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5岁的浙大硕士朱先生在2017年从烟草公司离职,回到浙江丽水农村隐居,通过写作和直播实现经济独立,累计收入超百万元。其日常生活以自由创作、直播和休闲为主,自称“以陶渊明为精神榜样”。这条新闻上了9月20日的热搜。这一看似另类的选择背后,蕴含着个体和集体对生活
35岁的浙大硕士朱先生在2017年从烟草公司离职,回到浙江丽水农村隐居,通过写作和直播实现经济独立,累计收入超百万元。其日常生活以自由创作、直播和休闲为主,自称“以陶渊明为精神榜样”。这条新闻上了9月20日的热搜。这一看似另类的选择背后,蕴含着个体和集体对生活意义、职业价值与内心自由的多重思考。
朱先生 图源:九派新闻
在包括朱先生亲人的许多人的想象中,浙大硕士就该有浙大硕士的样子。至于这个样子是何种模式,虽无标准答案,但进入体制内或者从事一份体面而有光环的工作,是“浙大硕士”们必须给世人的交代。按照世俗的观念,烟草公司的工作太香了,“等这个岗位的人能从浙江排队到巴黎”。因此,当他辞了烟草公司的工作、“浪费”了好不容易得到的学历后,父母、村民一度觉得他疯了。
其实,他的这场看似惊心动魄的选择,不过是遵从内心的结果,而且并不缺乏理性。例如,干完一年他才确定对工资不满意,干完三年,他才明白这里也没有他的上升途径。而在自己可以凭借写网络小说挣钱的情况下,他的转身是对自身人格和才华的双重关切。当然,理性的背后也有冒险的因素。辞职后他靠写小说挣了一百万继而又因投资失败失去这笔存款的经历,充分反映出一个人重新开启发展路径时的不易。但这样的曲折,并不能说明冒险无意义。须知,任何选择,都不可能绝对免于危机。只要他一直在“追光”,哪怕一时遭遇挫折,又有什么关系呢?
人生志向本该多元化,困在“普遍的选择”中乃至违心地向外界展示一份职业“优越性”未必是幸福。朱先生勇敢打破现状、尝试更多可能性,值得赞赏。朱先生并不孤独。近年来,不少高知人群、高薪工作者离职创业,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观察样本。例如,一年前,“80后”张小轲放弃百万年薪回乡创办电商的新闻便引发关注。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人才从乡村的出走,而人才向乡村的回流案例并不特别多。总的说来,一些高学历人才、高薪人才主动返乡,给当地带来了新观念、新视角,为乡村振兴做出了一份贡献,是值得肯定的。而站在更高处打量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场无形的变革。一方面,不少年轻人对于“好工作”的定义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在朱先生等人看来,“好工作”一定是能极大发挥自身才情、带来莫大情绪价值的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一些年轻人对于职场毫无意义的“内卷”感到厌烦,希望冲破种种限制和束缚,找到“最舒服的姿势”。这种意识的出现,和国家层面“反内卷”、社会层面反感“没苦硬吃”等现象是一致的。
当然,和一些人士告别光鲜工作投身创业领域不同,朱先生辞职后的生活方式确实具有“隐居”的因素,甚至给人一种“躺平”的既视感。然而,他对直播模式的积极拥抱,和对文学、人生的深入探索,足以说明他并非在躺平,更不是在游戏人生。即便他向往陶渊明式的避世,他依然做好了一旦成立家庭可能会上班的准备。这也说明,他回村谋生,还是“入世”的。
对于类似现象,不妨包容看待。一个健康的社会,既需要有人在“象牙塔”中闪耀,也需要有人在田园徜徉。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且都能凭借一份爱好和进取心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这才是社会有活力的标志。愿浙大硕士返乡不再成为新闻。
文 | 伍里川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