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边疆小官,竟敢掀翻大明统治?表面看是黎利野心勃勃,实则藏着明朝吞并越南的致命问题:明朝眼中的“合理封赏”,在越南豪强看来是“天大羞辱”;中原通行的“统治逻辑”,到了红河平原全成了“水土不服的笑话”。明朝吞不下越南,从来不是打不过,而是从根上就搞错了“游戏规
1428年,越南北部蓝山脚下,黎利身着龙袍登基称王,国号“大越”。谁能想到,五年前他还是明朝交趾布政使司的九品巡检,连管理一个乡镇都要听朝廷调度。
黎利画像
一个边疆小官,竟敢掀翻大明统治?表面看是黎利野心勃勃,实则藏着明朝吞并越南的致命问题:明朝眼中的“合理封赏”,在越南豪强看来是“天大羞辱”;中原通行的“统治逻辑”,到了红河平原全成了“水土不服的笑话”。明朝吞不下越南,从来不是打不过,而是从根上就搞错了“游戏规则”。
站在明朝角度,给黎利九品巡检的职位真不算苛待。要知道,大明几万个乡镇里,不是每个都有资格设巡检司,也不是每个乡镇豪强都能拿到正式编制。就连孔子直系后代衍圣公,也才世袭县令,黎利一个边疆“乡霸”能当巡检,按中原规矩早该偷着乐了。
黎利雕像
可换个视角看,这事儿完全变了味。拿唐朝制度类比,亲王封国不过一万户(约五万人),只抵一个县规模;县男这类爵位更只有三百户(约一千五百人)。黎利掌控的乡镇再小,也有几千人,按这标准,封个侯伯都不算过分。
有人可能会抬杠:大明那么多乡霸,要是人人封爵,爵位不就烂大街了?可为啥明朝本土豪强不造反?答案很简单,他们有更好的奔头。就像徐家汇的主人,若只守着自家地盘,顶多是个不起眼的小领主;可要是以徐家汇为根基闯官场,说不定能当上中极殿大学士,权力地位比小诸侯强百倍。
但黎利没这机会。他的地盘蓝山,要么永远是大明治下的普通地方,要么就得靠他自己打造成“蓝京”(后来越南后黎朝真把蓝山设为陪都)。对黎利来说,出路只有两条:要么当大明九品巡检,要么当越南国王,没有中间选项。
越南后黎朝版图
黎利没法像明朝本土豪强那样,靠乡间势力打造“官宦世家”,哪怕出个六十岁的知府或六部郎中都不行。不是红河三角洲的地主没文化,他们学四书五经、说汉语一点问题没有,关键是距离太远了。
从明朝权力中心南京到交趾(今河内),骑马要走三个月。交趾布政使司连与人口匹配的科举名额都难拿到——当时交趾每三年才给20个科举名额,同期广东却有100个。就算交趾考生考上科举,想进六部当郎中,也得比中原考生多熬十年,还未必能拿到实权。就像你在老家考上公务员,却被派到千里之外的小镇,永远没机会调回省会,换谁都不会甘心。
交趾儒生
更棘手的是,红河平原开发早,地产特别分散,没法像云贵那样出现控制一府之地的大豪族。明朝想在越南搞土司制度,根本找不到能制衡地方的“代理人”。云南能靠土司稳定统治,是因为有大山隔出一个个区域性权力中心,朝廷能借这些势力互相牵制;可红河平原一马平川,没有天然地理屏障,要么全归朝廷直辖,要么全被地方势力掌控,没有中间路可走。
越南红河平原
直辖越南吧,又满足不了红河平原地主参与全国政治的需求。总不能为了这几百万人口,把明朝政治中心搬到长江以南吧?当时大明有近一亿人,为了这点人“本末倒置”,根本不现实。
要是在交州府立个小朝廷,让它全权管理红河流域,这小朝廷的权力肯定比元朝梁王、明朝黔国公府大得多。等它牢牢掌控红河平原,交州府迟早还得变回“升龙城”,跟独立没两样。
明成祖朱棣画像
其实朱棣本有更好的选择:灭了越南胡朝后,找个陈家后代当交趾布政使,再封个郡王,要求他像朝鲜那样放弃独立年号、不搞“外王内帝”,当个纯粹的“外藩诸侯”。凭着当时明朝的军威,这事大概率能成。对朱棣来说,能有个听话的越南政权,已经是赚了,完全能立碑歌颂自己。
可当时的明朝统治者不满足,非要把越南“内属化”,想彻底变成自己的地盘。可这背后的成本高得吓人——明朝在交趾设布政使司后,每年要花200万两白银驻军(相当于明朝全年财政收入的1/5),但从越南收的税才50万两,等于每年倒贴150万两“养着”越南,还得防当地人造反。
理论上,明朝还有个办法:学清朝管西藏那样,只要越南认明朝正朔、通商、允许有限干预内政,再册封几个地方领主互相牵制,然后在水路要冲和肥沃之地建卫所、移民屯田,用两三百年慢慢同化。但这办法只存在于理论,现实中根本行不通。
古代统治者不会为了后人的“吹牛资本”,干费力不讨好的事。别说朱棣了,就连铁木真,当年蒙古人打到黑海和中南半岛,也懒得看贝加尔湖以北的土地一眼。对明朝来说,吞并越南收益太少、麻烦太多,而且容错率极低,稍微有点差错,之前上百年的投入就全白费。15世纪的人,可不会做“百年大计”这种“傻事”。
后来清朝就聪明多了:管西藏,不强行推郡县;管蒙古,用“盟旗制”顺其习俗。不是清朝“更软弱”,而是它懂了:统治的本质,不是“把你的规则强加给别人”,而是“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明朝吞不下越南的故事,像极了生活里的“错位沟通”:你以为“我为你好”,对方却觉得“你根本不懂我”;你想“照搬经验”,却忘了“水土不同,方法得变”。要是明朝当初学清朝,给越南“藩属待遇”,现在的越南会是另一个样子吗?
大家都是怎么样?欢迎评论区畅所欲言哈,期待您的高见。#头条精选·9月作者评选赛#
来源:体元的文史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