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一段时间,感叹于自己年纪大了,想象力和灵性都快枯竭了,所以想找办法修复修复。
日更10年|第3030篇
前一段时间,感叹于自己年纪大了,想象力和灵性都快枯竭了,所以想找办法修复修复。
问了AI,它说冥想和写作,都可以。
冥想能够增强我们的灵性,能让我们更敏锐的感受自己的情绪,感受这个世界。
能帮我们从钝感的机械生活里解放出来。
还有一个是写作,最好是写诗,最好是不拘于形式的现代诗。
诗歌,是人类最初的语言,是我们对大自然,对情感最真诚的感知和描述,它是语言的艺术。
于是我开启了冥想半个月计划,写诗一个月计划。
冥想就是每天睡前半小时,观呼吸,观自我,让思绪随着呼吸随意波动,在这些思绪里觉察最细微也是最真切的感受。
初期效果很不错,能让我躁动的焦虑的心慢慢缓下来,也能对白天的一些事情,对于随机飘过的事情有了一些新思考。
但是到了半个月左右,它又变成一种任务形式了,开始关注时间到了没,关注节奏腻了有没有新方法。
诗歌也一样,前一周,都是仔细记录一天中的情绪波动,并且把这个波动用文字写下来,然后在文字里加上情绪化、画面感、节律感。
完成的一刹那,感觉完成了对自我情感的一次升华。
到了第二周,忙起来以后变成了一次写作任务,用方法论的形式拆解组合,变成了一些金句集。
金句集看起来也很有道理,读起来甚至更好听,但是那是流水线作业,和自我的真实情感不能说毫无关系,只能说强赋心愁。
而且越是到后来,这种任务要做,心却抵抗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在某一天突然意识到我在干嘛?我本来是要干嘛?
果然,人的大脑真的很懒!只要能逃避思考,逃避决策,有些人愿意做任何事情。
即使是冥想和写诗这种本来就很唯心的事情,也会变成唯物,也会变成行为驱动,变成任务。
最近把频次降低了,冥想变成三天一次,写诗变成一周一篇,也能持续,而且不以任务驱动。
如果还是用三天一定要做,一周一定要产出一篇,按照我的性格肯定又会变成 ddl 下的工业化流程,而不是一种心灵修行。
一定要在一周里的某一天,心情到了,时机到了,然后来到工作台,这时候的效果肯定是最好的。
比如昨天,整个人很焦虑,在瑜伽垫上盘坐的一刹那,有一种灵魂归位的错觉。
诗歌也一样,上周有一天情绪波动特别大,驱动了强烈的表达欲,然后还和AI探讨了这种情绪,还有诗歌化的表达。
最后出来的效果贼好,也完成了一次对情绪、对内心渴望、对自我的感知和记录。
所以,很多行为,如果让你觉得没意义,或者你都没意识到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先停止。
重新开始思考我们的初衷是什么?再去重新调整时间、调整方法论、调整状态,再去尝试开始,这时候这个行为才是真正值得做的行为。
来源:蛋壳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