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她这个观念守旧的人不赞成断舍离,但她愿意尊重儿子,毕竟成年的儿子给的意见她得听。再说这么多年,节省的她从不舍得扔东西。家里的废纸盒塑料袋还有旧衣服衣柜都装不下了,是该清清了。
这一天,林晚秋一直在忙碌,总不舍得扔东西的她开始清理家里的旧物,这份改变,来自于儿子小宇的洗脑。
小宇说:“妈,旧物总不清理,也影响家里的风水。过日子,不能一个劲地攒,得扔,这叫断舍离。”
虽然她这个观念守旧的人不赞成断舍离,但她愿意尊重儿子,毕竟成年的儿子给的意见她得听。再说这么多年,节省的她从不舍得扔东西。家里的废纸盒塑料袋还有旧衣服衣柜都装不下了,是该清清了。
这不,一大早她就开始该扔的扔,不舍得扔的就放阁楼。当她把最后一个纸箱搬进阁楼时,指节被旧衣柜的铜拉手硌得生疼。
这是父亲留下的老物件,深棕色的木漆裂着细纹,像父亲晚年皱巴巴的手。
“妈,这柜子也扔了吧,太占地方。”小宇抹着汗,用脚踢了踢柜腿,满是嫌弃。
林晚秋没作声,伸手去擦柜门上的灰,指尖却触到一个凸起——是块松动的木板。
她瞧了瞧,用手指使劲撬开木板,一张泛黄的欠条掉了出来。她打开一看,是一张借条。借款人是张建军,那个父亲临终前还念叨着“对不住”的老战友。金额栏写着“伍仟元”,日期是1998年。
是爸借了张建军5000块,还是爸借给张建军5000块呢?这张不正规的借条把她的思绪带到了1998年。
那一年,好像是家里最艰难的一年。她记得那年正是她考上大学,偏偏弟弟又查出了白血病,父亲母亲天天愁容满面,一天要打两份工。
“张叔叔怎么会借我家钱?难道是??”林晚秋攥着欠条,指腹把纸面揉出了毛边。
她记得张建军,小时候总给她塞水果糖,后来举家搬去了南方,从此断了联系。父亲从未提过借钱的事,反而每次说起张建军,都要叹口气:“当年若不是他,我早没了。”
林晚秋觉得这事有点古怪。她想:不管是谁借的,既然有借条,总得弄个明白。
隔天,她托老邻居找到了张建军的电话。接电话的是他儿子张磊,语气透着警惕:“我爸十年前就中风了,话都说不清,你找他有事?”
“我是林国强的女儿,想问问1998年那笔钱……”话没说完,张磊就炸了:“什么钱?我爸当年为了救你爸,把准备买房的钱都拿出来了,现在你倒来要债?”
林晚秋愣住了,张磊的话像一把锤子,砸得她脑子嗡嗡响,紧接着,她急忙道歉。
张贾明军的儿子虽然气没全消,但也大致了解了事情的真相。
原来,1998年林父亲在工地摔断了腿,是张建军背着他跑了三公里去医院,还垫付了所有医药费。
后来,弟弟治病缺钱,张建军又送来三千块,说“救孩子要紧”,父亲硬要写欠条,他才勉强收下。
“我爸说,你爸是个倔脾气,不写欠条不肯收钱。”张磊的声音软了些,“去年我整理他的东西,也发现一张欠条,借款人是林国强,金额一模一样。”
林晚秋挂了电话,转身去翻父亲的旧箱子。在一本褪色的日记本里,她找到了那张张磊口中的欠条。父亲的字迹力透纸背:“欠张建军伍仟元,此生必还。若无力偿还,盼子女代为履行,勿忘恩情。”
日记本最后一页,是父亲弥留之际写的话:“晚秋,张叔叔是咱家的恩人。当年他搬去南方,我没来得及还他钱,你要是能找到他,一定要把钱还上,再替我道声谢。”
窗外的夕阳透过阁楼的窗户,洒在那张已经发黄的欠条上。林晚秋忽然想起,父亲晚年总在衣柜前徘徊,原来不是舍不得旧物件,是在惦记着这笔没还的恩情。
她给张磊打去视频电话,把父亲的欠条和日记拍给他看。屏幕那头,张建军坐在轮椅上,浑浊的眼睛看到日记内容时,突然红了,含糊不清地说着:“老林……好兄弟……”
林晚秋把五千块钱转给张磊,又额外多转了一万:“这是我爸的心意,也是我们家的谢礼。”张磊不肯收,两人推让了半天,最后约定用这笔钱给张建军买台康复仪器。
那天晚上,林晚秋把那张欠条放进相框,挂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小宇凑过来问:“妈,这张欠条为什么要挂起来?”
“因为它们藏着你姥爷和张爷爷的故事。”林晚秋摸了摸儿子的头,“故事里没有债主和债务人,只有两个互相帮衬的好兄弟。”
月光透过窗户,落在相框上,那张泛黄的纸片,在夜里泛着温暖的光。
来源:半盏清茶敬流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