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记载的隋代初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可惜好景不长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0 13:22 1

摘要:岐州刺史安定梁彦光,有惠政,隋主下诏褒美,赐粟帛及御以厉天下之吏;久之,徙相州刺史。岐俗质厚,彦光以静镇之,奏课连为天下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自齐亡,衣冠士人多迁入关,唯工商乐户移实州郭,风俗险詖,好兴遥讼,目彦光为“著帽餳”。帝闻之,免彦光官。岁馀,拜赵

中国历代王朝更替非常频繁,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换句话说,就是一兴一亡,一亡一兴,今天你登台了,建立新的王朝,明天衰落了,被人推翻,又有新的王朝建立,这就是历史的无限循环。

一般来说,一个新王朝的建立都会借鉴前朝的衰败与混乱,刚开始都会励精图治,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日益呈现和平繁荣景象,老百姓也能过上几天舒心日子。

最近,我读《资治通鉴》,杨坚在夺了周朝的天下,建立隋朝之后,刚开始也是励精图治,可圈可点。

《资治通鉴》记载了这么几件事,可见当时政治之清明。

岐州刺史安定梁彦光,有惠政,隋主下诏褒美,赐粟帛及御以厉天下之吏;久之,徙相州刺史。岐俗质厚,彦光以静镇之,奏课连为天下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自齐亡,衣冠士人多迁入关,唯工商乐户移实州郭,风俗险詖,好兴遥讼,目彦光为“著帽餳”。帝闻之,免彦光官。岁馀,拜赵州刺史。彦光自请复为相州,帝许之。豪猾闻彦光再来,皆嗤之。彦光至,发擿奸伏,有若神明,豪猾潜窜,阖境大治。于是招致名儒,每乡立学,亲临策试,褒勤黜怠。及举秀才,祖道于郊,以财物资之。于是风化大变,吏民感悦,无复讼者。

歧州刺史安定人梁彦光善于治理地方,隋文帝就下诏褒奖,并且赐给粮食和帛以及车马,来激励其他地方官吏。不久,因为他在地方政绩斐然,又被迁为相州刺史。

歧州当地风俗质朴淳厚,梁彦光就用无为而治的方法来治理,朝廷考评其政绩连年都是天下第一。调任相州以后,治理还是一如歧州的方法。但是,邺城自从齐朝灭亡,士大夫大多迁入函谷关内,只有工商业者和乐户充实到州城内外。因此,相州民风狡诈,喜欢无端诉讼,还称梁彦光为“戴帽饧”。意思是梁彦光软弱好欺。

隋文帝听到以后,不明真相,就把他免官了。年末,又把他调任为赵州刺史。但是,梁彦光请求还是回相州,隋文帝答应了。

有意思的是,梁彦光回到相州后,当地的豪强不法之徒都嘲笑他。但是,没想到,他这次到任之后,打击奸邪之徒,犹若神明,豪强恶霸纷纷到处逃窜,相州治安就一片大好。

社会治安稳定之后,梁彦光就到处延请名师大儒,在每个乡都建立学校,还时常亲临测试,奖励勤奋工作的老师,辞退不用心工作的人。等到相州有人中了秀才,他就在官道亲自为其送行,并资助财物。从此以后,相州民风大变,官吏百姓都非常高兴,再也没有无端诉讼的人了。

梁彦光是安定人,也就是今天我们宁夏固原人。后来,官至持节上柱国,封华阳公,死后谥号为“襄”,是我们宁夏人的骄傲。

时又有相州刺史陈留樊叔略,有异政,帝以玺书褒美,班示天下,徵拜司农。

后来,又有一个相州刺史陈留人范叔略,治理相州时也是政绩斐然,文帝同样予以褒奖,班示天下,后将其升任为司农。

除了这两位优秀的地方官,还有一位新丰县令,同样载入史册。

新丰令房恭懿,政为三辅之最,帝赐以粟帛。雍州诸县令朝谒,帝见恭懿,必呼至榻前,访以治民之术。累迁德州司马。帝谓诸州朝集使曰:“房恭懿志存体国,爱养我民,此乃上天宗庙之所祐。朕若置而不赏,上天宗庙必当责我。卿等宜师范之。”因擢为海州刺史。由是州县吏多称职,百姓富庶。

隋朝的新丰也就是今天陕西的临潼,县令房恭懿在三秦大地政绩最好,文帝赐给他粮食和布帛。雍州很多县令来朝见,皇帝见到房恭懿之后,一定把他叫到座位前,询问他治理地方的方法。后来,房恭懿升任德州司马。文帝召集各州的朝集使,对他们说:

意思是,房恭懿公忠体国,善于安抚百姓,这是老天派来护祐我宗庙的好官。朕如果不给他赏赐,上天宗庙必然会责罚我。你们大家应该向他好好学习。

不久,房恭懿又被调任为海州刺史。他到任以后,州县的官吏都尽职尽责,丝毫不敢懈怠,老百姓的生活也过的特别富足。

这就是隋朝初年的清明政治。

可惜,这样清明的大好形势,没有持续多久。隋文帝死了以后,杨广继位,征高丽,下江南,修运河,民不聊生,最终,各地起义揭竿而起,隋朝就被唐朝取代了。

真的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让人唏嘘。

来源:周周讲历史

相关推荐