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的外交失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14:02 1

摘要:阿什拉夫·加尼一直是印度战略的关键人物,通过打击极端组织的安全合作以及建立大规模的经济和基础设施伙伴关系,试图消除巴基斯坦在喀布尔的影响力。

莫迪的外交政策面临挑战 (盖帝图像)

印度总理莫迪自 2014 年上台以来,就提出要加强印度作为崛起大国在地区和国际上的地位,提出"强大的印度"的口号。

他依靠积极的宗教民族主义言论、广泛的外交活动以及对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调,巩固了印度作为南亚主要参与者的形象。

然而,地区和国际环境的接连发展表明,实现这些目标面临着复杂的挑战,新德里走向更大角色的道路比预想的更加艰难。

阿富汗

2021 年 8 月,西方支持的阿富汗政府垮台,新德里一直指望总统阿什拉夫·加尼增强其在亚洲中心地区的影响力,但加尼却逃走了。

阿什拉夫·加尼一直是印度战略的关键人物,通过打击极端组织的安全合作以及建立大规模的经济和基础设施伙伴关系,试图消除巴基斯坦在喀布尔的影响力。

但随着塔利班重新掌权,印度突然发现自己被排除在外。它关闭了大使馆,停止了相关项目,并失去了对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影响力。

斯里兰卡

新德里刚刚承受了阿富汗战争的损失,斯里兰卡就在 2022 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引发了大规模抗议,最终导致新德里最亲密的盟友之一、总统戈塔巴雅·拉贾帕克萨逃亡。

印度试图通过提供燃料和食品等紧急援助来拯救科伦坡,但这一领域已向中国开放,多年来,中国一直在斯里兰卡大力推行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最著名的是汉班托塔港),以在距离印度海岸仅几公里的地方建立战略存在。

拉贾帕克萨的失败不仅是一场国内政治危机,而且直接打击了印度在这个岛国的传统影响力,并表明了印度在危机时期保护盟友的能力是有限的。

孟加拉国:战略盟友的陨落

2023 年 8 月 5 日,孟加拉国的政治格局突然发生转变,新德里最强大的盟友、总理哈西娜·瓦吉德在广泛的民众和政治抗议的压力下被迫辞职并逃往印度。

哈西娜长期以来一直是印度“地区政策”的重要支柱,她保证跨境安全合作以打击所谓的恐怖主义,促进印度和孟加拉国之间的能源项目和陆地连通,并为新德里提供通往印度东北部的战略出口。

她的突然离任导致达卡出现政治真空,并引发了新德里的担忧,因为哈西娜政府在长期执政期间,为印度东部提供了战略稳定,并使达卡与北京和伊斯兰堡保持一定距离。

但孟加拉国政府的倒台改变了其影响力版图向东扩展,为以中国为首的其他地区大国扩大在孟加拉国的影响力铺平了道路,对新德里维护其在南亚地区战略利益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

哈西娜·瓦吉德是印度地区政策的重要支柱 (AFP)

马尔代夫:印度洋的衰落

2023 年 11 月,以亲印度而闻名的总统易卜拉欣·穆罕默德·萨利赫在选举中败给了穆罕默德·穆伊兹,后者从一开始就宣布了"马尔代夫优先"政策,并拒绝印度在马尔代夫的军事存在。

穆伊兹很快就将这些小岛拉近了与中国的距离,对那里的印度影响构成了直接威胁。

由于马尔代夫位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上,其向北京靠拢意味着新德里在争夺海上影响力的斗争中遭遇了战略损失。

马尔代夫新政府决定终止印度军事基地,这不仅仅是一个程序性步骤,更是发出了明确的地缘政治信号。新德里视印度洋为天然的守护者,而如今,中国在印度洋的存在感日益增强,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失去印度在印度洋的军事基地削弱了印度监控战略贸易路线的能力。

巴基斯坦:军事进攻失败

尽管克什米尔边境局势一再升级,而且几个月前印度对巴基斯坦的军事进攻未能实现其目标,但一个残酷的事实已经浮现:印度尽管拥有常规力量,但在准备好进行威慑的核对手面前,却无力改变力量平衡。

