼多多、京东、网易、小鹏汽车等超120家中概股列入预摘牌名单。

尽管实际摘牌并未成行,但面对潜在的政策风险,许多中概股依然未雨绸缪,寻求“回流”至A股、港股的可能。

回A的中概股多数选择从美股私有化或转为OTC(场外)交易。

信风据Wind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共有16家中概股回流至A股上市。

科创板成为不少企业的首选。创新药企百济神州(688235.SH)、复旦微电(688385.SH)等7家中概股“回流”至科创板。

这与科创板对财务的包容度有关——2018年科创板开板,允许未盈利企业、红筹架构(含VIE)公司上市,打破了传统A股的财务门槛限制。

这甚至一度吸引了美国科技公司美国像素(PXLW.US),其拟分拆中国子公司逐点半导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逐点半导体”)在科创板上市。

2023年,逐点半导体曾向证监局递交了IPO辅导材料,但目前仍未踏入IPO申报环节。

更多的中概股则选择奔赴港交所。

据信风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2025年4月共有31家中概股赴港上市,实现“美+港”两地上市。

这当中尤以2020年至2022年的热情最为高涨,期间中概股回流数量分别达到9家、8家和11家。

这些“回港军团”,正是中概股的主力军。

截至4月14日收盘,这31家企业的总市值为4.94万亿元,同期387家中概股的总市值为6.86万亿元。

这意味着,目前中概股的7成以上已完成了“回港”。

02

回流的“助推器”

港股加速回流的背后,与港交所在7年前释放的制度红利有关。

2018年,港交所推出了“二次上市”制度(Secondary Listing),即已在境外主要交易所(纽交所、纳斯达克、伦交所)完成首次上市的公司,可以通过存托凭证(DR)等形式在港交所挂牌交易。

由此衍生了中概股“回港”的两大路径:

一是“二次上市”模式。

该框架下,公司不仅可沿用原上市地的会计准则,还豁免关联交易和须予公布交易的股东批准及披露义务等,显著减轻了公司监管压力。

若公司发生海外除牌,则第二上市发行人即被视为主要上市发行人。

这意味着,即使中概股在美发生摘牌等极端情形,美国投资者可以将其持有的ADR转换为香港股票,降低投资风险。

二次上市模式,受到了不少中概股的欢迎。

据信风不完全统计,制度落地后的2018年至2024年,阿里巴巴、京东、网易、百度、携程等不少于19家中概股以二次上市的形式“回流”港股市场,占回港上市中概股的比例超6成。

以腾讯音乐为例,其2022年正是以二次上市的形式登陆港股市场,且采用介绍上市的方式并不需要发行股份融资,但又可以提高股票覆盖范围,进而规避在美的监管风险。

二是“双重上市”模式

即指一家公司同时在两个或多个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且在每个市场均需满足该交易所的全部上市规则和监管要求,形成相互独立的上市主体。

双重上市与二次上市并不冲突。

一些中概股通过二次上市登陆港股后,再度选择转双重上市形式进一步拥抱港股市场。

在前述19家回流香港的中概股中,阿里巴巴、B站、百胜中国、中通快递等合计7家公司均选择了先以第二上市登陆港股,再转为双重上市的路径进行操作。

双重上市具有更显著的比较优势。

原因在于,二次上市虽然具有更高效的流程和更低的操作成本,但无法被纳入港股通范围,难以获得境内机构的资金驰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交易便利和流动性。

市场普遍预期,若美股政策风险进一步加剧,不排除更多中概股会优先选择双重上市的路径回港。

03

还剩下谁

据信风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值在百亿元以上且尚未回港的中概股共有19家,市值合计超1.5万亿元,涵盖了拼多多、亚玛芬体育、富途控股、满帮集团等多家明星公司。

尚未回流的中概股总市值的“半壁江山”,基本指向了拼多多一家公司。

4月14日收盘,拼多多市值超9400亿元,占这19家中概股的比例超6成。

然而早在2020年6月,市场就曾有拼多多回港二次上市的猜测,但彼时其回应称“我们从未与任何中介机构探讨过这一计划,也未与任何交易所有过任何关于‘二次上市’话题的接触。”

随着此次风波再起,一旦拼多多回港成功,则其余18家未回港的公司在中概股总市值占比将不到1成。

从美股市场“返港”,并非不能带来可观的融资助力。

2018年,百济神州港股IPO募集了高达61.66亿元,是2年在美上市募资额的近6倍;

2021年,B站赴港上市募集195.59亿元,是4年前在美募资的6倍多。

港股市场还在进一步转暖。

2025年一季度,香港市场共录得15只新股上市,融资总额达182亿港元,同比增长近3倍,在全球市场中位居第四,仅次于纳斯达克、纽交所和东京证券交易所。

就估值对比而言,美股和港股之间差异并不明显。

截至4月14日收盘,这31家中概股在美、港的PE(TTM)中位值分别为10.56倍、10.45倍。例如同期阿里巴巴两地的PE(TTM)分别为16.27倍、15.92倍。

这和两地上市的股份转换机制有关。

由于美股投资者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其持有的中概股ADR按约定比例转换为港股普通股,这让两地之间难以产生套利空间,进而估值相近。

对于拟IPO企业来说,如何规划境外上市路线,同样是摆在当下的选择题。

仍有不少境内企业没有放弃美股上市的努力。

4月17日,中国新茶饮公司霸王茶姬将登陆纳斯达克,代码为“CHA”,募资金额介于28亿元-30亿元。

今年以来,已有不少于30家中概股登陆美股市场。

但面对眼下的地缘状态,不排除会有更多资本运作路线涌现。

一方面,先在港股上市,再根据业务发展择机美股融资,也成为相对保守的备选方案。

今年初登陆美股市场的创新药企亚盛医药(6855.HK)此前就已在港股上市,并成为了首家“先港股、后美股”的生物医药企业。

另一方面,还可根据不同市场进行针对性业务的分拆上市。

例如,企业可以将中国境内的业务和海外业务进行拆分成不同的公司主体。

其中,境内业务主体公司在港股上市,海外业务公司可在美股或在“美+港”两地上市,从而应对潜在风险。

已有公司采取类似操作。

2022年,火锅连锁商海底捞(6862.HK)分拆了特海国际(9658.HK)在港独立上市。

特海国际主要负责海底捞在中国大陆、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外的门店运营等,并于2024年登陆纳斯达克,实现“港+美”两地上市。

这一操作仍取决于公司自身的海外业务的体量,在规模有限的情况下,如此运作的实际意义并不显著。

整体来看,地缘政策波动与市场不确定性仍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中资企业或许仍需要进行谨慎权衡。

来源:信风TradeWin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