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块灰扑扑的、最普通的粗布,战士用它擦过枪、包过伤口。而这是九三阅兵式上,战士们穿的高科技纤维织成的智能布料。”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学生姚乐一动情地讲述道,“灰布的抗争、呢料的欢欣,都织进了今天的经纬中,每一根线都连着过去,每一针都缝着未来。”
“这是一块灰扑扑的、最普通的粗布,战士用它擦过枪、包过伤口。而这是九三阅兵式上,战士们穿的高科技纤维织成的智能布料。”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学生姚乐一动情地讲述道,“灰布的抗争、呢料的欢欣,都织进了今天的经纬中,每一根线都连着过去,每一针都缝着未来。”
日前,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Z²科博馆推出主题展览“‘布’一样的生物多样性”,以“布”为叙事线索,串联起历史记忆、自然生态与文化传承,呈现出一堂跨学科、多维度的“生态大课”。
据介绍,展览设置“由布缘起”“布源自然”“布济天下”“布载文化”“布见未来”“布可思议”六大板块,贯通自然、人文、工业、科技、文化五大维度,悄然编织出一条“生物多样性”的隐藏线索——从原料、纹样到科技,揭示布与自然之间千丝万缕的共生关系。
“你将化身‘校服时光旅行家’,穿越岁月长廊,发现每一代校服背后独特的成长故事和时代记忆。”在“由布缘起”中,三代校服与家庭故事并列展出,校服不仅是衣物,更是承载岁月与情感的“文化信物”;“布源自然”设置显微观察与碳纤维触摸互动,引导学生理解衣物与自然资源的深刻联结。
“布济天下”通过中国纺织地图和工匠人物故事,传递专注敬业、实业报国的精神;“布载文化”集中展示马面裙等传统服饰,诠释东方美学中一针一线背后的文化符号;“布见未来”发起“未来校服实验室”,鼓励学生提出环保、科技与设计融合的创新方案;“布可思议”则通过拼布手工,让观众在动手过程中感受布的情感温度。
在本期布展中,学生也经历了从“观察者”到“策展人”的角色进化,主动参与到内容设计、物料制作和讲解服务。“我们收集了各年代的校服,还有一箩筐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小伙伴们和校服的故事,在这里,校服不仅仅是衣服,而且是成长的见证,希望我们每个人都爱护它。”策展学生郭笑羽介绍道。
“服装纤维来自蚕丝、麻等生物,马面裙的纹样藏着虫鱼鸟兽等生物元素,未来校服环保设计也蕴含生态保护的理念,相信逛完展区,同学们会发现布与生物多样性的关联。”策展教师王欢欢介绍,“在这里,每一块布料,都构建起了学生与自然、与传统、与未来对话的桥梁,希望同学们更加珍视自然的馈赠,传承智慧的结晶,拥抱创新的力量,共同编织一个更加绿色、和谐、美好的明天。”
“布不仅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见证,更承载着一寸山河一寸布的家国情怀。”上海纺织博物馆馆长贾一亮进一步诠释道,“从新石器时代的纺织遗存,到改良后的棉纺技艺,布始终紧密连接着历史与民族精神。这不仅提醒我们珍惜身边的每一件衣物,也启发我们思考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校长蒋方叶表示,本次展览凝聚了学生、教师和家长多方合作的心血,体现了“经纬不忘”的深意——正如经线与纬线相互支撑,历史与文明也需要代代守护与传承。
据悉,作为践行“成长次方”理念的核心学习空间,Z²科博馆延续“馆校合作”,整合上海纺织博物馆、青岛纺织博物馆、乔治白服饰、森马儿童、纺织谷发展有限公司等优质机构资源,从历史文献、数字技术到现代制造,为学生提供多维度、跨领域的学习支撑。
Z²科博馆通过每月主题策展,推动学生实现“自主管理×科学认知”的双重赋能,依托“观察者→实验者→策展人”的角色进化路径,帮助学生将学科知识转化为真实的策展实践,在项目中培育科学思维、锻炼协作与创新能力,实现认知与素养的同步成长。
记者:宿铭珊
初审:陈怡婷
复审:方雨斌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来源:今曰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