这一失败削弱了莫迪在国内的地位。在承诺解决"巴基斯坦问题"之后,他的军事失败却成了反对派的筹码,后者指责他将国家卷入不明智的冒险行为。

美国:战略伙伴关系的裂痕

华盛顿对印度出口产品加征关税后,印度与美国关系紧张,对印度造成了经济和政治双重打击。美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关系的任何恶化都将损害莫迪将印度定位为"中国替代工厂"的计划。

尽管四方安全伙伴关系已建立,但贸易争端暴露了共同利益的脆弱性,加剧了莫迪外交政策失败的记录,并引发了人们对其政府在与北京竞争加剧之际维持战略盟友的能力的质疑。

尼泊尔:政府垮台

尼泊尔最近几天爆发了大规模的青年起义,反对对社交媒体平台的禁令,最终导致总理卡德加·普拉萨德·夏尔马·奥利于 9 月 9 日辞职,军方介入维持秩序并组建临时政府。

这些突然的事态发展对印度产生了直接影响,从对贸易和合资企业的威胁,到与开放边境和中国影响力扩大的可能性相关的安全问题。

分析人士认为,奥利辞职的时间恰逢其对新德里进行正式访问的几天前,这给印度带来了更深的震惊,因为此时尼泊尔的稳定对于印度河-恒河平原的天然门户和敏感的中国军事基地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专家预计,新德里将谨慎对待新临时政府,以避免在加德满都重演孟加拉国的情况。

"印度会谨慎行事",德里尼赫鲁大学的桑吉塔·塔普利亚尔教授说。"他们不希望尼泊尔出现像孟加拉国那样的情况"。

毫无疑问,这些接连的失败削弱了新德里的地区地位,并为中国加强在印度洋和南亚的存在打开了大门。

卡德加·普拉萨德·夏尔马·奥利(右)和莫迪 (AFP)

近年来,莫迪政府外交政策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分析人士认为,这是由一系列相互交织、根深蒂固的因素造成的。

印度作家兼政治分析家维韦克·卡朱在《印度快报》发表文章称,印度的外交和安全利益"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遭受了严重挫折"。他质疑,这究竟是外交和安全政策制定者误判的结果,还是更深层次的问题,与这些重要领域的决策结构本身息息相关。

印度记者伊夫蒂哈尔·基拉尼在接受半岛电视台独家采访时表示,尽管莫迪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口号,但他的外交政策在地区问题上却举步维艰。

与近邻的关系恶化:与巴基斯坦的对话自 2016 年以来一直处于冻结状态,并随着克什米尔危机的升级而恶化,而与中国的边境冲突导致互信破裂,促使北京加强与加德满都和伊斯兰堡的联盟。

基拉尼指出,自 2015 年封锁危机以来,斯里兰卡与尼泊尔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而经济压力也迫使斯里兰卡向中国投怀送抱。

他补充说,邻国认为印度是以支配者而非合作伙伴的身份行事,这扩大了差距,而北京则通过"一带一路"填补了这一空白,提供了新德里无法跟上的投资。

另一方面,莫迪的国内考量掩盖了他的外交政策选择。他对巴基斯坦的强硬言论以及备受争议的公民和移民法,甚至让孟加拉国和马尔代夫等印度最亲密的伙伴感到担忧。

基拉尼的结论是,与中国的速度相比,印度在实施项目和援助方面进展缓慢,这使其承诺缺乏说服力。

因此,在言论与现实的矛盾、中国影响力的增长以及地区信任的减弱之间,莫迪的外交政策陷入困境,与他承诺的“大胆领导”背道而驰。

印度民族主义(Hindutva)的兴起引起了周边穆斯林占多数国家的担忧 (AFP)

关于孟加拉国,日本防卫大学教授伊藤融(Toru Ito)表示:"长期以来,印度仅依赖与哈西娜领导的人民联盟的关系,对包括孟加拉民族主义党在内的所有其他势力都抱有敌意,因为它们倾向于伊斯兰主义。因此,哈西娜的意外下台在德里引发了恐慌,并引发了毫无根据的阴谋论"。

他说,印度民族主义(Hindutva)的兴起也引起了孟加拉国和马尔代夫等穆斯林占多数的邻国的担忧,促使他们实现联盟多元化,并寻求与其他地区大国的平衡。

在经济上,新德里缺乏有效的工具来与中国的影响力竞争。北京用大型基础设施和投资项目吸引该地区的国家,而印度则满足于"中国威胁"的警告言论,这不足以说服其合作伙伴。

至于印度与华盛顿的关系,则呈现出双重性,既有日益增长的军事合作,也有尖锐的贸易争端,这影响了印度的政策形象,使其无法形成清晰、平衡的愿景。

印度政治分析家 B.G. 普拉卡什指出,这些失败的根源在于"战略短视",并补充道:"根本问题在于印度政策缺乏长远眼光。这一缺陷导致该地区遭遇多重挫折,孟加拉国、马尔代夫和阿富汗等国的意外事态发展就是明证"。

印度总理莫迪(左)和斯里兰卡总统阿努拉·库马拉·迪萨纳亚克 (AFP)

日本防卫大学教授认为,莫迪政府对邻国政治转型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在孟加拉国,新德里长期以来依赖与哈西娜·瓦吉德的联盟,而她的倒台对新德里来说是一个政治冲击。

尽管外交部长苏杰生试图向临时政府和反对派开放,但国内印度民族主义的兴起正在制约任何真正的外交务实主义。

伊藤融指出,斯里兰卡的情况似乎有所不同。新德里在权力从拉尼尔·维克勒马辛哈移交给阿努拉·库马拉·迪萨纳亚克的过程中展现了更为务实的态度,提前与后者进行了接触,并预见了事态发展。外交部长苏杰生也重申了对斯里兰卡经济的支持。这一平稳的举措有助于缓解外界担忧,并在科伦坡树立了印度更加务实的形象。

在马尔代夫,尽管穆伊兹总统在竞选中打出"反印"口号,但新德里方面却采取了冷静的态度,回应了穆伊兹撤军的要求,继续出口必需食品,甚至邀请他参加莫迪的就职典礼。后来,局势朝着更加平衡的对话方向发展,最终穆伊兹访问了印度。

因此,正如伊藤融所说,这三次经历揭示了一个明显的悖论。印度对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表现出了非凡的灵活性,但其对孟加拉国的政策却仍然受制于狭隘的国家考量,这有可能使其失去在南亚中心的战略地位。

印度作为南亚主导力量的形象正在显著下降,因为它逐渐失去了过去几十年来塑造其地区政策的能力。这为中国等其他大国打开了大门,使其在经济和安全领域展现出替代性、更可靠的合作伙伴形象。

特朗普政府将印度出口产品关税提高 50% 后,新德里发现自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济挑战,这促使其加强与莫斯科和北京的伙伴关系,因为廉价的俄罗斯石油成为印度经济的重要出口。

阿德莱德大学教授曼达尔·奥克表示:"从政治上讲,莫迪忽视美国几乎是有利的"。他指出,这一政策让印度在面对美国压力时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在国内,这些外部失败也反映在当地政治舞台上,反对派开始利用这些失败来质疑莫迪的“大印度”计划,认为雄心勃勃的言论并没有带来外交政策层面的实际成功。

在全球范围内,印度的雄心遭受了明显的打击。尽管印度正试图通过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在二十国集团中发挥领导作用来巩固其崛起大国的地位,但最近的变化限制了其将自己定位为重要国际参与者的能力,并使其形象与其宏伟抱负不符。

三边关系的改善并非仅仅出于石油方面的考量,它还具有明显的政治层面。2025年9月1日,莫迪、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中国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发表讲话,观察人士称这一幕是"罕见的团结展现"。

贸易政策专家彼得·德雷珀告诉英国广播公司,中国也增加了对俄罗斯石油的购买量,中国“热衷于保护其能源利益”,并补充说,俄罗斯可能会给予印度更大的折扣以促进销售。

观察人士断言,莫迪正在利用这一时机来提升其作为独立领导人的形象,并利用地区平台寻求提出一种替代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方案。

如今,莫迪的外交政策似乎正处于十字路口,他面前面临着诸多相互冲突的选择。这迫使他重新调整印度的外交政策,从仅仅依赖宗教民族主义口号,转向以经济外交和扩大与邻国联合开发项目为基础的更务实的外交政策,从而恢复近年来逐渐受损的信任。

另一方面,莫迪有可能继续采取此前赋予他国内政治动力的对抗性策略,因为他诉诸民众的宗教民族主义情绪,提升自己的声望,即使代价是进一步陷入地区孤立,以及印度在其重要环境中的战略地位下降。

来源:语言学研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